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胡漢民尤其重視土耳其青年黨人運動對于中國革命的啟發(fā)。他指出,土耳其軍隊原來忠于蘇丹政府,在青年黨的勸導下,起兵反對專制。他引此例要說明的是,滿洲以極少數(shù)之民族,統(tǒng)治中國,借的其實是漢人的力量;如果漢人都能像土耳其軍隊那樣,起兵反對專制,則專制必亡。這一論述,體現(xiàn)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對革命策略的認識上的某些進展:他們認識到,要推翻清廷,必須從策反軍隊入手。當軍隊反叛之時,則整個制度將為之震蕩。
1928年,胡漢民赴土耳其考察。他將土耳其的進步,歸納為以下幾條:第一,教育的普及。新政府大辦師范教育,目的在于進一步普及教育,提升土耳其人民的知識能力;第二,財政的統(tǒng)一;第三,則是命令的統(tǒng)一。
胡漢民自從訪土回國之后,在各種場合講廢除不平等條約,黨務,財政統(tǒng)一等,均以土耳其為榜樣。不僅如此,胡漢民經(jīng)常以土耳其總理伊斯邁自比,這在當時有著非常微妙的意涵。當時胡漢民與蔣介石結(jié)成同盟,受蔣介石委托組織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工作,并在政府改組之后,擔任立法院院長。他自比伊斯邁,心目中的凱末爾(土耳其國父)自然就是蔣介石。而隱含的期望是蔣介石能夠像凱末爾那樣,在建國之后,不問國事,而使國家運作能夠進入制度軌道。這一點,自然沒能實現(xiàn)。
從青年土耳其黨人的立憲,撤換蘇丹,到凱末爾道路,土耳其前進的每一步,都牽動著中國政論家和政治家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土耳其是中國的“探路者”,如同俄羅斯長期以來是中國的“探路者”一樣。(澎湃新聞網(wǎng)20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