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振杰
實驗設計是初中化學理念中考必考考點,《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對于實驗設計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怎樣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的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一、利用原理相同設計實驗,提高學生興趣
在酸堿指示劑變色的教學中,紫色的石蕊遇到酸性或是堿性的物質,紫色的石蕊變色。生活中的許多植物也有類似的性質,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相同的原理,設計實驗。
比如,在上課時,我拿出兩瓶葡萄酒(一真一假),對同學們說:“今天老師請客,適量飲用純正的葡萄酒有利身體健康;而飲用假葡萄酒則對人有害,甚至危及生命。平時人們總是擔心遇到假貨,今天老師就告訴大家一個鑒別葡萄酒真?zhèn)蔚霓k法!”此話一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了出來。
我是怎么鑒別的呢?又運用的什么化學原理呢?紫色的葡萄汁液也和石蕊具有相同的變色原理。而真正的葡萄酒就有葡萄的汁液,假的葡萄酒都是用色素和香精勾兌的,基本不含葡萄汁,我們就可以根據(jù)石蕊變色的原理來鑒別真假葡萄酒。真的葡萄酒加上廚房中的白醋就會變成紅色,加點純堿就會變成藍色,而假的葡萄酒是不會變色的。
這樣的實驗設計會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其直接參與,并使學生覺得學到的知識可以直接應用到生活中,印象也會很深刻。
二、用熟知的生活物品,研究物質的性質
二氧化碳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的重點知識,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實驗也是讓學生必須做的實驗,一般都是先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出二氧化碳,然后再檢驗其性質。
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盡管這樣的實驗和知識點重復很多遍,還是有很多的學生不能加以應用,特別是二氧化碳溶于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在實驗考試題中失分率很高。于是,我采取逆向思維的方式,既然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那么我就從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質——碳酸飲料入手,讓學生親自買來碳酸飲料然后檢驗生成的氣體是否為二氧化碳。
這樣設計實驗,既復習了碳酸的分解,又檢驗了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確實為碳酸,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一下子就拉近了與生活實際的距離,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
三、從基本原理入手,設計實驗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中對燃燒的條件,是通過對比實驗得出的,燃燒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時物質才能燃燒;而要滅火只要去掉其中任意一個條件就可以了。
但在實際操練時,不管老師怎么實驗、講解,學生只要是遇到實際問題,就很難解決,例如:為什么蠟燭用扇子一扇就滅,而柴火用扇子越扇越旺?多數(shù)的學生不能說清楚,我就從森林的防火隊員所用的工具——大功率的鼓風機入手,分析在火比較小的情況下可以用鼓風機,這樣可以降低溫度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火才能熄滅,要是柴火比較多,火勢比較大,用鼓風機就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熄滅,反而就會越燒越旺。這樣滅火的原理就是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油鍋著火,蓋上鍋蓋就能熄滅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這是隔絕氧氣;砍出一定的樹木當然是去除可燃物了。
四、利用感興趣的現(xiàn)象,研究實驗原理
在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們雖然很熟悉,但是一直都沒有和化學原理聯(lián)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我們學了很多的化學原理,卻又不會具體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比如:為什么選擇金銀做首飾,除去貴重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感興趣,我就順勢引導:其實這是和我們學習的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有著密切的關系,排在氫后的金屬是銅汞銀鉑金——正是因為銀和金不活潑,所以才能用作首飾。要是用鋁和銅做首飾,別的先不說,容易氧化生銹,戴在身上弄得一身銅銹那就麻煩了!
這樣從一個有趣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學生對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的原理也就了然于胸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作為化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實驗設計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努力把學生熟知的、見過的、感興趣的生活常識引入化學課堂,把實驗設計和生活設計相結合,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河北省涿州市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