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聚成 岑其
中國山水畫,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孕育,至唐末五代趨于成熟,到了北宋時期,迎來了一個輝煌的高峰:北方山水畫派雄踞畫壇,巨匠輩出,在荊浩、關(guān)仝、李成之后,一位“北派”大師精彩登場,他就是山水畫大家范寬。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今陜西耀縣)人,生卒未詳,略晚于李成。有資料考證他約生于950年前后,卒于1026年左右。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說范寬“儀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缎彤嬜V》也記載,范寬“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我們可以得知范寬是一位形貌高大瘦削,好著古裝,舉止不拘小節(jié),喜歡喝酒并好老莊之道的民間畫家。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普遍規(guī)律,藝術(shù)的本源都是來自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以及藝術(shù)家感悟的心靈和勤奮的捕捉。范寬的山水畫,初學李成,后來有所領(lǐng)悟,嘆道:“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古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边@是他的心得體會,也是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論點。于是,他深入秦嶺一帶的終南山安家落戶,“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不計風寒雪落,潛心觀察自然,飽覽“云煙慘淡,風月陰霧難狀之景”,對景寫意,將自己的情感與大自然山水相融合,終于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成為獨立一家。
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的范寬,十分重視到大自然中去寫生。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家鄉(xiāng)陜西關(guān)中一帶的崇山峻嶺,將北國山川的雄壯氣勢和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在妙筆生花中生靈活現(xiàn)地鋪敘。范寬的作品,畫面端莊大氣,筆下山水雄偉險峭,氣勢壯美,筆墨蒼老渾厚。構(gòu)圖上,范寬繼承了五代畫家荊浩全景式高遠構(gòu)圖法,畫中主峰多為正面描寫,傲然矗立,深沉厚重,具有勢壯雄強的氣勢。在范寬的作品中,常用峰間石壁上高掛的山泉,山頂山腰濃密的樹林,潺潺流水邊靜臥的巨石,來豐富畫面的層次,使作品靜景中還有飄動的感覺。前人評價他的山水畫特點是:“真石老樹,挺生筆下,求其氣韻,出于物表,又不資華飾?!彼栽诋敃r即為天下所重。
范寬長期生活在北方山區(qū),北方大自然的地貌特征,對他的畫風形成產(chǎn)生重大影響,也形成了他獨特的畫法。在繪畫技法上,范寬多有創(chuàng)建。北方多高山大嶺,飛瀑流泉,長松巨木,范寬刻畫山石用筆老辣,筆法雄強,下筆短而有力,猛頓而斜上疾出,以此表現(xiàn)巖石的形貌質(zhì)感。這種筆法被后人稱為“槍筆”。用“雨點皴”參以短促的“條子皴”和“小斧劈皴”,也是范寬畫作的一大創(chuàng)新。雨點皴就是用雨點般密集的墨點攢簇在一起,表現(xiàn)山石的厚重之感,條子皴和小斧劈皴則用以表現(xiàn)北方山石堅硬的特質(zhì)。在用墨上,范寬用墨濃厚,采用多遍疊加的積墨法使得畫中“線如鐵條,皴如鐵釘,山如鐵鑄,樹如鐵澆”,極富重量感。范寬善用的雨點皴和積墨法,營造了《宣和畫譜》所說的“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凸顯山勢的險峻硬朗。這種畫法由范寬獨創(chuàng),并成為對后世影響巨大的一種繪畫風格。
一幅好的中國畫要具四性:正、大、雅、靜。一為氣相要正,二為氣局要大,三為氣韻要雅,四為氣息要靜。一件繪畫作品成就的高低,不只取決于章法、筆墨等外在手段,更取決于作者的才情、氣質(zhì)、格調(diào)等內(nèi)在精神,而這種內(nèi)在精神便是畫家文化修養(yǎng)與人格氣度的統(tǒng)一。范寬性情寬厚,為人大度,也最終成就了他的藝術(shù)風格的偉大。范寬在北宋時已具畫名,《宣和畫譜》記載當時宮廷收藏他的作品就有58件。流傳至今的除《溪山行旅圖》和《雪景寒林圖》外,還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臨流獨坐圖》、《雪山蕭寺圖》等。
藝術(shù)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則有關(guān)范寬的故事:一天,大書畫家、鑒賞家米芾外出游歷,在山中一座寺廟的僧房里看到一幅山水畫。米芾熟知歷代山水畫家及其作品風格,于是斷定這是唐代山水大家荊浩的作品。但當他走近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落款竟是“華原范寬”四字。原來,這是范寬在青年時代臨摹荊浩的一幅作品,他的筆力已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還騙過了精于鑒賞的米芾的眼睛。
