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珊
摘 要:優(yōu)質的教育內容、適度的社會實踐、積極的校園文化及自身對成長成才的渴望是促進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的關鍵因素;高校在對農村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要突出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注意體認教育和隱性教育的運用;為保證教育實效,高校要不斷強化課堂教學,拓展教育資源,完善相關制度,形成專兼結合的用人體系及理念與實踐交融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利益訴求的集中體現,是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和不同群體人才培養(yǎng)的力量根源。大學生是“中國夢”偉大社會理想的推動者和見證人,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未來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可與踐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而農村籍在校大學生更是這一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農村籍大學生特定的生活背景、學習經歷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使他們進入大學后在認知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受到了一些沖擊,思想政治狀況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有的開始出現迷茫、自卑、不知所措等現象,嚴重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自閉等問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引導農村籍大學生的思想,加強對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1.農村籍大學生有效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助推因素
農村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剖析這些因素,有利于我們掌握農村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規(guī)律。他們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受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影響,思維方式獨特,生活環(huán)境特殊,價值觀的發(fā)展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具體而言,對農村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有助推作用的因素總結如下:
首先是農村籍大學生自身對成長成才的渴望。一種價值觀如果不能與選擇者的利益需求契合,就很難得到他們的認可。農村籍大學生的很多選擇,包括對大學的選擇,都以促進自身成長為目標。尤其是出身農村的學生,強烈希望能通過大學學到真本事,改變自己的命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所有大學生成才必須的價值導航,與農村籍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一旦農村籍大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對成才的渴望就會成為他們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
其次是優(yōu)質的教育內容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相比城市而言,農村教育相對存在設施落后、教師配置不足、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在學習能力方面,農村籍大學生與處在全面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城鎮(zhèn)學生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這些學生受到的思想干擾和價值沖擊相比城鎮(zhèn)學生而言較小,教師的權威性較高。因而面對大學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導向及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通過優(yōu)化教學內容、較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高校能在農村籍大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把握主動。
最后是良好的校園文化和適度的社會實踐。農村籍大學生的從眾心理和他們的獨立意識一樣強烈,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可、避免被邊緣化,他們會不自覺地認同大家都認可的理念和文化,而這也就決定了校園文化對其核心價值觀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選擇校園文化建設時,高校既要注意“整體性”和“全面性”,也要注意農村籍大學生的特殊性和重點性。此外,適度的社會實踐有利于理論知識的活化和潤色,農村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需要以一定的實踐驗證為基礎。
2.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要點
(1)突出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內容簡約,具有高度的宏觀指導價值。要利用核心價值觀教育農村籍大學生如何為人處世,首先要實現價值觀內容與他們日常生活的實際聯系,將宏觀的指導具體化,突出其針對性和現實感。只有站在他們利益需求的角度去詮釋核心價值觀,才能體現價值觀本身的營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不晦澀,處處體現出與他們命運的內在關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是農村籍大學生獲得生存保障和發(fā)展空間的前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是農村籍大學生人身自由和生活尊嚴的保證;“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品質是農村籍大學生立足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
(2)注意體認教育與感悟教育的有機結合。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感悟教育為主,比較看重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性認知。但農村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當突出體認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們從行動上認可所學的內容。價值觀的確立離不開實踐,實踐是他們深入理解和驗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終極途徑。適度的實踐能夠幫助農村籍大學生脫離價值觀的邊緣化傾向,感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的精神滿足,并同時培養(yǎng)出對不同價值觀的甄別和選擇能力。
(3)看重隱性教育和顯示教育的交互使用。顯、隱性教育方式的結合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策略之一。常見的顯性教育方式包括課堂教學和宣傳教育:課堂是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魅力、積累教學效果的主戰(zhàn)場,強化課堂教學有利于顯性教育成效的保持;宣傳教育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立場和實用價值的重要途徑,堅持宣傳教育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推廣和普及。另外,針對農村籍大學生,要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拓展課外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嵌入式”的教育模式。
3.提升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路徑
(1)深化教師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教師在農村籍大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要略高于城鎮(zhèn)大學生。教師在對農村籍大學生的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對核心價值觀正確、深入的理解是相關教育活動開展的基本前提,它直接關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進課堂、進頭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思想水平和教學方法。強化對教師的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是開展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先行步驟。高校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師的日常管理和職前、職后培訓中,以其為標準引導師德師風建設。教師們要不斷加強政治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儲備,主動踐行核心價值觀,在身體力行的示范中激勵學生,影響學生。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具備開闊的教學視角、完善的教學方法體系和過硬的理論知識素養(yǎng),能夠兼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權威性與趣味性,保證思想感染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教師要深入聯系農村籍大學生的生活教育經歷、學習實際和群體特點,由他們關心的話題入手,運用生動的事例和他們熟悉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同時,教師還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載體,強調常規(guī)教學與專業(yè)教學的融合互滲,突出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以集體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開展。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利用校內外網絡資源。積極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成效的發(fā)展。針對農村籍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要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對整個學生群體的融合感。這種歸屬感來自于學校對農村籍大學生的尊重與包容,一旦他們對學校產生了依戀與認同,他們就會以積極的情緒體驗去對待作為校園主流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突出本校的特色,找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本校特色的連接點;將舍風、班風、學風建設落到實處,促進其與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要以高質量、有針對性的活動為校園文化培育的載體?;顒邮菍W生增長知識、提升綜合能力的平臺,校園文化活動的設置應當充分考慮農村籍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職教育、職業(yè)技能的結合。
高校應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積極利用校內外網絡資源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持久度。第一,要充分利用貼吧、論壇、網絡課堂等校園網絡資源,大力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魅力,提升它在農村籍學生群體中滲透性。第二,要主動運用微博、微信、QQ等自媒體觀察學生的生活動態(tài),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提升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
(3)整合育人資源,完善制度保障,形成教育合力。大學生多處于認知能力發(fā)展、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青年時期,在這個對信息高度敏感的人生階段,外界環(huán)境的細微變化,同齡人的一次行為示范,甚至他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都可能成為他們價值觀發(fā)展的推動力。故面對從農村來到城市的農村籍大學生,高校在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過程中必須突出教育的全程性,同時加緊完善制度。
(4)構建專職與兼職結合的用人體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法。當下,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部分院校甚至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化為單純的理論教育,過度依賴理論課教師,忽視了對其他類型德育工作者的吸納和培養(yǎng)。同時,受用人體制和教育觀念的雙重制約,高校思政工作效率和隊伍創(chuàng)新能力長期得不到有效發(fā)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培養(yǎng)效果。為保證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切實成效,高校要建立起一支專兼職結合、思想作風優(yōu)良、理論素養(yǎng)過硬的德育工作隊伍,逐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yè)化和專家化。另外,面對農村籍大學生,更應在隊伍建設中拓展教育隊伍的知識結構,要了解農村籍大學生的生活和教育經歷以及現今的“三農”現狀,更能回答和解決農村籍大學生來到城市后思想上的一些問題和難題。這就突出了輔導員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關鍵作用。高校需進一步強化“全員育人”的理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予以組織保障。
4.結語
總而言之,要保證農村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切實效果,就必須既要尊重全體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又要注意農村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正視以往教育中的弊端與不足。教育過程中要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制度的保障作用,校園文化的熏染作用和理論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傳統(tǒng)方法和新型教育模式滲透融合。
參考文獻:
[1]汪立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1).
[2]黃天芳.孝德教育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5(01).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