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摘 要:在信息化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本文從中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進行調查開始,通過對培訓策略的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提高中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關鍵詞:中職信息技術 應用培訓策略
湖南省委、省政府2014年6月頒布的《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評聘考核的重要依據。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利用信息資源,從事應用活動、完成應用任務的綜合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策略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對部分內容進行了訪談和實地調研。問卷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師基本數據,第二部分是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應用行為調查,第三部分是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及個人心理因素,第四部分是教師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問卷以紙質的形式向湖南A技校教師發(fā)放,共發(fā)放問卷150份,收回142份,有效問卷137份。調查對象中教師年齡主要集中在30~45歲之間,學歷以本科為主。文中的數據既有來自問卷,又有部分訪談和實地調研信息,既有量化數據,又有質的數據,保證了本次研究的有效性。
二、培訓策略分析
教師培訓如果要達到應有的培訓效果,首先需要有效的培訓策略,即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需要滿足參訓教師的需求,二是需要參訓教師意識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并把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本章基于湖南A技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的調查,從組織、任務和人員三個層面對教師培訓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引導教師正確的培訓方向,增強培訓效果。
1.組織分析
(1)教師培訓組織形式。教師培訓組織形式的需求依次是“面授+遠程”的混合培訓模式、集中面授、網絡遠程培訓、“遠程校本培訓”、校本培訓的方式。教師需求與實際研究相符,面授+遠程的混合培訓模式與其他培訓模式相比更具有優(yōu)勢。在培訓班級數量上,傾向于小班教學。近一半教師希望網絡培訓班級人數在20~50人之間,有38%的教師希望在20人以內,總體來看,教師希望網絡班級人數能夠控制在50人以內。比較贊同按照不同年齡、等級、能力進行分層培訓,大部分教師傾向于按照專業(yè)進行分班,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組織形式趨于多元化。
(2)教師培訓方式。案例教學、實際操作、實地考察仍然是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教師普遍接受的,其中網絡教學、觀摩、研習名師實錄也逐漸得到教師的接受。總體來看,參訓教師還是比較喜歡互動的教學模式,單純的系統(tǒng)授課、自學都不能得到教師的青睞。
(3)培訓師資。無論是培訓主講教師還是輔導教師,教師基本上都希望“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來擔任。省市級教學名師、名校長、特級教師也是不錯的選擇,而對于專家、高校教師的需求相對來說則比較少。另外總體來看,參訓教師對于培訓教師的要求還是較高的,需要培訓部門在進行培訓的時候能夠遴選培訓教師。
(4)考核措施。希望考核的方式依次是等級激勵式(發(fā)證書)、實效式(依教師利用教育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培訓式(過程性評價)、表形式(平時表現,如:論文、電子作品)、傳統(tǒng)式(筆試、上機操作)。
(5)培訓途徑。教師希望進行培訓途徑的選擇依次是遠程教育、教師進修學校、高等師范院校、任職學校,對于平時進行培訓最多的高等師范院校選擇排在了后面,說明在高校進修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工學矛盾等問題,選擇遠程教育的相對較多。
(6)激勵措施。希望培訓完進行的獎勵方式依次是職稱晉升、榮譽稱號、高級培訓、發(fā)表教育科研論文、獎金福利、教學評比得獎、行政職務晉級等。由此可見,教師總體還是希望培訓后能夠得到一定的獎勵,特別是職稱晉升或一些榮譽上的精神獎勵,對于一些自我提升的需求,所占比例較少。
2.任務分析
(1)培訓課程設置與培訓內容。培訓課程的內容設置需求為“必修模塊+選修模塊”,希望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教師最突出的培訓內容需求是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的運用、教育教學科研方法、學科專業(yè)前沿知識,其次是新媒體教學應用、教學媒體開發(fā)應用、多媒體網絡教室設備使用,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和方法也占了很大比例,并且普遍反映培訓內容應該多注意實效性??傮w來看,培訓課程設置的需求是可選擇的,培訓內容希望是理論實踐的結合,關鍵是能夠對實踐教學有幫助。
(2)參訓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基礎。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需要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基礎,否則很難完成學習任務。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基礎較弱的教師來說,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特別困難。因此,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開始前,需要進行一定的摸底調查,對于基礎較弱的學員,要提前進行平臺的操作練習,這樣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硬件環(huán)境的建設是開展培訓的前提,硬件環(huán)境的不足是導致網絡培訓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湖南A技校已經在開展培訓中加強了硬件投入。
3.人員分析
(1)個體特征方面。在教師隊伍性別結構中,男教師數量多于女教師;參加問卷調查的教師中,年齡在30~45歲的教師人數最多,基本上占到總人數的82%以上,說明中、青年教師所占比例最大,年齡結構不同,對待該培訓的態(tài)度也不同。
不同教師由于性別、年齡等結構的不同,也使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需求不同。通過對人員分析發(fā)現,該培訓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整體化統(tǒng)一培訓,必須要考慮參訓教師的個體特征,根據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培訓。另外在訪談中發(fā)現,該校領導者們提出教師水平層次不同,希望能分別對待,“教師的年齡結構不同,青年教師和中年教師要分別對待”“老師們技術參差不齊”“培訓人員的水平差異太大,能力比較低,培訓效果不太好”。
(2)存在培訓需求過高及需求錯位的現象。研究發(fā)現,很多教師對培訓的需求過高,都希望通過一次培訓能解決教育教學中的所有問題,總希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時間、自己的需求進行培訓。進行教師培訓需求,并不是為了滿足所有教師的需求,但需要解決目前最需要、最迫切的教師需求,實現培訓效果的最大化。另外還存在需求錯位現象。例如在對考核措施的需求上,有的教師選擇了等級激勵式(發(fā)證書)進行考核,這與培訓的初衷不符,發(fā)生了錯位現象。在培訓時間上的需求,有教師希望培訓在假期幵展,有教師希望在學期中進行,反對占用教師休假時間。這也反映了部分教師學習動機不正確,不能以自己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為著力點。
三、小結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加強中職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這是中職學校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必經之路。本文基于湖南A技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的調查,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策略進行了分析,這樣能更好地解決中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問題,對信息技術的有效推廣和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衛(wèi)軍.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
[2]胡軍衛(wèi).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需求分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湖南兵器工業(yè)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