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
摘 要: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強調施教過程中學生通過學中做,做中學掌握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技能,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本文結合德國雙元制理論根據(jù)鉗工教學內容運用六步教學法于施教過程中,不僅能達到教學目的、而且也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享受學習過程。
關鍵詞:雙元制 鉗工 教學方法 六步教學法
一、問題的提出
2009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制訂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做出了新的規(guī)定:第一部分,中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與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綜合職業(yè)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對中職學校學生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中職教育明確了職業(yè)教育的終極目標。
一方面是教育的高目標,一方面是工作崗位的多元化標準,眾多企業(yè)對畢業(yè)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的高要求。鉗工的學習是學生對機械制造認識的開始,銼削、鋸割、劃線、鉆孔、攻絲、套扣、裝配等是鉗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要讓學生學習這些簡單枯燥的技能,僅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在鉗工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做了研究工作,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工協(xié)作法、過程分解法等。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引入六步教學法實施教學。該教學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學習過程的設計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以就業(yè)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強調在教學中體現(xiàn)職業(yè)崗位與職業(yè)行動,學校學習與工作實踐交替進行,實現(xiàn)“工作”和“學習”兩個不同的內容的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yè)競爭力,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
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引入六步教學法,強調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性,突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六步教學法在鉗工課堂中的教學設計
以機械技術系某鉗工中技班“冷沖模具裝配圖—冷沖模制作”課堂教學為例,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第一步,確定學習目標。
主講教師首先回顧上階段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對存在問題進行提醒,要求在新的學習過程中加以避免;對好的現(xiàn)象進行表揚,要求在新的學習中加以發(fā)揚。其次,提出以下新課學習目標。
一是能夠獨立分析圖樣。
二是具有清晰的思路,制訂準備方案。
三是掌握鋸割的技巧。
第二步,設置問題。
以制作的冷沖模模型為教學參考資料,為學生講解制作過程任務中所涉及的知識、技術和工作方法進行介紹,重點針對技術難點進行鋪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提前思考,進入狀態(tài)。
一是看圖思考工件制作思路、技術難點、注意事項等問題有哪些?
二是在保證加工質量的前提下,有哪些可以省時、省力的好辦法?
三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在準備毛坯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第三步,制訂計劃,設計學習過程。
根據(jù)教學內容并結合設置問題,認真分析零件圖,思考并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對學習過程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問題設計解決途徑,進而在學習計劃實施過程中加以驗證。
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碰到學習問題,或查閱資料,或與同學商討,或請教老師,待弄懂問題、解決難題后,繼續(xù)“做”。
第四步,過程監(jiān)督,角色扮演。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們明白自己的角色,分工協(xié)作,充分扮演好教練的角色。教師有的巡回指導并時刻強調安全意識,有的在咨詢臺點撥并解決前來咨詢學生的難題,有的對學生進行專項技能工藝指導等。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和控制者,在學生無法自主完成任務并請求幫助時要給予適當指點,促進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解決問題。
學生按已分好的學習小組,到達學習崗位,投入學習活動。
第五步,檢查,點評學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
該過程,要求學生在下課前15分鐘,到實訓室門前整齊列隊,聆聽主講教師對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給予解答。其他教師檢查實訓場地衛(wèi)生、設備保養(yǎng)、工量具擺放等工作。
第六步,評價。教師結合課堂,給予學習綜合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技能外,還要培訓和鍛煉學生其他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計劃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責任感和認真工作的態(tài)度等。所以,教師既要對學生操作技能進行評價,也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綜合能力評價。
在技能評價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工件產品要求,分別對ф12H7(2處)、ф8M5(2處)、ф6.5mm(2處)等12項技術指標進行評分。
在職業(yè)素養(yǎng)評價環(huán)節(jié),分為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項內容。并針對不同的評價模塊設置不同的分支參數(shù)。
總評成績=自我評價×10%+小組評價×30%+教師評價×60%
2.教學分析
學生完成任務工件檢查,完成工件情況分布,如下圖所示。
圖 完成工件情況
該班共有學生50人,針對學生完成工件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優(yōu)秀的占24%,良好的占36%,合格的占36%,不合格的占4%。綜合情況顯示,教學效果良好。
三、小結
工學結合模式是以提高學生職業(yè)技能為本位,在鉗工教學中采用六步教學法,學生能在較好地掌握技能的同時,充分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盧建民,鉗工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科學時代,2009(1).
[2]呂紀霞,鉗工教學方法改革[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7).
[3]黃長華,中職學校鉗工教學改革教學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2(8).
(作者單位:珠海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