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莉
[摘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自我探索與實踐等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導—析—練”教學方法及其操作步驟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以期為一線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體育課堂“導—析—練”教學方法操作步驟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30086
“導—析—練”,顧名思義,“導”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即教師引導或是指導學生;而“析”與“練”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析”是分析、反思的意思,“練”是練習、實踐的意思。綜合來講“導—析—練”就是體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監(jiān)督下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與實踐,反復思考分析學練內容,循序漸進地達到教師預設目標的過程。筆者認為“導—析—練”教學方法是在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掌握運動技術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在教學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讓學生最大限度掌握運動技能。
一、“導—析—練”教學方法闡述
“導—析—練”教學方法是指在學生隨意練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使學生發(fā)現(xiàn)并掌握正確或是高效的提升技能的方式方法,屬于探究教學,是素質教育的范疇,有利于實現(xiàn)從授“魚” 到授“漁”的轉變。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導—析—練”教學方法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還非常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它不再局限于關注學生知識、技能學習的結果,更注重知識、技能學習過程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舉例來講,在一節(jié)立定跳遠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以肩關節(jié)為軸直臂擺動,尤其注意在蹬地起跳的一瞬間,擺臂速度要加快”,傳統(tǒng)教學中只是單一講解如何在練習蹬地起跳瞬間加快擺臂的速度;而在“導—析—練”教學方法引導下,教師會向學生講解為什么要在蹬地起跳的瞬間加快擺臂的速度,因為“以肩關節(jié)為軸,直臂擺動”可以增大擺臂的轉動半徑,提高蹬地起跳時的初速度,利于身體靜止的狀態(tài)克服慣性等。通過不斷向學生傳授“為什么”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分析體育技術動作的能力,還可以提高自我糾正動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把學到的對知識與技能分析的能力遷移到類似動作技術的學習中。
“導—析—練”教學方法,符合新課改的發(fā)展趨勢,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的轉變,從授“魚”到授“漁”的轉變,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的基礎。它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學程序的豐富多彩,它在教師有導,學生有練、有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特別是在體育學科教學中更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從而為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和終身體育觀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導—析—練”教學方法操作步驟
“導—析—練”教學策略的本質主要是解決教師“如何導”、學生“如何析”“如何練”的問題。它倡導的是在“疑中學與導”(即問題的引出),“學中思與析”(即問題的分析與思考),“思中練與練”(即問題的解決)。其中“導”貫穿課堂始終,為教師行為,而“學” “思” “練”皆為學生行為,它體現(xiàn)了民主課堂的思想,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
“導—析—練”教學方法的一般操作程序為: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及認知理解——可行性問題初步解決的方法——實驗性練習——驗證練習——結論評價。但有些教師卻認為“導—析—練”是先練、后導、最后析的過程,這明顯是對“導—析—練”教學方法理解上的一個誤區(qū)。如果學生在練習之前沒有教師的預設目標,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上課上什么?如在籃球三步上籃技術或是其他復雜性技術教學中,沒有教師的指導與引領,“學生練習什么”“怎么練習”等問題將會演變?yōu)檎n堂教學的重難點,整個課堂將會圍繞這些問題而展開,從而導致教學偏離初衷,教學目標也不易實現(xiàn)。因此,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教師在動作上給予指導,還需要教師在語言上給予關鍵性指導。而對于技術性不強的運動項目或是在復習課、考核課、綜合課中,依然需要教師的“導”,只是此時的“導”主要偏向于語言性指導或是糾錯。
三、小結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在“導—析—練”教學方法實施的過程中則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需要注重教師如何“導”,學生如何“析” “練”,注重師生關系的轉換。但目前來說,各階層的研究者對于該教學方法大多偏向于理論層面的研究,提出的理論運用不到實踐當中,與實踐相脫離,一線的體育教師雖然有實際的教學經(jīng)驗,但又缺乏相關理論作支撐,很難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怎樣主導,學生又怎么作為主體進行學習,師生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該如何去控制,需要各階層研究者學術理論的支撐和一線教師經(jīng)驗的保障,只有二者有機地結合,才能提出有針對性、合理化的建議。
(責任編輯柳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