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嬋
【摘要】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小學語文教學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把應付考試作為教學選擇的唯一尺度,將充滿生活情趣和人文意蘊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語文技藝和語文知識,甚至變?yōu)橐环N抽象枯燥的應試能力訓練,教材編寫缺乏多樣性和適應性,從而使語文教育失卻了本真的生活化的品格與價值。這就使語文教學本身毫無活力和生機可言,失落了其生動活潑的人文氣息和詩意特質(zhì)。在這種單調(diào)、沉悶的課堂中,將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要改變這種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小學語文教育回歸到其生活基礎中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實感受生活的真諦,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體驗生活之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生活化 ?教學目的 ?教學方式 ?教材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論,其啟示是:教育與生活本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脫離教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那么,語文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說語文即生活。語文與生活有著天然的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留心處處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很直接地體現(xiàn)了語文和生活的關系。張孝純在《“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語文教育觀”》里曾指出:“必須‘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qū)W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個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wǎng)絡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薄?】這就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把語文教學同生活緊緊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一、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誤區(qū)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原則一直定位在“文道合一”,“重視雙基”,“精講多練”,“多讀多寫”等方面,這些教育原則雖然是正確的,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畢竟已落后于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總結新時期以來語文教育教學的經(jīng)驗教訓,在筆者看來,語文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誤區(qū):
1、教學目的過于注重應試,脫離實踐
語文教學教的是什么呢?這是教授語文這門學科首先必須認清的一個根本問題。幾十年來,語文教學教什么的問題,在語文教育界一向認識不一,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教學實踐中,年輕教師無所適從,有些老教師在教了幾十年之后也越教不知道怎樣教了。呂叔湘先生指出:“學生學習語文,不是為了‘講語文,而是為了‘用語文”【2】,即注重語文教育的社會功能,突出語言的“運用”,可以說,“講語文”還是“用語文”的問題從本學科成立之日起就存在了,語文課上只聽老師講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被動地學,盲目地練。學生成為了按社會意志培養(yǎng)的對象,而不是按自我需求發(fā)展的主體,有些過于陳舊的教學觀念認為學校規(guī)定教什么,教師就教什么;教師傳授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知道要學什么,更不能要求學什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圍繞著教師轉(zhuǎn),讀書的時間少,思考問題的機會少,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學習的機會更少,更不要說在生活中汲取與語文相關的養(yǎng)分。學生讀書,學習語文的目的便是為了如何應對學校與教育行政的各種統(tǒng)考。
此外,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縱觀四十分鐘的語文課堂,教師在講臺上一味地講時代背景、作者簡介、重點字詞、重點段落、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學生面對枯燥無味的“填鴨式”教學,思維狀態(tài)總是跟教師不同步。但是,在現(xiàn)有的語文教育中,這種現(xiàn)象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并不同步。筆者在實習過程中,想用獨特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語文,但是受限制于升學考試、學校規(guī)定,每節(jié)課遵循合水縣三里店小學所特有的“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導學案,分別是導入、預習檢測、學導展示、拓展延伸、總結升華。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要依照“五環(huán)節(jié)”來進行,作文教學也不例外。其中“拓展延伸”看似是一個很有效,富有實踐性的環(huán)節(jié),但在真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并沒有實現(xiàn),教師通常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文,這就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開始消減。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語文教育的特點進行了闡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薄?】由此可見,既然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語文學習就可以無處不在。
2、傳統(tǒng)語文教材缺乏趣味性和實踐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材都是按知識體系組織課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偏離學生興趣; 課后少量的練習也是為了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學生不是從經(jīng)驗中學習,而是接受現(xiàn)成的固有經(jīng)驗;課程設置重知識而而輕能力,學科劃分過細等等。目前進行的語文教學改革其關鍵就是使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努力向生活世界擴展。而教材是學生接觸語文的最直觀的東西,教材生活化對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擴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材體現(xiàn)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內(nèi)容,這是教材編寫的一個重要的原則。