在范寬的傳世作品中,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最能代表他的繪畫風格。此畫為立軸,水墨絹本,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畫中迎面而來的是巨峰頂天而立,巍然聳矗,山頭林木豐茂,山澗中飛瀑如練,直落千仞,巖石斑駁的肌理歷歷可辨,彰顯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山腳下云霧蒙蒙,幾塊大石兀然而立,石上雜木叢生,石間流水潺潺。溪岸邊的山路上,有旅人趕著一隊負重的馱馬匆匆前行,人畜雖都畫得小如螻蟻,但卻真實生動。人畜之靈動與大山之雄壯遙相呼應(yīng),極富美感。范寬以全景式構(gòu)圖,施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石紋的脈絡(luò),又以厚重的墨色皴染,使整個畫面氣勢逼人,生動地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
《溪山行旅圖》在上千年的流轉(zhuǎn)中,多次于民間和宮廷間流動,解放前隨大批珍貴文物進入臺灣,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北宋的畫家沒有題詞蓋章的習慣,人們只能依據(jù)史料記載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畫上的題跋“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和畫風,來推測這幅畫的作者是范寬。1958年,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李霖燦采用畫方格的方法,在畫中樹從之中,發(fā)現(xiàn)了畫家的簽名。李霖燦在回憶錄中記載了那個激動人心的一刻:“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xiàn)?!敝链?,這幅畫的千年之謎才得以解開。關(guān)于這幅畫的地位,徐悲鴻在《故宮所藏繪畫之寶》中這樣說:“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成辟易萬人之作?!?/p>
范寬還擅寫雪山,喜作雪景寒林,有冒雪出云之勢,尤具氣骨,所以當時人盛贊他“善與山傳神”,能“得山之骨”。在宣和御府所藏他的58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題材為雪景。現(xiàn)藏于天津市博物館的《雪景寒林圖》,也堪稱范寬作品中的精粹。這件作品為立軸,水墨絹本,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全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其山取盤桓向上高遠之勢,其水造平靜冷凝之態(tài),其樹顯深郁寒峭之意,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畫上群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隱現(xiàn)寺觀,山麓水邊密林數(shù)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zhì)樸厚重。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說:“瑞雪滿山,動有千里之遠。寒林孤秀,挺然直立,物態(tài)嚴凝,儼然三冬在目?!?/p>
《雪景寒林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歷經(jīng)清梁清標、安岐等鑒藏,圖上有“蕉林”“蕉林收藏”朱文方印兩枚和“觀其大略”白文一枚。乾隆時入內(nèi)府,押有“乾隆御書之寶”。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幾天后,在北京某舊書市,有一個英國士兵在兜售一幅畫軸。工部右侍郎張翼酷愛收藏,正巧走過,見畫上的“乾隆之寶”方印赫然在目,不禁大吃一驚,斷定是一寶物,便按其索價買了下來?;丶易屑氳b別,見為內(nèi)府的名畫,便秘藏不宣。他死后,其子張叔誠也珍愛文物。直到1981年,張叔誠垂垂老矣,便將畢生收藏捐獻國家,《雪景寒林圖》從此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也是大陸現(xiàn)存范寬唯一的作品。
范寬在繼承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后,獨辟蹊徑,成就卓然,并對后世影響巨大。宋人將其與關(guān)仝、李成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元代趙孟頫稱范寬的畫為“古今絕筆”,明代董其昌評價范寬為“宋畫第一”,可見其成就之高。史料記載,后世師法范寬的畫家眾多,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全部出自范寬一系,之后的“元四家”,以至清代的“金陵畫派”和現(xiàn)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研讀范寬的畫作,我們仿佛看見重巒疊嶂間,山石峭巖上,伴著一江秋水的汩汩之音,高士范寬寂然端坐,放眼四望,他眼前的山水,心中的山水,筆下的山水,匯集成畫家心靈和精神的歸宿,也讓千年以后的我們與他共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