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玲
探究性的學習會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一些結(jié)論不是由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積極探究深刻體會出來的,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注重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意識及態(tài)度,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一、抓住重點探究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課文中的具體內(nèi)容都是表達“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學生很容易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筑路環(huán)境、工作條件、工作態(tài)度、工作量等方面了解詹天佑的愛國精神,但不容易了解他“杰出”體現(xiàn)在何處,這是問題的重點。通過綜合歸納,大家認為,開鑿八達嶺隧道采用“中部鑿井法”和鐵路達青龍橋附近所“設(shè)計‘人字型線路”這兩個事例最能體現(xiàn)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然后再讓學生去體驗平時坐車上下坡或翻山過山坳的情景,了解詹天佑在那個技術(shù)不發(fā)達的年代能解決火車爬上山坡這一難題所付出的艱辛代價,進一步認識詹天佑確確實實是“杰出”的偉大的愛國工程師。
二、探究多種課文多種學法
由于每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基礎(chǔ)技能存在差異,因而對同一篇課文的學習方法都不同,教師不要局限于某種學習方法,應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大膽創(chuàng)新,運用最好的方法去學習課文,會事半功倍,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一文時,我鼓勵學生看誰能運用最好的方法去學習課文,學生聽后,認真閱讀,紛紛提出自己的學習方法。
1.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方法去學習課文。就是按課文交代事情發(fā)生時間、地點以及紅四團與敵人搶時間并奪下瀘定橋的經(jīng)過,最后是紅軍勝利渡過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線的順序?qū)W習課文。
2.按時間發(fā)展的順序去學習課文。課文三次交代了時間。第一次交代時間是在“25日早紅四團知道,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時間段,困難大,任務(wù)重,要取得勝利,關(guān)鍵是與敵人援兵搶時間,于是紅四團翻山越嶺,擊潰沿途的敵人趕路前進。第二次交代時間是“晚上7點”,既是28日晚上7點,這時距離瀘定橋還有55公里,為了趕在敵人援兵之前到達瀘定橋,于是,紅四團挨著饑餓,冒著大雨,踏著泥濘,摸黑前進,終于把敵人援兵拋在后面,提前到達瀘定橋。第三次交代時間是“29日清晨”,紅四團到達瀘定橋橋頭,趁著敵人援兵未趕到之前有利時機,發(fā)起總攻,一舉奪下瀘定橋。
抓課題題眼“飛”和“奪”學習課文。圍繞題眼“飛”和“奪”直奔課文的重點。一是抓住“飛”字,直接學習課文第四、五自然段,回答紅四團是怎樣與敵人援兵搶時間。二是抓住“奪”字,直接學習課文的第七、八自然段,回答紅四團怎樣奪下瀘定橋的?三是結(jié)束全文。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