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內容摘要:德國學者海因茲·雷曼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接受。”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斯維特夫甚至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庇哪诮虒W中能使學生富有生氣和積極性。明智的教師經常會使用一些幽默材料,因為他們相信:55分鐘的工作加上5分鐘的笑,其工作效率是60分鐘不停工作的兩倍。
關鍵詞:幽默 教學 激趣
一.幽默——課堂教學的“催化劑”
(1)激趣。在上課之前,教學幽默就可發(fā)生作用,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動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起探求知識的欲望、熱情和動力,這是教學活力產生的序曲。在介紹蔬菜的口語交際課上,學生準備了各種蔬菜,還將課桌按照菜市場的格局一字排開。教者走進教室后,沒有按慣例師生問好,而是徑直走到一位同學跟前,拿起一根黃瓜瞧了瞧說:“老板,這黃瓜還新鮮嗎?可別黃瓜刷綠漆——裝嫩?!苯淌依镄β曇黄!靶±习濉奔绷?,連忙辯解:“我,我這黃瓜很嫩的,真的,不騙你的。”教者接過黃瓜說:“是嗎?別人批評黃婆賣瓜——自賣自夸,我覺得黃婆很有經濟頭腦,會做廣告?!苯淌依镉质且魂囆β暎藭r,教者話鋒一轉:“要想盡快吧你們的蔬菜賣出去,做個小廣告很有必要。這堂課我們就來學黃婆,夸夸自己的蔬菜,怎么樣?”學生們興奮得齊聲稱好,還拍起了手。于是,“菜市場”里有了“穿著綠色裙子的菠菜”、“小燈籠一樣的青椒”、“氣得漲紅小臉的辣椒”、“驕傲地挺直腰桿的大蔥”。教師幽默的語言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從而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一開始就緊跟老師的思路。
(2)釋疑。對于比較抽象與枯燥的知識,往往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沒理解。其實教師只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學中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對材料進行生動活潑地分析和講述,巧妙地將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融為一爐,能啟發(fā)學生思維、解決疑問。例如在《拉薩的天空》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學生的理解局限于拉薩距離藍天比較近。教者風趣地說:“假如掬一捧環(huán)境污染嚴重的城市的藍天,老師會不會洗出一張大花臉,會不會生出黃褐斑?!睂W生都笑了,問題也迎刃而解。
(3)鞏固。幽默可以使教學生動風趣,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運用詼諧幽默的順口溜、歇后語、謎語、歌訣等形式輔助教學,讓學生傳唱,便于學生掌握,而且記憶深刻。
二.幽默——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我國有句古話“親其師而信其道”,講的是良好的師生情感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育研究表明,師生情緒嚴重對立時,學生會拒絕接受來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礙他們對正確要求的意義的真正理解,即所謂“意義障礙”。而教學幽默則有利于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消除意義障礙,從而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幽默是一種心靈的自由度,包括智力和勇氣。一個好的教師會不斷告誡自己博學多識,為教學幽默作好智力上的準備,平時注意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在恰當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幽默這一武器。
三.幽默——批評教育的“添加劑”
(1)幽默要為教學服務。促使教學更為有效的一種藝術,而不是教學本身。我們既不能否認幽默在教學中的作用,但也不能過分夸大。它在教學中的地位猶如糕餅上的糖霜和中間的夾餡,只能巧妙地穿插其中,但并不是糕餅本身,如用得恰當,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但不能喧賓奪主。
(2)把握好幽默教學的最佳時機,不能亂用、濫用。當課堂紀律渙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當學生疲倦時;當學生情緒緊張時;當師生處于窘迫狀態(tài)時;恰當地使用幽默,就會“化險為夷”甚至于“絕處逢生”。
(3)掌握分寸。任何事物都有個適度問題,適度有益,過度有害,運用教學幽默也不例外。課堂不是娛樂場,教師也不是逗人樂的演員,失度的幽默,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幽默的語言、動作、表情上,忽視了他們應該學習的內容,同時也使學生懷疑教師所講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常會把教師看成戲劇舞臺上的丑角式人物。
綜上所述,把幽默帶進課堂,將幽默融于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情趣,又優(yōu)化了教學育人的環(huán)境,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心靈。教師只有自覺地加強自身修養(yǎng),有目的地研討藝術化的教學方法,研討教學幽默的理論與作法,才能使你的教學產生磁力效應。幽默——會讓我們的教學“點石成金”!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唐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