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凌彥(1981.10-),女,漢族,吉林人,碩士學歷,講師,研究方向:媒體語言學。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類新興媒體形式不斷涌現(xiàn),占據(jù)了媒介市場的很大比例,也沖擊著傳統(tǒng)媒體的原有地位。作為傳統(tǒng)媒體中最具生命力的電視,當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又是一檔欄目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他們能否適應當下媒體市場的轉變,直接關系到電視媒體的生存與發(fā)展。本文從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語用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試圖尋求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語用形式,以迎接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關鍵詞:新媒體;主持人;語用轉型
我國真正意義的節(jié)目主持人從出現(xiàn)至今大概有三四十年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進,科技的發(fā)展,受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大量境外媒體欄目的引入,再加之媒介經營體制的產業(yè)化、市場化的轉型,使節(jié)目主持人面臨一系列的調整和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使原有的欄目以及主持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惑,大量主持人開始到國外進修,豐富自己的頭腦,接受新鮮的技術、理念,更新欄目定位。但是,電視節(jié)目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出了上述幾點以外,還需要在語言表達上下一番功夫。近年來,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新的節(jié)目樣式,主創(chuàng)人員對節(jié)目的制作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推動了節(jié)目主持人語用方式的轉型,因為無論什么樣的創(chuàng)新,最終都要通過節(jié)目主持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
一、節(jié)目主持人語用的本色展現(xiàn)
原有的廣播電視媒介是一種宣傳工具,主持人在其中起到一個“傳聲筒”的作用,換句話說,主持人在節(jié)目播出的過程中不能隨意加上自己的見解、態(tài)度、看法。而新媒體的出現(xiàn),使信息傳遞更迅速、更快捷,言論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高,傳統(tǒng)媒體“一言堂”式的新聞播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傳統(tǒng)媒體主持人的話語方式也逐漸不為受眾所喜愛和接受,因此,新形勢下,必須要求主持人的語用回歸本色,讓觀眾看到一個真實的、平等的、能夠站在百姓的視角并傳出百姓聲音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正如邁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媒介本身的形式特征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和作用,這是一種很獨特的發(fā)人深思的見解。但是我們始終關注的是內容,如果將媒介看作是一種信息,我們就會根據(jù)現(xiàn)實社會文化語境,摒棄高臺教化式的傳播風格和形式,用自己的語言態(tài)度告訴每一個接受者:媒介的不可接近的尊嚴已經消解——在傳播媒介面前,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是朋友!”一個在全媒體時代生存并發(fā)展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必須把自己看作是觀眾的朋友,能夠和觀眾一起看節(jié)目,引導觀眾看節(jié)目,這樣的身份設定,才能使其擁有良好的語言態(tài)度和表述方式。也許有人會認為,新聞節(jié)目主播不能將自己的“身份”降低,不能喪失自己的“尊嚴”,其實不然,新聞也是大眾的新聞,無論是政治性新聞還是民生新聞,民眾是它的最終消費者,沒有民眾的接受,新聞就無的放矢,因此,新聞節(jié)目主播更要弱化自己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感,讓受眾能夠更好的接受他的信息傳播,更好的接受信息的意義,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在當今的電視媒介傳播中,那些“以貌取人”的傳統(tǒng)評判標準已經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語言表達個性、親民的主持人。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選用一位貌不驚人的人擔任新聞主持人,有人這樣形容他:“節(jié)目開始時,在明亮的背景燈光下,庫拉爾特坐在一張高教凳子上,呈黑色剪影,隨著一陣嘹亮的小號聲,剪影消失了,這位和藹可親的庫爾特大叔出現(xiàn)愛人們面前……”就是這樣一位親民的主持人,用生活化、民俗畫的形象,平民化的言語,平等的言語溝通方式,引領受眾走進新聞實踐,分析新聞背景,了解新聞人物,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也逐漸成為主持人的主流語用方式。