首先,小學語文教材必須具有趣味性。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使他們對語文學習始終保持極大的熱情。其次,課文內(nèi)容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這樣, 學生會感到親切, 容易理解。這里說的實際, 包括生活實踐, 即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 也包括精神活動的實際, 如天真爛漫的想像天地。最后,在教材編寫過程中, 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關系。教材要力求體現(xiàn)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主動獲取語文知識, 掌握學習方法, 使他們獲得學習語文的“金鑰匙”,而逐漸提高獨立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大語文”思想的指導下,要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實踐結合起來,將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將語文內(nèi)容與其他學科滲透起來,建構開放的語文教學課堂。
3、過分重視語文知識的灌輸,忽視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薄?】因此,語文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對基本的語言知識的掌握外,更應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所包含和滲透的人類精神的悟知,對語文所展示的人類生命的歷程的體會,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進一步學習的能力。而大多數(shù)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對語文知識過分重視,而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法知識可以不教,因為我們?nèi)祟愄焐陀袑W習語言的本能,就像蜘蛛知道如何結網(wǎng)一樣。語言的復雜性是我們天賦能力的一部分,不是父母教導我們,更不是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掌握語法,因為語法不是拿來研究的,而是拿來實踐的。我們不是要向?qū)W生灌輸一些語法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對于語文本身所蘊含的價值觀,情感、意志、態(tài)度等的整體感悟。對學生感悟的關注應該說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是極度缺失的。因為教師過于注重對語文知識的細節(jié)的糾纏,忽略了對其整體意義的把握。一些不必要的知識的堆積和充塞 也逐漸消解了學生的感悟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會按照嚴格的語法邏輯來遣詞造句或?qū)懳恼?,而這類文章往往平淡無味,學生本已有的飄逸靈動的思想和天馬行空式的想象力卻在所謂的邏輯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
二、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面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誤區(qū),語文教學生活化能有效改變語文教學低效單調(diào)的局面,使語文教學視角從認知領域拓展到生命領域,使語文教學目的由機械的語言文字訓練過渡到實現(xiàn)生命價值、提升生命意義的高度,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實踐證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教材,尋找有效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才能使語文教學生活化。
1、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語文的教學目的應該將大部分精力投入日常生活。例如在學習《秋姑娘的信》時,就可以設計實踐性的作業(yè)。比如教師帶學生到校園里采集落葉,然后在小組和班上交流,說說它們的形狀是怎么樣的,聯(lián)系前段時間觀察,說說樹葉的顏色有什么變化。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利用落葉制成標本、書簽展出,讓學生在實踐性活動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體會到享受勞動成果的喜悅。再如學習《荷花》時,可以挖掘當?shù)刭Y源,指導學生看荷花、畫荷花。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在美中學,在趣中學,在做中學,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利于達到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
再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一篇課文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可是生活在新世紀和平環(huán)境下的兒童還不明白愛國主義情感到底是什么,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生活。在《圓明園的毀滅》的課后習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當你站在圓明園的廢墟之前,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答:“八國聯(lián)軍真可惡,我長大后一定要將我國失去的文化瑰寶搶回來?!鄙踔劣械膶W生回答:“當時的北京人民為什么不知道滅火呢?”由此可見,很少有學生會將問題答案和愛國主義情感聯(lián)系起來。顯而易見,教學目標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圓明園離西北偏遠地區(qū)太遙遠了,他們只能從圖片和視頻資料上了解到抽象的圓明園。有些學生還會疑惑,圓明園到底和愛國主義情感有什么直接聯(lián)系,所以說對于小學生來說,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來教育他們愛國未免有些過于牽強。面對這種情況,學??梢蚤_設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對這篇課文進行補充。例如,去年在慶陽市合水縣實習,合水縣有著很多文化古跡:塔兒灣石造像塔,圣公泉遺址和蟠交古城遺址。那么可以將這些文化古跡編入語文教材,在教授此類課文時,可以事先讓家長在周末帶領孩子觀賞這些古跡,然后在課堂上交流所見所聞,同時詢問學生如果這些文化古跡遭受到素不相識的侵略者破壞,自己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從自己身邊的生活出發(fā),引申到世界級遺產(chǎn)圓明園,這樣就會使學生的感受更加具體和深刻。那么如何在生活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語文教學生活化,首先必須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只有實現(xiàn)了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比如在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秋天的禮物》的教學之中,我們可以把稻谷、樹葉、豆角、高粱、蘋果、棉花等帶到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等自主實踐,然后通過交流,說出秋天的禮物是什么樣的。
