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
摘要面對新的世紀,小學數學教學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其中一個重要的趨勢,即充分考慮學生綜合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新世紀的數學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更大的突破,而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討的能力。
關鍵詞 探究性 形象性 參與性 指導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2-0034-02
我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中認為,小學數學教學應突出以下“四性”。
一、小學數學教學應增強探究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化為“重現過程”的教學,注重再現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由于多媒體技術逐步引入教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也為增強教學的探究性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色差對比、字體變形、閃爍提示等功能顯示事物的動態(tài),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學生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直接向學生提供現成的知識。
數學課的探究性,更多的應表現為從“己知”向“未知”的轉化,教師應抓住各種教育時機,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如在教學“甲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采用課件演示與學具操作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由“已知”探“新知”:將甲行四邊形圖形經過變化,轉化為三角形或長方形(三角形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已經學過),“新知”便自學而成。
數學教學應成為學生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天地,這就需要展現學習的過程。雖然學生還小,但是仍應重視探索精神的啟蒙。教師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探究,允許失誤,增強自信。教師應該更多的提供探究的情境,促使學生增強探究的意識,嘗試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的快樂,培養(yǎng)探究的能力,這是十分有價值的。
二、小學數學教學應增強形象性
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設計形象有趣的教學過程,引導小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究。其中,特別有必要強調直觀原則,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材中安排了關于“克、千克和噸”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重量單位,知道1克、1千克大約的重量,會進行相鄰重量單位之間的化聚。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分這樣幾步進行教學:(1)以實物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感覺1克、1千克的重量。學生在親自掂一掂的過程中,對克與千克的重量單位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2)在直觀的基礎上,引進1000克=1千克的進率關系,并且在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3)用多媒體課件提供大量與教材相關的信息,如大橋載重量、大象重量、集裝箱重量,在這一基礎上引入“噸”的重量單位,并掌握1000千克=1噸的進率關系。
數學既抽象,又與生活有著廣泛的聯系。上述教例的成功之處,即創(chuàng)設良好的、適應小學生探討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探討學習的心理,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具有長遠的意義。
三、小學數學教學應增強參與性
小學數學教學增強參與性,體現了教育的規(guī)律,也是學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需要。教師應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過程的環(huán)境,讓他們有更多的獨立感知、觀察、思考和想象的機會,有更多的發(fā)揮自己才能的空間。
增加參與性,反映了當前數學探究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因為只有學生廣泛地參與學習,他們的主體地位才有保證,他們的主體作用才得以發(fā)揮。增強參與性,要求數學教學應更多的地為學生的嘗試、自學創(chuàng)設機會,使學生參與學習成為可能。當然,提供參與的機會應從“個例”上升為教學機制,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率”與“參與度”。
四、小學數學教學應增強指導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的重心放在知識的傳遞上,而不太關注學生的學,課堂成了講堂?,F代教學要求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這也對教師原先的作用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必須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以學生的學作為教的基礎和依據,努力形成教學中信息的雙向和多向積極交流,使探究活動更為主動活潑。
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組織及指導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留出思維的時空,讓學生自主地觀察、思考、表達、操作,師生共同參與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參與對知識的建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習資源的選擇與提供。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時,一位教師在新授環(huán)節(jié)向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用具,如計數器、數位順序表、教材、多媒體課件等,讓學生選擇自學,探尋讀多位數的規(guī)律。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指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利用學習資源,要比學習一個知識點更為重要,更有意義。
教師應重視對學習活動的組織。從信息科學的觀點來看,教學活動是由師生共同構成的信息傳遞與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包括學生個體反饋、小組討論和群體交流等方式。教師要把這些學習方式合理地組合起來,構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網絡,提高教學效果,加強對學生的自學、探究、交往合作等能力的培養(yǎng)與研究,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