德吉
筆者自參加了“國培計劃(2013)青海省農牧區(qū)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之后,對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情境方面感受頗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建構主義教學的相關解釋,即知識是學生自己建構的;是在情境中建構的;是在交流中建構的。當聽到他對情境創(chuàng)設的講解時,我就聯(lián)想到了我所喜愛的語文教學,當時就在頭腦中畫了個問號——應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創(chuàng)設情境呢?回到家里,查閱資料,搜集整理,加進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以下可供大家參考的短文,真心的希望能對您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chuàng)設情境,展現(xiàn)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于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象的契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
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么多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fā)光的葡萄一出現(xiàn),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于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后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毙枰攸c講解??梢宰寣W生事先自己制作荷葉和荷花,然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yōu)槭裁促N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然后再重新貼,然后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于“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xiàn)在畫面上還缺少什么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后,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yǎng)了語文素養(yǎng)。
二、在練筆時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波蘭現(xiàn)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shù)目瞻c,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lián)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鐘“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后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鐘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薄耙淮绻怅幰淮缃穑缃痣y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現(xiàn)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么,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于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zhàn)士們英勇奮戰(zhàn)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xù)戰(zhàn)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xiàn)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了震撼。
四、借助語言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象,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么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薄拔矣X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也——。就在你的手、腳、臉都凍僵了,冷得發(fā)抖時,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xiàn)在你又有什么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睅熆偨Y:“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借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
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