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摘 要:理想信念是人的心靈世界的核心,“中國夢”是當下中華民族共同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豐富的內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中國夢”為統(tǒng)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關鍵詞:中國夢;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學生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在為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理想,是自身成長成才的現(xiàn)實需要,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要求。
一、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現(xiàn)狀
1.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因素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繼承者和開創(chuàng)者。當前,大學生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踐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場堅定,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但也要看到其在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足。9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成長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家庭環(huán)境都有所不同,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思想行為特點: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時代大背景下,社會意識結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歷史轉型不斷變化。
2.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中國夢”
在就業(yè)等各種壓力下,大學生很難將自己的理想信念與中國夢相結合,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第一,部分大學生貪圖享受、不思進取,淡化了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第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文化滲透,大量地灌輸西方意識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理想信念的迷失和扭曲。
二、“中國夢”的提出與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論述具有豐富的內涵。
第一,“中國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體現(xiàn)了最高理想與最低綱領的統(tǒng)一,具有科學性和長遠性。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我們黨的最高理想。
第二,“中國夢”集中體現(xiàn)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廣泛性和包容性。
“中國夢”把黨、國家、民族、個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黨要為實現(xiàn)自身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而奮斗,國家要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民族要實現(xiàn)偉大復興,個人要過上小康生活。
三、“中國夢”對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講到:“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xiàn)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xiàn)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盵1]
作為祖國建設的主力軍,每一名大學生都有機會成長成為參天大樹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而中國夢對于大學生來說就像是雨露和陽光,只有吸收了陽光和雨露,樹苗才能茁壯成長。
四、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1.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應該從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課程入手,進一步加強授課隊伍建設,深化改革其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要有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
2.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圍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通過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3.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滲透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應該積極主動地結合“中國夢”主題教育和大學生的特點,培養(yǎng)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使他們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充分體會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4.充分利用網絡新陣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網絡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重要陣地,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養(yǎng)成。[2]因此,高校要主動占領網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學習教育,充分發(fā)揮網絡新陣地的優(yōu)勢,不斷提高網絡隊伍建設,提高網絡技術建設,積極開發(fā)建設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網站,采用寓教于樂的宣傳教育方式,無形之中做到理想信念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2]孔一霖.大學生理想信念與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與開放,2011(02).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