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珍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背景資料的介紹對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幫助學生對“本文”內涵較為準確、深入地感悟理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在介紹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背景資料呈現(xiàn)的原則的基礎上,對呈現(xiàn)背景資料的策略進行一些嘗試性的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背景資料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庇纱丝梢姡爸苏撌馈痹陂喿x教學中對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本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結晶,凝聚著作者的情結和文思,是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的呈現(xiàn)。解讀文本,自然離不開與之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包括作者簡介、寫作目的、創(chuàng)作風格、文化歷史背景、寫作背景等,適當?shù)囊氡尘百Y料對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呈現(xiàn)文本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借助這些資源,正確解讀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因背景資料的介入而變得更加厚實。
一、背景資料引入應遵循的原則
1、適當性原則?!斑m當”即適合教學實際,教師應嚴格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心理特點、情感需求及文本特點的實際情況,把握好引入的“度”。首先,要適時,背景資料的引入要巧妙抓住時機,在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時,有針對性地引入背景資料,自然水到渠成,大雪無痕。其次,要適量,選用的材料不是多多益善,要結合文本和學生實際,控制好數(shù)量,適量就好。若是太少,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若是太多,又會喧賓奪主。最后,要適合,選用的材料要與特定的文本解讀密切相關,要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作者本意。
2、靈活性原則。背景資料的引入是我們“知人論世”的前提,但是面對豐富的背景資料,教師要權衡利弊,把背景資料自然地融合于文本的閱讀理解之中。既可因勢插入,也可開頭引入;既可鮮活引征,也可直陳式介紹;有的只需要介紹作者,有的只需要介紹背景,有的作者、寫作背景都需要介紹……需不需要,教師要靈活掌握,比如《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篇文章,根據(jù)文本的內容就需要介紹這篇文章的背景。如果學生不了解當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等歷史事件,就不可能感受到侵略戰(zhàn)爭的罪惡,也不能領略作者的遠見卓識。
3、情感性原則。背景資料關乎時代社會,關乎人與生命,關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根據(jù)文本需要,用富有情感和靈性的語言來介紹,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背景資料所蘊含的的情感、文化等多元要素,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讓背景資料成為思想情感的延伸點,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的興奮點。
二、背景資料的引入策略
正所謂:“紅花最艷,但須綠葉襯?!北尘百Y料雖然是綠葉,但卻意義非凡。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只有先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才能讀懂課文,不了解難免會曲解文學作品的思想。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入背景資料呢?
(一)課首引入,喚醒閱讀期待
教師如能在新課開始之際,利用有價值的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必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及情感,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充滿期待。教師在根據(jù)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入與之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時,一定要對背景資料加工、重組和整合,使之既能切合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又情趣盎然,讓學生進入輕松求知、自由探究的境界。
例如,筆者在講授《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一邊出示“貝多芬雕像”,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邊用深情的話語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維也納許多家庭擺設的鋼琴上,都有一尊半身小人像,頭發(fā)蓬松,金剛怒目,他就是出生于德國波恩,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的有‘樂圣之稱的魯?shù)戮S·凡·貝多芬,他一生孤獨、耳疾纏身,甚至在全聾的情況下度過了下半生。但在悠悠音樂史中,他是頂天立地的。他是作曲家,也是藝術家、思想家。他的第九交響曲中的合唱,更是成為人類團結的頌歌?!边@樣介紹背景資料,話語不多,但內涵厚實,情感豐富。睿智的話語,真情的呼喚,直擊學生的心靈,激蕩每一位學生的靈魂,激發(fā)了每一位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課中引入,透徹理解文本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靈活地引入背景資料,讓鮮活的語文資源與經典文本相交融,可以使文本內容更加豐滿詳實,易于學生透徹理解,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結合得更緊密。例如,在講授《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一課時,有大量的背景知識,若是處理不當就會蜻蜓點水或喧賓奪主。該文的背景資料宜用串珠的方式。第一段的“巨星”“不僅是一個人,他是一個世紀”介紹伏爾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帶到人們中間,引起人們思想變化,第八段“他孤軍奮戰(zhàn)”“具有女性的溫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偉大的頭腦和浩瀚無際的心胸”介紹伏爾泰為民主自由而斗爭的一生,第十一段中“從這深邃的雙目里露出了微笑”介紹伏爾泰智慧而有成就的一面。串珠的方式讓分散于文中的幾處“本文”有了依托,大大豐富了閱讀信息。
(三)課尾加載,拓展文本空間
在教學結束時補充背景資料,不僅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能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范圍內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深意,理解文本,品味文本。筆者在教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首先讓學生找出揭示寫作背景的句子:一是“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二是“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三是“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有幸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接著插入聞一多先生的生平和在摯友李公樸的追悼會上發(fā)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講》之后幾個小時后,悲壯地倒在了敵人的槍聲下,年僅47歲……然后把他們組成一個專題,開展探究性學習。這樣的背景資料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總之,背景資料雖不起眼,卻不可等閑視之。重視開發(fā),巧妙運用,將讀文與讀人融為一體,使學生對作者、對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直接與作者、與作品對話的欲望,無疑能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閱讀教學自然會變得更加厚實、扎實、豐實。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偉杰,《背景資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適時運用策略》[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下),2013
[3]葉鼎娟,《語文教學中背景知識介紹之探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
[4]孫燦根,《論閱讀教學中背景資料的合理運用》[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