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婷婷
時光荏苒,我與新課程攜手走過了十幾個春秋,其中的酸甜苦辣至今讓人回味。課程改革帶給我的不僅是教學理念的轉(zhuǎn)變,更是一次嶄新的蛻變,今天的我已不會停留于教材要教什么,更多的是思考學生要學什么,在共同學習的氛圍中,成長的我很充實。我愛唱歌,而新課程就是我心中的那首歌。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以拼音為依托,要想將語文學好,就得打好拼音基礎關。從一年級開始,應教會學生“課內(nèi)悟方法,課外求發(fā)展”。對于拼音內(nèi)容的教學,我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教學,以快樂、簡單為主,這是一種省時高效的教學理念,我高聲唱響我心中的歌。
一、故事小插曲
教學整體認讀音節(jié)yue、ye的時候,我采用了講故事的情境法:有一天晚上,大y媽媽正打算到朋友家坐坐,剛走出家門口不久,就聽到有人在哭,會是誰呢?沿著哭聲走近一看,發(fā)現(xiàn)原來是小üe在哭。大y媽媽問小üe:“孩子,你為什么哭呀?”小üe邊哭邊回答:“我貪玩,一早出的門,可現(xiàn)在天已經(jīng)黑了,我忘了回家的路了,怎么辦呢?”大y媽媽聽了之后笑了笑,對小üe說:“我?guī)慊丶遥阋蜒蹨I擦掉哦?!毙〃筫一聽連忙擦去眼淚。(出示yue)大y媽媽帶上小üe還讀üe,他成了整體認讀音節(jié)家族的成員了。設計情境的目的就是要讓其為學生掌握教學內(nèi)容而服務,短短的故事小插曲,卻讓學生很快和yue交上了朋友,清晰地認識üe單獨的時候要加兩點,和大y媽媽在一起變成整體認讀音節(jié)時卻不能加兩點的規(guī)則,故事的描述讓學生的感情和思維都直接切入課文內(nèi)容,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游戲進行曲
游戲在語文教學中,以它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生動活潑、有趣的組織形式,深受學生歡迎。在拼音的教學當中,我們的課堂時時游戲,歡聲笑語,樂趣橫生。
1.變魔術。用手型或肢體語言變出字母,看誰的小眼睛最亮,一眼可以看出老師變的是什么拼音朋友。
2.找朋友。一部分學生舉聲母卡片,一部分學生舉韻母卡片,大家在一起跳“找朋友”的舞蹈,跳完一曲,看看兩個人拿的聲母和韻母組成什么音節(jié),一起拼一拼,讀一讀,如若兩個人拿的聲母和韻母不能合拼,說明朋友找錯了,音樂響起,重找!
3.送信。請一名學生將四張后鼻韻母卡片分給四個學生,再請這四個學生上臺來帶讀。(邊上配上兒歌:丁零零,丁零零,郵遞員來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表揚信。之后生開始帶讀。)
4.闖關。課件設計一些拼讀關卡,讓學生分小組來闖關,每闖一關有不同的獎勵,闖不過的有處罰,例如罰唱歌、跳舞之類的,全部闖過的評為“優(yōu)勝小組”。
三、兒歌協(xié)奏曲
兒歌的教學不能單純地停留在朗讀上,應該有創(chuàng)新。兒歌教學到底應該如何突出心意,又能讓孩子們樂在其中,我覺得主要還是抓住孩子們的喜好。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喜歡深入學生中間去,同他們一起歌唱,一起游戲,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從而積累一定的素材,精心設計兒歌教學的另一片天地,讓兒歌配上兒童喜聞樂聽的歌曲,邊唱邊把兒歌記住,一舉兩得。
如教學ɑo、ou、iu之后,課文配套的兒歌是《有禮貌》這首兒歌,我先教讀兒歌,等學生能熟讀了,再試著讓學生給兒歌加動作表演讀,在學生邊讀邊比劃的同時,我的嘴里哼起了《大風車》這首歌曲,學生愣住了:老師怎么唱起歌來了呢?我沒有任何解釋,而是把《大風車》這首曲子的調(diào)配上《有禮貌》兒歌的歌詞,給學生表演唱了一番,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欣賞完我的演唱兒歌,學生就直嚷嚷著要我教他們唱兒歌了。從此,唱兒歌風氣迅速形成,在教室里、在課余時間,甚至是在放學的路上,孩子們嘴里哼著的是兒歌,唱著的是兒歌,更絕的是,在學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下,一首兒歌竟然能配上多首曲子哼唱出來。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唱自個兒喜歡的“兒歌”,身為老師的我,每次一想到自己的教學杰作,心里也是樂陶陶的。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