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禹龍
清末,警察機構未建之前,北京城的治安由步軍統(tǒng)領衙門維持,具體職能包括:守衛(wèi)、斷獄、門禁、編查保甲、緝捕、巡夜、執(zhí)行禁令、救火、發(fā)信號炮等。從1900年至1937年北平淪陷前,北京的警察機構經歷了“安民公所——善后協(xié)巡局——工巡局——巡警廳——警察廳——公安局——警察局”的嬗遞過程,本文對此加以概述,旨在追述老北京警察文化演進的歷史記憶。
一、安民公所
1900年7月,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城,分治內城東北一隅,就順天府署設立軍事警察衙門。為了保障管界內的治安及行政事務的正常運行,于東、西兩城各設一處“安民公所”,雇傭華人為巡捕,給予巡弋、緝捕之責。除了維持治安外,巡捕還負有修理道路、清潔衛(wèi)生、清查戶口之責,基本上具備了近代警察的特征。中國警察之興辦,“安民公所”既啟其機。[1]
安民公所設立后,在維持社會治安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慶親王奕劻在給光緒帝的奏折中稱:“京師自上年七月以來,地方擾亂,土匪蜂起,后經洋兵入城,彼此語言不通,各國性情不一,官商居民均難安堵。旋經各段紳商先后設立公所,遍覓巡捕,協(xié)緝盜賊,數(shù)月以來地方藉以稍安?!盵2]
二、善后協(xié)巡局
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lián)軍議和,聯(lián)軍撤兵,僅靠“安民公所”維持北京城的社會秩序。是年6月30日(農歷五月十五日),奕劻上書清廷,建議模仿西式的城市警察制度設立“京城善后協(xié)巡總局”,加強對城市治安、建設和公共事務的管理。7月13日(農歷五月二十八日),該奏折經朱批允準,清廷因循“安民公所”的體制創(chuàng)立了“善后協(xié)巡總局”,設專職大臣1人,兼職大臣4人,下設提調、總辦、會辦、巡捕等職??偩洲k事機構分為3處即文案處(掌擬稿文移事)、營務處(掌巡防捕盜等事)、發(fā)審處(掌審理人犯、案件等事)??偩窒略O分局10處,各分局設總辦、幫辦、警巡等職。各分局分段巡查,設若干個巡捕處,鑲黃旗、正白旗善后協(xié)巡局分別設立30個巡捕處,鑲白旗設10個巡捕處,正藍旗善后協(xié)巡局設6個巡捕處,皇城內左翼善后協(xié)巡局設8個巡捕處,皇城內右翼善后協(xié)巡局設8個巡捕處。各巡捕設巡捕長1名,巡捕4-10名。[3]
三、工巡局
1902年6月,“善后協(xié)巡總局”改組為“工巡總局”,設分局6處,1903年1月,合并分局為4處。內城中部分局劃分30段,東、西兩分局各劃41段。該機構由事務大臣總理其事,并設工巡總監(jiān)、工巡副監(jiān)各1員,為事務大臣處理局務??偩种路衷O工程、巡捕兩局,各置局長。局長之下,另設巡警隊長、巡長、巡捕等職?!肮ぱ部偩帧眻?zhí)掌警務、司法、外交、工務諸事。職權包括:履行京城內的警察職責、決定“杖”以下的罪責、受理簡易的民事訟案并行使審判權、受理“京控”(外地人民到順天府衙門上訴)、審理關于外國人的民刑事件、經營土木事務,可見權力之大。[4]
四、巡警廳
1905年9月,吳樾炸彈謀殺案發(fā)生,原定出國的兵部侍郎徐世昌任巡警部尚書。12月,為加強京城治安,徐世昌將內外城工巡總局改為“內外巡警總廳”,與步軍統(tǒng)領衙門共同維持京師內外城的治安秩序。巡警總廳設內、外城廳丞各1員,內、外城總僉事各1員,內城僉事 3員,內、外城五品警官各4員,內城六品警官10員,外城六品警官9員,內城七品警官11員,外城七品警官9員,內城八品警官14員、外城八品警官13員,內城九品警官15員,外城九品警官13員。[5]內城設分廳5處,外城設分廳4處。
總廳設總務處、警務處、衛(wèi)生處,其職權如下:
1.總務處:設參事官1人,受廳丞指揮,管理本處的一切事務。負責承辦機要、考核廳員、支配長警、編存文牘、收發(fā)經費、統(tǒng)計、報告等事。下設警事股、機要股、文牘股、支應股、統(tǒng)計股。
2.警務處:設參事官1人,受廳丞指揮,管理本處的一切事務。負責整飭風俗,保護治安,編查戶口,稽核工程,交涉外事,預審犯人,科罰違警,捕送犯人,偵探秘密,并管理行政、高等司法警察事項。下設保衛(wèi)股、治安股、交涉股、刑事股、戶籍股、營業(yè)股、正俗股、交通股、建筑股。
3.衛(wèi)生處:設參事官1人,管理本處事務,負責街道、防疫、檢查食物、屠宰、考驗醫(yī)務、藥料、管理衛(wèi)生警察等事。下設清道股、防疫股、醫(yī)學股、醫(yī)務股。[6]
當時,內城分為26個區(qū),中分廳轄10區(qū),東、西、南、北分廳各轄4區(qū);外城分為20區(qū),東、西兩分廳各轄4區(qū),南、北兩分廳各轄6區(qū),每區(qū)各設一個警察署。1906年,總廳增設司法處,分廳增設司法科,改警務處為行政處,內城并為3分廳,外城并為2分廳。1907年4月,添城郊南、北兩坊巡警分廳,后因推行不利而擱置。1908年3月,內城并為13區(qū),外城并為10區(qū)。宣統(tǒng)元年1月,裁去內、外城各分廳。8月,設置派出所,內城204處,外城136處。[7]