二、主體精神的體現(xiàn)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使用者主體精神的體現(xiàn)。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都是各種文化、各種精神的自我實現(xiàn),思維是語言的內在支持,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任何一種語言狀態(tài)都是思想的展現(xiàn)。語言和文字一樣,都是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同一時期的語言處在不同的語境之下,也展現(xiàn)出不同的情緒和情感。反映在當今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語用實際中,即展現(xiàn)為由被動的、機械的復制性表達,轉變?yōu)橹鲃拥摹⒛軇拥募o實語言形態(tài)。這種變化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而是與新媒體的沖擊、時代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的。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是一種內心情感、靈魂的溝通,語言只是一種媒介。而其中心靈的溝通恰恰是最難把握和產生共鳴的。只有從心發(fā)出的帶有主體精神的真實的聲音,才能打動受眾。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不僅僅是一個職業(yè),他更是一個有主體意識的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對待事物的見解,當我們與受眾討論一個話題的時候,應隨時有能力并恰當?shù)膶⒆约旱闹黧w精神融入到節(jié)目當中,這樣才能與受眾產生真正的“心靈溝通”。
三、主持人語用的個性化發(fā)展
洪堡德說:“語言是精神的不由自主的流射”,也就是說,語言是個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話語模式,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語言也是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個性、本色的表達。因此,個性化的節(jié)目主持人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服裝、化妝等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的個性化,這也是應對新媒體沖擊的一個法寶。白巖松是央視著名的主持人,他沒有帥氣的外表,沒有深沉的聲音,也沒有親民的笑容,但是他的采訪和主持卻得到很多受眾的認可,他的語言個性張揚,充滿激情,正直率性,他在嘗試用本真、能動的語言與采訪者或電視機前的觀眾進行真誠的對話。也有人認為,他的這種咄咄逼人式的采訪使得采訪者顯得有些尷尬,因為他不友善、不親切,而這些所謂的“規(guī)則”都應該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也應該隨不同的語境與話題而變化,在任何一種社會空間下,都不能以一種不變的語用方式對待每一次節(jié)目主持,只要處在一個合理的“度”之內,每個主持人都應該有充分發(fā)揮自己語言個性的空間。再如,剛剛退休的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同行都稱她為“敬大姐”,不僅僅因為她年紀偏長,更因為她的主持語言柔和、親切,就像鄰家大姐一樣。她的風格與白巖松迥然不同,這也正與她的個性相關。她本人就是一個很善良、溫和的人,時時處處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她的采訪中,沒有犀利的語言,有的只是新聞背后的真實,她不以收視率為最終目的,而以挖掘事實真相為目標,盡管有時真相并不一定吸引人,也不一定能產生很大的轟動效應,但是這就是敬一丹,就是她的個性。我們不能把節(jié)目主持人的語用特征局限在一個時代下,也不能將其局限在一種框架內,它畢竟是靠人的思維支撐的,是有個性特征的。
正如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張越這樣說過:“我可以用我的語言,我可以用我的做人方式,可以用我的姿態(tài)傳達給觀眾一種觀念——你可以非常坦誠地、真實地、個性地、快樂的、踏實地生活,這就行了,所有的人對這個世界最大感激就是活好你自己”。劉元元也曾說過:“有些時候心和嘴是人體內最遙遠的兩級。我們時時處處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一個禮儀之邦,人人使用禮貌用語,但誰也不表達真實的內心。我們禁不住講些實話,是因為不想看到身邊的生活一天天變得不可愛?!边@些話真實的反映了新時期主持人的想法,也正是她們個性的展現(xiàn)。試想,生活中,如果我們身邊都是一些僅會使用禮貌用語而不說實話的人,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該是多么虛假。電視也如此,如果節(jié)目主持人僅說大話、空話、好話、套話,不說實話,缺乏個性化,那么這樣的欄目也不會有生存的價值,這樣的媒介也終將被淘汰。(作者單位:北華大學文學院傳播系)
參考文獻:
[1]應天常.節(jié)目主持語用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
[2]陸曄.兩只手玩轉西方電視[J].《新周刊》.1998,8
[3]王宇紅.張越:活好你自己[J].語文建設.2000.11
[4]王宇紅.用自己的聲音說話[J].語文建設.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