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成
把校慶看作廣大復旦人的校慶,而不是管理層展示其管理能力的校慶
作為一個從事政治學研究的復旦人,我想就復旦形象片“東大門”事件反映出來的治理模式作些探討。盡管我們的分析源于個案、源于復旦,但是要揭示此類問題的根由,也不妨超越個案、超越復旦。
假如我們的校慶重實實在在的過程而不重熱熱鬧鬧的結果;假如我們用廣大師生及校友的積極參與來替代校方領導和職能部門的策劃和勞作;假如我們把復旦視為廣大復旦人的復旦而不是管理者的復旦,把校慶看作廣大復旦人的校慶而不是管理層展示其管理能力的校慶……再具體來說,假如在一年多之前,我們向所有在校的和不在校的復旦人告示,征集復旦形象片創(chuàng)意,經(jīng)過評審,給予入圍者一定的資金資助,再通過網(wǎng)上評選,最后可能有十個八個甚至更多的復旦形象片問世。
題材多樣,內(nèi)容豐富,琳瑯滿目,也是一般風景。這種來自復旦人自己的熱情和創(chuàng)意,來自許許多多復旦人參與的成果,其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校慶意義”。
為什么沒有這樣的思路?還是我們行政生態(tài)的行為慣性:是管理而非治理。多少年來逐步形成并日益強化的既定行政生態(tài),使得我們的治理結構發(fā)生了嚴重的扭曲。盡管我們啟用了“治理”這樣一個具有現(xiàn)代政治取向的概念,但是很多人還是沒能確立甚至沒能真正理解現(xiàn)代“治理”的內(nèi)涵和真諦。
一般意義上說,治理強調(diào)的是政社共治,官民協(xié)同,強調(diào)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和決定性作用。但是,多少年來,我們“政”“社”的分離、“官”“民”的分野不是在逐步彌合而是在繼續(xù)加劇。一方面,公權力日益強化;另一方面,人民群眾越來越被忽視。于是乎,導致公權力的成本不斷提高,管理的效率卻越來越低;與此相關,公權力的認同性也就越來越面臨挑戰(zhàn)。公權力做對了事情,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得不到公眾的贊譽甚至認同;而公權力做錯了事情,那就會面臨群起而攻之的囧境。
現(xiàn)實中,一個官員哪怕水平和能力再高,畢竟也勢單力薄。如果不把人民放到主體性的地位上,那么他只能是孤軍奮戰(zhàn)。要知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p>
復旦事件看似“小事”,但確實反映了一個治理模式的問題,也確實提出了治理模式轉型的任務。
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就國家層面而言,必須牢固確立人民主權的理念。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權力源于人民委托。因此,公權力的一切作為,絕不能“自以為是”,而必須以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為依據(jù)。其實,以上云云無非老生常談,但茲事體大,尤須不斷地常談常新。在權位而從政的人,也只有時時把“治理”二字記在心頭、落到實處,而非留在紙上、停在嘴上,才可能有效激發(fā)公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集合眾智提出解決辦法來。
(作者為上海市政治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