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曉
在過去五十多年里,國際關系理論探索一直以“實在性”因素為核心,從自由主義、建構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研究領域來看,它們都在尋找一個重要而又合理的單一因變量,以便于對國家行動的原因進行具體解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影響因素解釋力是主流理論間爭論的焦點,以變量的客觀性和實踐為研究重點。當研究變量轉向知識概念后,就會出現很多新的疑問,如知識對行為主體行動的影響程度、知識與行動的關系、影響變量背后的知識結構等。本文研究主要以知識為核心,將行動與知識的關系辯論作為研究焦點,通過對“知識轉向”的探索,影響文化建構走向和發(fā)展。
1.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關于“行動邏輯”理論概述
(1)結果性邏輯:以理性主義理論為基礎,堅持利益決定行動。從發(fā)展現狀來看,理論主義關系論包括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體現的是結果性邏輯。其基本內涵是:行動主體行動的主要動因是對利益的權衡。
(2)適當性邏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堅持規(guī)范塑造行動。建構主義興起于20世紀末期,其主流的觀點是“文化選擇”,其邏輯選擇為適當性邏輯,指的是在進行相關研究探索時,行動的社會規(guī)范性是行動的前提和動因,也就是規(guī)范性決定行動。理論研究認為,行為體必須要在社會規(guī)范體系內,進行與身份相匹配的活動。
(3)實踐性邏輯:以實踐主義理論為基礎,堅持實踐引導行動。社會學實踐理論出現于20世紀后期,是國際關系學中最具實踐活力的理論發(fā)展趨勢。其主要源于對安全共同體的研究,最為突出的觀點就是“實踐選擇”,也可以稱之為“實踐引導論”。實踐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行動,具有普遍的適用性,能夠物化背景性話語和知識。
2.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從表象性到背景性”的知識轉向
(1)理論基礎分析。能夠被認知和理解的知識,一般可以分為背景性和表象性兩大類,是知識轉向的主體,影響人們對于行動邏輯的認知。表象性知識觀點來源于主導型知識論,是社會科學和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而背景性知識指的是非表象、無意識和無法說明的知識體系。
(2)行動邏輯核心問題分析:知識與行動。按照前文分類標準,西方世界的國際關系理論出現轉向:行動主體行為的主要驅動力究竟是背景性知識還是表象性知識,是當前研究領域爭端最多的話題。主流的國際關系理論是存在潛在性假設條件的,即表象性知識前提。納什認為,是理性引導行動,博弈雙方都以爭取最大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進而取得最具價值的結果。事實上,表象性知識在國際關系理論發(fā)展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和引領地位,所有關于行動邏輯的研究都是圍繞表象性知識進行設計的。在長期理論發(fā)展進程中,知識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一直沒有進入關系學界的視線,因研究方向被限定在表象知識范疇內,使研究人員產生思維定勢,一直在表象性知識的范疇內尋找答案,從未產生過質疑。隨著實踐理論的興起,行動邏輯的核心問題開始發(fā)生轉向,其對于實踐性、社會性和地方性的實踐探索,對傳統(tǒng)國際關系知識邊界已經產生沖擊,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其“行動邏輯”研究正在向無以言明的背景性知識轉化。可以說,當行動邏輯的核心認知發(fā)生變化,國際關系研究思路也在悄然變化,向更具實踐意義的方向發(fā)展。
3.基于“他文化”背景下國際關系“知識轉向”理論創(chuàng)新
(1)不同文化結構對國際關系理論構建的影響。在“二元對立”認知模式當中,“自文化”與“他文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截面,是一個純二元對立結構,也能夠從根本上體現國際關系研究存在的思維定勢,即主流西方文化與非西方、非主流文化的對立。
(2)“自文化”內部他者理論反叛性分析。因實踐的本體優(yōu)先特征成為行動的最大動因,心物二分理論受到極大的質疑,標志著表象性知識霸權地位產生動搖。在以知識和實踐為基礎的國際關系理論當中,用“實踐者”代替了“超驗人”,說明人的社會屬性,在實踐中不能與生活分離。
(3)“他文化”在“自文化”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爸R轉向”的重要意義在于釋放了“他文化”的創(chuàng)造屬性,拓展多元理論發(fā)展空間,作為一種實踐共同體,是實踐活動的具體反映。而實踐行為不同也能夠導致行動原因的區(qū)別,進而影響理論構建。從實踐和研究成果來看,理論都在地方的和具體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不存在脫離實踐的理論,基于“他文化”的邏輯理論既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又在創(chuàng)新中反思。
知識轉向既是一種釋放“他文化”和他者的邏輯,也是自下而上的解釋邏輯。無論他者代表的是異己,還是文化邊界之外的行動者,都是實踐、經歷和行為的共同體之一。一旦基于背景知識條件下,文化實踐和經驗得到釋放,能夠為行動邏輯的理論化、創(chuàng)新化和概念化,輸入更多的生命因子,在人類思想的交鋒中產生更大的理論光華。
(作者單位:南京市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