至1912年,巡警廳機構設置更為完善,人員配備明顯增多。從機構的設置上看,內外城巡警總廳分設警事、勤務、機要、文牘、支應、統(tǒng)計、治巡、外事、戶籍、正俗、交通、建筑、刑事、偵察、警法、防疫等20科。[8]內城巡警總廳警員人數(shù)增至226人,其中包括廳丞1人、僉事4人、科長10人、科員45人、譯員1人、醫(yī)官2人、錄事9人、司書39人、巡官8人、巡長28人、巡警79人等。外城巡警總廳警員人數(shù)則增至260余人。[9]
五、警察廳
1913年2月,將內、外城兩巡警總廳合并為“京師警察廳”,隸屬于內務部。內設警察總監(jiān)1人,直接受命于內務總長。內部機構設有5處14科,即總務處第一、第二、第三科,行政處第一、第二、第三科,司法處第一、第二、第三科,衛(wèi)生處第一、第二、第三科,消防處第一、第二科。各個處設處長1人,各科設科長1人,科員1-3人。外部機構包括保安警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隊及保安警察馬隊、偵緝隊、消防隊、貧民教養(yǎng)院、瘋人院、濟良所、教養(yǎng)局等。此外,還有直屬京師警察廳的巡警教練所、巡警官長講習所、京師警察廳募警講習所等警察教育機構。[10]
1914年8月,警察廳轄區(qū)分為中區(qū)2個、內左區(qū)4個、內右區(qū)4個、外左區(qū)5個、外右區(qū)5個,共20區(qū),各區(qū)設警察署,署長1人,署員2-4人。[11]
1925年1月,警察廳增設偵緝處、官產處、警捐處。劃分東、西、南、北郊為四區(qū),各置警察署1所。不久,復設分署16處,其中東、南兩郊各4處,西郊5處,北郊3處,在每一分署設派出所5處。至1928年2月,警察廳共有行政職員632人,巡官、警長9069人,平均每一方里中布置巡官、警長21人。[12]
六、公安局
1928年6月,“京師警察廳”改組為“公安局”,分設秘書室、總務、行政、司法、督察四科。北伐軍攻占北京,成立北平特別市政府,北京更名為北平,所有關于衛(wèi)生、社會各事移交至公安局辦理。9月,總務等4科改稱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科,并設置政治訓練總部。同月裁撤城郊分署,歸并城郊派出所,共322處。同年恢復四郊分署,計東郊1處、南郊2處、西郊2處、北郊1處。1930年2月,原北平特別市衛(wèi)生局被裁撤,公安局接管衛(wèi)生事務,增設衛(wèi)生科,后改稱第五科。1932年6月,政治訓練科改為政訓科,第五科改為衛(wèi)生股,隸屬第二科。1933年1月,增設勤務督察處,同年 10月,裁撤衛(wèi)生股,移交衛(wèi)生局接管。1934年4月,裁撤第四科,所掌執(zhí)權并入第一科執(zhí)掌。[7]
七、警察局
1937年2月,“公安局”改稱“警察局”,第一、第二、第三科改稱總務、行政、司法三科。7月29日,日軍攻陷北平,侵華日軍建立了北京地方維持會臨時傀儡政權,設“偽治安部”,負責北平地區(qū)的治安維持事務,清末民初北京警察機構的嬗遞由此中斷。
清末民初北京警察機構的嬗遞勾勒了老北京警政演變的大致軌跡,它是中國近代政治制度演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圖片均系作者攝于北京警察博物館)
參考文獻:
[1]安民公所與工廵總局[J].警聲,1940,1(3):45.
[2]署理步軍統(tǒng)領奕劻折[G]//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下) .北京:中華書局,1959:1224.
[3]陳鴻彝.中國治安史[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290.
[4]安民公所與工廵總局[J].警聲,1940,1(3):45-47.
[5]民政部奏整頓京師內外城警政酌改廳區(qū)制度折[J].預備立憲公會報,1909,2(2):11.
[6]穆玉敏.北京警察百年[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95-96.
[7]首都警政沿革[J].北京市政旬刊,1939(3):2.
[8]京師內外巡警總廳辦事規(guī)則[B].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J181-014-00001.
[9]京師內外城巡警總廳統(tǒng)計書[B].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ZQ005-003-01416.
[10]京師警察廳分科職掌規(guī)則[J].浙江警察雜志,1914(13):7-13.
[11]京師警察廳分區(qū)規(guī)則[J].內務公報,1914(12): 78-79.
[12]京師警察廳總務處.京師內外城詳細地圖(1928年2月)[Z].北京:中國書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