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
摘 要: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5)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的代表作是著名的《楚辭》。在《楚辭》中屈原強烈地表達了他的愛國情感和高尚節(jié)操,《楚辭》充分體現(xiàn)了屈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貴瑰寶,也是人們一直以來研究的重點和關鍵。
關鍵詞:《楚辭》;人生觀;價值觀
一、《楚辭》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且要矢志不渝地堅持
屈原在《楚辭》等作品中一再表明了自己革除國家弊端、選賢舉能、定國興邦和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美政”理想,即使他的理想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滿荊棘和坎坷,這些都不能使他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相反,他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時不但沒有退縮,反而逆流而上;矢志不渝地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并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努力和奮斗著,不輕易放手也不輕言放棄。他的這種偉大精神在歷史上曾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很多偉人在這種思想精神的感召下不斷地為中華民族努力和奮斗,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1]。例如,商鞅不怕權貴,力主改革和變法,造就了秦國的強大,為后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樣的事例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里不可勝數(shù)。在中國近代史上,廣大優(yōu)秀的中國人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與自主,不怕流血和犧牲,為了實現(xiàn)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政治理想前仆后繼,終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明領導下實現(xiàn)了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我黨的黨員干部要繼續(xù)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堅定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理想,并且為了這個理想堅持不懈地奮斗。時刻以我黨的偉大政治理想為思想指南,去鞭策自己和鼓勵自己,為我國的發(fā)展和建設貢獻出最大的努力。
二、《楚辭》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意識
屈原在《楚辭》里表達了自己多次遭到打擊,受到小人排擠,但是他從來不顧自己的得失,而是具有一心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這種偉大而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我國愛國志士們薪火傳承下來,所以才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警句;才有了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也才有了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慷慨氣概。這些偉人們,不論自身處境如何,不管社會形勢多么嚴峻,他們始終關心和關注的是國家命運和人民幸福[2]。作為中國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廣大黨員干部的根本任務和基本議題。黨員干部要把為民和憂國的思想作為自己的基本觀念,樹立為人民謀求幸福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國的黨員干部要充分學習、吸收和繼承屈原《楚辭》里憂國憂民的寶貴精神。
三、《楚辭》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堅定的上下求索的思想信念
屈原在《楚辭》中通過對一系列具有神話色彩意向的描寫,表達了自己不斷追求理想和不停止奮斗的精神。其中《楚辭·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將自己的執(zhí)著精神表達到了極致[3]。這種偉大的執(zhí)著精神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是一致的,回頭看我黨一路的風雨歷程就會發(fā)現(xiàn),我黨從成立到現(xiàn)在,無不是在不斷地探索中度過的。誰都不是天生的救世主,誰也沒有天生的拯救能力,縱觀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多年來,不論是在革命斗爭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后,都沒有現(xiàn)成的路可走,沒有成熟的經(jīng)驗可以學習和借鑒,沒有正確的模式可以模仿;但是我黨無數(shù)的偉大先烈們憑著執(zhí)著的上下求索精神,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和“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正確革命斗爭路線,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尋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論,終于排除艱難困苦,鑄就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成績和豐功偉業(yè)。共產(chǎn)黨的一路艱辛充分運用了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而事實證明堅持上下求索精神是正確的和可行的。在建設中國特色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今天,我黨要繼續(xù)堅持執(zhí)著的上下求索精神,把它作為我黨的根本精神和做一切事情的立足點。在我黨以后的自身建設和為人民服務中,繼續(xù)發(fā)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思想態(tài)度,為黨、國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斷努力。
屈原的《楚辭》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屈原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無窮盡的。屈原的時代距離今天太過遙遠,那些過去就像沙粒一般漂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里,《楚辭》里的偉大精神就是一顆又一顆耀眼的明珠,點綴著漫漫的歷史長河,使其星光璀璨。先賢已逝,名流千載,讓先賢值得欣慰的是,我輩后人正在繼承先賢的精神的路途上不斷地前行,秉持著先賢的精神理念繼續(xù)前進。我輩要將古圣先賢的精神源源不斷地接力和傳承下去,讓它不斷地煥發(fā)生命活力和光彩。
參考文獻:
[1]紀曉建.漢代楚辭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2]方 銘,胡 靜.2010年屈原及楚辭研究綜述[J].云夢學刊,2013(02):36—40.
[3]趙喬翔.談屈原及其楚辭研究的價值取向問題[J].三峽文化研究,2012(07):135—145.
(作者單位:河南化工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