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磊
摘 要:小乘佛教傳入西雙版納,成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這里佛寺建筑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還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眾生活的中心場地,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藝術也成了傣族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關鍵詞:建筑藝術;佛寺建筑;西雙版納傣族
1 傣族佛寺建筑的動態(tài)和現(xiàn)狀
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是西雙版納傣族人民普遍信仰的宗教,每個村寨差不多都有一處佛寺。傣族地區(qū)建造佛塔始于小乘佛教傳入時期。據(jù)《西南夷風情記》載:15世紀西南邊陲已是“塔寺遍村落”。地區(qū)信奉的巴利語系佛教帶有全民性,因此佛寺遍及傣家村寨。佛寺、佛塔建筑典雅精致,充分體現(xiàn)傣族的宗教信仰。西雙版納村寨的佛寺,大多聳立在寨旁較高的山坡或林間空地,是當?shù)仫L景秀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傣族佛寺是傣族舉行宗教祭祀和僧侶誦經(jīng)習文的場所。因此,佛教建筑的建筑藝術、壁畫藝術、裝飾藝術等方面都融入了宗教藝術,形成獨特的傣式風格。
傣族佛寺建筑結構精美,一般選擇在高地或村寨中心建造,其布局沒有固定格式,自由靈活,也不組成封閉庭院。寺院建筑由佛殿、經(jīng)堂、山門、僧舍及佛塔組成。佛殿是主體建筑,形體高大,歇山頂。在西雙版納地區(qū)佛殿屋頂坡度高峻,使用掛瓦,一般做成分段的梯級疊落檐形式,與緬甸、泰國佛寺風格極為相近。傣族佛寺建筑在屋頂、墻面、梁、柱等地方都有大量裝飾,裝飾材料極其多樣,有用瓦裝飾,有用鐵裝飾,也有用玻璃裝飾,還有用各種涂料裝飾的。裝飾方法有構件裝飾和彩畫裝飾造型獨特,既有東南亞建筑藝術特色,又具有傣族建筑風格,是傣族建筑藝術及民間美術的縮影,無論從建筑風格和藝術思想上,都是傣族群眾豐富的生活知識的積累,是傣族人民智慧外化的結果,同傣族人民的生命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與當代哲學、美學觀念的整體嬗變是內(nèi)在一致的。反映了傳統(tǒng)的佛教和美學思想,它是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一種表現(xiàn),為溝通東南亞文化和中原文化,發(fā)展傣族佛教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 傣族佛教建筑文化的研究
對于傣族佛教建筑文化的研究,國內(nèi)外學者已展開了多學科的研究。德國民族學家J·魯瑪于20世紀初曾對干欄民居在全世界的分布作過示范研究,曾對西雙版納傣族佛寺建筑有所涉及。唐朝人樊綽著的《云南志》中,最早地、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傣族社會,在唐朝時,傣族地區(qū)除了原始宗教外,一開始信仰佛教了。國學大師季羨林《中國禪寺》中對佛寺建筑的建筑風格和建筑特色有詳盡的論述,近些年來更有諸多學者關注傣族佛寺建筑方面的研究,像周紹良《梵宮——中國佛教建筑藝術》一書中轉(zhuǎn)章介紹了云南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佛寺建筑;賴永海主編、鮑家聲著的《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建筑卷》中對中國佛教建筑之歷史發(fā)展、各派佛教寺院之布局、各種佛教殿堂之結構及其特征乃至典型之佛教建筑如佛殿、寺塔等,都進行較全面甚至頗為專業(yè)性的介紹和評析,不僅對于人們了解歷史上的佛教建筑,而且對于日后的寺院、殿堂的構建等,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像張增祺的《云南建筑史》,李昆聲的《云南藝術史》,李靖寰、湯海濤《云南民族美術概論》,王四代、王子華的《云南民族文化概要》等等,這些著作從理論上對傣族佛寺建筑進行了比較宏觀的介紹。
