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陶群(1989-),女,漢族,山東煙臺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摘要:當前,刑民交錯問題在非法集資案件中尤為突出,如何銜接民事判決與刑事立案的問題亟待解決,實踐中涉及非法集資的民間借貸合同對已執(zhí)行部分可將超過集資參與人本金的部分予以追繳,對刑民交錯問題,刑事事訴訟的進行并不妨礙民間借貸合同的效力的認可。
關鍵詞:刑民交錯;民間借貸;刑事程序;合同效力
一、法院的民事判決與刑事立案銜接難題
法院民事判決和刑事立案銜接難。有的非法集資案件在進入刑事程序前,部分債權人對債務人己經(jīng)提起了民事訴訟,被刑事立案后,如果法院還未對之前的民事案件作出判決,對于該種類型的案件,一般會遵循先先刑后民的原則,而且提起民事訴訟的借貸關系等案件會納入刑事訴訟中一起處理。但是在法院己經(jīng)作出民事判決的情形下如何處理存在爭議,各地方法院也有不同的處理。有的地方是將判決涉及的借貸案件排除在刑事程序外,而有的地方則將其一并納入刑事程序。2014年3月25日印發(fā)的《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明確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中涉及民事案件的處理問題,但仍然回避了已執(zhí)行案件的處理,此時對民事判決如何處理,是否應撤銷并追回被執(zhí)行財產(chǎn)?這仍是司法實踐中處理該類案件的難點。
二、對已執(zhí)行完部分財產(chǎn)的刑民銜接及建議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jīng)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jīng)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刑事、民事案件互涉問題作了原則性規(guī)定。《意見》參照其規(guī)定對非法集資刑事案件中涉及民事案件的處理問題作了明確。強調在同一法律事實下,刑事案件應當優(yōu)先于民事案件,對于公檢法正在偵辦的非法集資案件,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就同一事實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申請執(zhí)行涉案財物的,法院應當不予受理,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檢察機關。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或者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非法集資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或者中止執(zhí)行,并及時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公檢法在偵辦非法集資刑事案件中,發(fā)現(xiàn)與法院正在審理的民事案件屬同一事實,或者被申請執(zhí)行的財物屬于涉案財物的,應當及時通報相關法院。法院經(jīng)審查認為確屬涉嫌犯罪的,依照前面情況處理。
實踐中,部分集資參與人在非法集資刑事案件立案前或者刑事訴訟過程中,以經(jīng)濟糾紛特別是借貸糾紛為由對非法集資犯罪行為人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其返還集資款項,部分案件民事判決生效后,涉案財物被強制執(zhí)行。上述情況導致在處理非法集資案件時,基于同一法律事實的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交叉,既不利于保障相關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也容易侵害其他集資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wěn)定。
《意見》規(guī)定,以吸收的資金向集資參與人支付的利息、分紅等回報,以及向幫助吸收資金人員支付的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應當依法追繳。集資參與人本金尚未歸還的,所支付的回報可予折抵本金。
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即國家法律對于涉及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的借貸合同的效力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通過上述的規(guī)定,對于集資參與人所得的利息、回報等應當予以追繳,以及對于集資參與人的財物返還以本金為限,這都充分說明,立法者對于構成犯罪的非法集資案件所涉及的借貸合同的效力的態(tài)度是否定的。對于合同效力的問題此處不再贅述。
我認為,無論是《意見》還是之前頒布的解釋等,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打擊犯罪,并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對于案發(fā)前,已執(zhí)行案件也應當借鑒上述該《意見》的處理,對于這類通過執(zhí)行返還集資參與人的財產(chǎn),應當做出類似的處理,如果集資參與人執(zhí)行到的財物少于本金的,則應當將該判決并執(zhí)行完的案件排除在刑事訴訟程序之外,如果執(zhí)行到的財物超過集資參與人本金數(shù)額的,則超過的部分應當予以追繳,并作為集資財產(chǎn)用于返還其他集資參與人的本金或者依法追繳。
三、非法集資案件中刑民案件的交錯問題
實務中,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的關系一直交錯不清,即單一的民間借貸關系與集合的民間借貸關系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這里也就涉及到單一的民間借貸關系的效力與集合的民間借貸的效力問題。非法集資犯罪尤其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過程中產(chǎn)生的資金借貸關系,其本質是借貸合同關系,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其產(chǎn)生的民事權利本身應受民法保護的,也即該行為有效。當這種自由損害到在社會公共利益及市場秩序時,國家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進行適度干涉與調整,在刑法中規(guī)定了非法集資類罪名。該行為具有違法性,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無效,因而應當認定各組成該非法集資犯罪的民間借貸關系是無效的。一前一后民間借貸關系的有效與無效的沖突,其實質是在刑民交叉案件中解決法律沖突時所反映的社會價值選擇不同,故如何在合同意思自治原則與非法集資罪所保護的金融秩序法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妥善處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與借貸合同民事案件的核心與關鍵。
民法是私法,關注私權的保護。而刑法是公法,關注刑法規(guī)范法益的保護。如果我們以刑法保護的法益為優(yōu)先價值選擇,即認定借貸合同為無效,則集資參與人的民事權益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護,如果我們以民法所保護的私權為優(yōu)先價值選擇,就會放任這種侵害社會公眾秩序和利益的行為,最終導致更多的社會公眾受到損害。從這一點,刑民交叉產(chǎn)生的矛盾似乎具有不可調和性。如何實現(xiàn)二者“法益”的最大化?
在當前司法實踐中,對于民事借貸行為,往往只要進入非法集資范圍就一律予以否定,然后全部納入刑事處理程序。這種單一的處理方式,不僅增加了司法成本,而且抹殺了市場經(jīng)濟中“利益—風險”的對應均衡機制,造成實質上當事人權利保護失衡。故在處理非法集資案件時,應采取更加理性、多樣化的方式來處理各類型債務,以實現(xiàn)意思自治與非法集資的制度交融。就此議題來說,其關鍵在于非法集資構成犯罪的情況下對意思自治的民法效果作何評判,以及意思自治在何種情況下構成對非法集資罪的法律排除。最終歸結為一點,即懲罰和保護如何平衡的問題。①
從民間資本的發(fā)展趨勢看,民間借貸市場資本日漸活躍,廣大民眾手中的閑散資金有投資的欲望,而廣大中小企業(yè)又有吸收資金的市場需求,從民間借貸市場融資是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題的良方之一。同時,民家借貸市場的活躍,能夠促進資本市場的繁榮,對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鼓勵民間借貸的發(fā)生具有其必要性。
因而,我認為,認可民間借貸合同效力的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且相關部門也在推進相關司法解釋及具體操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這需要建立在對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犯罪的法律法規(guī)做出進一步明確,制定更為完善的法律,建立在更為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的前提條件下的,如果只是空談對那一部分的效力認定為有效,或者將那一部分排除在非法集資范圍之外,操作性不高,且認定標準較為抽象復雜,不具有實踐操作性,且對于證據(jù)的收集及認定也提出了巨大的考驗。
刑事訴訟的處理并不影響民間借貸合同的效力,債權人可以通過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韓耀元、吳嶠濱.“《關于辦理非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解讀”.《人民檢察》,2014.(9):33
注解:
① 林越堅,黃通榮,李俊.“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的界限與刑民處分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