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多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危重癥孕產婦臨床搶救的治療應對措施。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間接診的急危重癥孕產婦患者12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分娩期并發(fā)癥、妊娠合并癥、妊娠特有疾病是急危重癥患者的主要病癥,其中產科出血的發(fā)生率最高,占34.17%;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壓,為27.50%;產科出血的主要誘因按照發(fā)生比例排序,分別為異位妊娠(75.61%)、宮縮乏力(14.63%)、胎盤因素(9.76%);急危重癥孕產婦的產前檢查率(31.67%)明顯低于正常孕產婦(76.22%),而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比例(62.50%)明顯高于正常孕產婦(29.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急危重癥孕產婦的臨床搶救需要經驗與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尤其應重視產科出血,提高孕產婦的產前檢查率及早期重癥篩查率,是降低急危重癥發(fā)病率及提高搶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關鍵詞】?急危重癥?孕產婦?臨床搶救?急危重癥孕產婦主要指從妊娠開始到產后42d間所發(fā)生的對孕產婦及胎兒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的病癥情況,其死亡率較高。為探討急危重癥孕產婦臨床搶救的治療應對措施,筆者抽取了我院婦產科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間接診的急危重癥患者12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1.1?臨床資料?入選120例患者均為我院婦產科病房產婦,年齡最小22歲,最大38歲,平均年齡(26.3±4.1)歲;孕周為6+3~40周,平均(34.5±4.6)周。其中初產婦72例(60%),經產婦48例(40%);孕周分布:37~40周55例(45.83%),28~36周10例(8.33%),12~27周2例(1.67%),12周以內53例(44.17%)。?1.2?診斷標準?從妊娠始至產后42d內,孕產婦由于各類合并癥、并發(fā)癥、致病因素等而引起的一系列急危重癥均列入在內,該類病癥出現直接威脅到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健康的體征。?1.3?搶救方法?總體搶救原則為:醫(yī)護人員于5min內迅速出診,并以最快速度趕到現場,保障急危重癥孕產婦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檢查和初步診斷,并得到護理人員具有專業(yè)性的護理,維持生命。同時,到場醫(yī)生形成治療小組,迅速制訂搶救方案,非院內發(fā)病者迅速給予院前搶救,待病情穩(wěn)定后轉入醫(yī)院;院內患者直接進行臨床搶救,情況穩(wěn)定后,送入各相關科室進行進一步治療。根據醫(yī)院規(guī)定,搶救必須由當班產科最高職稱的醫(yī)師進行組織,且該醫(yī)師必須本人親自到達現場。?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孕產婦的發(fā)病情況比較?分娩期并發(fā)癥、妊娠合并癥、妊娠特有疾病是本研究中急危重癥患者的主要病癥,其中產科出血的發(fā)生率最高,占34.17%;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壓,為27.5%。?2.2?產科出血的主要因素產科出血的主要誘因按照發(fā)生比例排序,分別為異位妊娠、宮縮乏、胎盤因素;而異位妊娠為主要原因,其與宮縮乏力、胎盤因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3?高危因素比較?同時期于我院生產的正常孕產婦7369例與急危重癥孕產婦的產前檢查情況和高危因素患者的比較見表3(略)。急危重癥孕產婦的產前檢查率(31.67%)明顯低于正常孕產婦(76.22%),而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比例(62.5%)明顯高于正常孕產婦(29.76%),數據均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討論?據統計,目前全世界至少有超過1億的妊娠女性,而其中約15%可能發(fā)生嚴重的急危因素,也可以說,平均每分鐘都有孕產婦因為妊娠或分娩的急危重癥而致死。文獻報道對急危重癥的引發(fā)因素表明,并發(fā)癥、心腦血管疾病、各類合并癥等均為直接影響孕產婦及圍產期兒生命健康的因素。在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對病例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得出產科出血與妊娠期高血壓是臨床孕產婦急危重癥的主要原因,分別占34.17%和27.5%。研究表明,產科出血在危重癥孕產婦中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與本研究有所差異,但仍可說明產科出血對于臨床孕產婦的生命及胎兒的健康具有極大的威脅,應作為臨床搶救的重點之一,不容忽視。?為了能夠更好地對癥治療,筆者進一步對造成產科出血的主要因素作了分析,結果顯示異位妊娠患者比例占首位(75.61%),這與國內的部分報道一致。盡管異位妊娠多發(fā)生于妊娠早期,但因其一方面成為產科出血的主要影響因素,另一方面對于妊娠婦女的再次妊娠也可能產生極大的阻礙,因而臨床上應重視面對,及時制訂搶救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搶救的急危重癥孕產婦其產前檢查率明顯低于正常孕產婦,而高危篩選率明顯低于正常孕產婦。如果能夠提高產前檢查及高危因素的篩選率,可能這些患者就會被被盡早發(fā)現,能夠更早地進行診治及預防,對于生命安全的保障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多數情況下急危重癥的發(fā)病較快、來勢兇猛,這也需要婦產科的醫(yī)護人員在日常的診治和護理當中大量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在緊急情況發(fā)生時臨危不懼,迅速做出正確判斷,及時采取有效搶救措施,從而更多的挽救生命。?總之,急危重癥孕產婦的臨床搶救需要經驗與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尤其應重視產科出血,提高孕產婦的產前檢查率及早期重癥篩查率,是降低急危重癥發(fā)病率及提高搶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參考文獻?[1]?黃凌,樊雅靜.護理流程管理在危重孕產婦搶救中的應用與展望[J].中華醫(yī)學護理雜志,2010,20(1):95-96.?[2]?盧喜玲,羅希芝,王莉.急救護理工作流程的改進與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