在論文方面有:高立士的“西雙版納傣族竹樓文化”運用民族學、文化學相關理論提出了自然、文化和建筑三者的內(nèi)在關系,從新的視角闡述了傣族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演變過程;杜清在“西雙版納——傣族檔案史料的寶庫”一文中,論述了傣族佛寺對傣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吳平的“融合、演變、出新——談傣族佛寺藝術與外來佛教文化藝術的關系”追溯了傣族佛寺藝術的淵源,從而論證了傣族的佛寺藝術與佛教藝術之間的血肉相連的關系;楊福清“試論傣族佛寺文化與原始宗教信仰”論述了傣族佛寺建筑與傣族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馬建武、林萍的“云南西雙版納傣族佛寺園林特色”從佛寺的建筑形式、裝飾小品以及佛寺內(nèi)部植物應用等方面論述了傣族佛寺建筑的園林特色;郭凈的“云南佛教寺廟藝術概論”將云南的三大佛教從歷史源流、總體布局和單體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概括性的比較分析;蘆忠友、杰甫子的“從傣族建筑藝術談起”從仿生的角度對傣族佛寺建筑有一些闡述;劉揚武的論文“西雙版納傣族佛教建筑藝術”一文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對西雙版納佛寺建筑有了系統(tǒng)的介紹;楊玠“西雙版納的佛塔”對傣族佛教的佛塔有了一定的闡述;李宣林的“云南的塔文化”一文對南傳佛教的傣式佛塔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楊昌鳴的“云南傣族佛塔與泰緬佛塔的比較”,從佛塔的角度對云南和泰緬各國進行了聯(lián)系和區(qū)別;羅廷振的論文“西雙版納佛寺及其附屬設施的民族特色”,從民族學、藝術學的角度對版納佛寺及其附屬設施做系統(tǒng)的分析等等。
從目前傣族佛寺建筑研究的成果來看,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上,或從旅游的視角進行宏觀的介紹,有的從建筑學角度對傣族建筑的專門分析,有的從民族學、民俗學的視角進行闡發(fā),還有的從經(jīng)濟學、歷史學等方面進行研究的,而以一個特殊研究區(qū)域,尤其以傣族佛寺建筑為對象,運用藝術學、民族學、藝術人類學、建筑學、美學等多學科交叉,進行深入、全面地宏觀與微觀研究并不多見。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在傣族佛寺的藝術審美研究領域有所突破。
3 傣族佛寺建筑功能性研究
建筑是經(jīng)濟、藝術、技術、哲學、歷史等多種要素的綜合體,它具有兩重功能:物質(zhì)功能和精神功能。
(1)物質(zhì)功能上講,建筑負責提供防風避雨、休養(yǎng)生息之所,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建筑又是文化的載體,是時代的鏡子,它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tài)和精神文化,獨特的建筑往往成為一段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標志。也就是說除了遮風避雨的基本功能之外,建筑還能滿足人精神上的需求。例如,文化認同的需求、宗教崇拜的需求以及審美的需求等。
(2)建筑的精神功能在宗教建筑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作為人類精神寄托的宗教建筑物,是人類按照自己的精神信仰的需要利用固體材料為某類群體建造的,能供奉神靈,寄托精神,是人們接近神靈的空間。它使人“確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種空間秩序”下獲得了“心理上的安慰?!币虼?,它必然是各民族人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科學技術、物質(zhì)條件和藝術審美觀察的綜合體現(xiàn),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寺建筑不僅是人們精神寄托的場所,而且也是特定地域文化的載體,是過去文化的遺存,寄予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宗教崇拜以及審美情趣。因此,本文作者選取了獨具特色的西雙版納傣族佛寺建筑作為研究對象,期望通過全面的調(diào)查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傣族佛寺建筑的物質(zhì)功能、精神功能以及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藝術價值,并對它的變遷和保護等問題進行全方位的闡述和深入分析。
因為作為文化載體的建筑在其形成發(fā)展過程中是與人文、地理要素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的,任何地方的建筑都具有文化地域性,即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征等在群體或者個體建筑空間方面的反映。因而,對西雙版納佛寺建筑的深入分析也將以人文、地理條件的綜合情況為出發(fā)點,在行文中充分利用地理學、民族學、藝術人類學以及美學等的相關知識。
傣族歷史、文化悠久而豐富近年來與東南亞周邊國家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之際,對傣族文化藝術的研究也就更需要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