2、生活化的語文教材
語言實踐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也必須通過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材的編寫必須加強其生活性。劉國正先生指出:“教材體系的改進,第一,要有利于減少頭緒,突出重點,刪繁就簡。第二,要有利于聯(lián)系生活,留下靈活運用的余地。第三,要有利于學生寬松地、活潑地學習,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余地。第四,要首先安排教學的總體結構,兼顧課內(nèi)外,校內(nèi)外,通盤計劃,統(tǒng)籌安排?!盵5]新世紀的語文教材的編寫應當盡可能與生活靠攏,尤其是在為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設計作業(yè)時要盡可能安排一種生活情景,把此類訓練,和特定生活情景的需要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中,各種能力都能得到實際的鍛煉。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的關系,把教材分成三類,即:(1)再現(xiàn)生活的教材,學習之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和景物,學習之后再到生活中驗證、提高認識。(2)貼近生活的教材,對照現(xiàn)實生活學習,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鮮活的類似的典型,收集當時當?shù)氐膶嶋H材料,對照課文學習。還可以進行相關的參觀、訪問、實驗等拓展活動,結合教材觸類旁通,以加深感悟理解,使學生受到啟發(fā)。(3)遠離生活的教材,指導學生去分析對照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例子,或增加對比閱讀的文章,或觀看音像資料,加深理解,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認識方法。
3、在生活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fā)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盵6]于漪老師如是說。比起其他學科,語文能力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更緊密。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一道墻,讓語文學習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生活“語文化”。具體來說,有以下方式:
(1)、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nèi)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進感悟。這樣,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強化語言文字訓練也
大有裨益。例如《爬山虎的腳》一文,不少同學都見過爬山虎,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向?qū)W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去觀察。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得心應手了。
(2)、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幫助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體驗。如教學《第一場雪》,教師可特意選擇一個大雪的天氣,將學生們領出教室。同時又引領學生欣賞校園的每處景致,有掛在樹梢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有堆在樹冠的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還有隨風飄揚著的雪末兒。再和學生在這如此美景中堆雪人、打雪仗,充分體驗冰天雪地里的快樂。最后根據(jù)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去品讀課文,去感受課文中所描繪的第一場雪,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欣喜之情。這樣的學習,學生所體驗到的絕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所領悟到的也絕不僅僅是課文內(nèi)容,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3)、搜集課外課程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①、安排適當?shù)淖x書活動,讓學生們從文學作品中積累資料。教師也要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如果看報刊雜志的過程中看到的文章和事跡對學生有所幫助,或摘抄或剪輯,然后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學習這種方法或者有所創(chuàng)新,最后在班級中展出以用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
②、看電視一度被許多老師與家長視為孩子們的“禁區(qū)”,以為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筆者認為,至于那些長篇連續(xù)劇還是不看為妙,但絕不能把這道門封死。生活處處皆語文,電視是積累素材的百寶箱,也是生活的一面鏡子。如《焦點訪談》、《共同關注》、《道德觀察》、《百家講壇》等,其含金量都很高。要善于從這些節(jié)目里提取語文素材,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③、利用網(wǎng)絡收集資源。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網(wǎng)絡式人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教師可引導學生收集網(wǎng)絡中的有利信息,運用到語文課堂中。
綜上所述,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既能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又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一定要緊扣生活,用生活指導教學,切實提高生活化水平,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通過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切實感受生活的真諦,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體驗生活之樂,樹立進取精神,保持樂觀心態(tài),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為今后求學深造和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孝純:《“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語文教育觀”》,《天津教育》,1993年第6期。
[2]呂叔湘:《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頁。
[3]、[4]《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第1頁。
[5]劉國正:《劉文正》,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頁。
[6]于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