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魯秀
[摘 要] 加強本科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了目前對本科學生的考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認為現存考核體系不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與創(chuàng)新性學習。提出在本科學生考核體系中納入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因素,注重教學過程,加強平時成績考核,以提高本科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 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學習過程評價;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5)01-0005-05
2002年6月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在其指標體系中,“教學效果”列為一級指標,“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列為該項二級指標之一,對該二級指標進一步分解為“學生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實際水平”、“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兩個觀測點。這一指標體系的設置體現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對學生理論基礎、專業(yè)技術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視。2004年教育部對評估方案進行了修訂,提高了觀測點“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等級標準,體現了對學校教育思想和辦學指導思想的新要求。2011年教育部決定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范圍》,在其審核項目中,“教學過程”被列為第四項,“課堂教學”系該項下的審核要素之一,這一要素被分解成四個審核要點,分別是“教學大綱的制訂與執(zhí)行”、“教學內容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體現”、“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式”、“考試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這一審核指標強調教學過程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支持。
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凸顯,大學畢業(yè)生的素質與能力成為就業(yè)難問題中一個飽受非議的焦點。大學生就業(yè)難是一個社會性問題,但是無論社會性因素多復雜,高等院校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都需要責無旁貸地、竭盡全力地為提高本科教育質量做出努力。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培養(yǎng)本科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的目標?在現有的制度框架內,大到院校定位、學科特色、培養(yǎng)目標、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小到教學大綱、教材選用、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都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在宏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將在很大程度上圍繞考核方式進行設計,考核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增加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考核來引導。
目前,對本科學生的考核環(huán)節(jié)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質量提高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本文首先分析本科學生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本科學生考核應注入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因素,加強平時成績占學期總評的比重,引導學生關注學習過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思維,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推動整體教學質量提高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1 本科教育對學生考核環(huán)節(jié)存在問題的分析
普通高等學校對本科學生的考核環(huán)節(jié)存在一些問題,難以體現對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考核。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期末成績,淡化平時教學過程考核,對于本科學生考核通常是“一考定乾坤”。目前對本科學生課程學習的學期總評中,注重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對平時教學過程的考核淡化。大部分高校對課程學期總評的考核中,期末考試占學期總評的比重往往占70%,平時成績占30%,還有些課程設定期末考試占學期總評的80%,平時成績占20%,只有少部分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可以占到學期總評的60%。平時成績主要由出勤率與平時作業(yè)構成。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淡化平時學習,出勤率淪為保簽到,平時作業(yè)應付了事。更有甚者,有的學生平時不把精力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僅僅在考前突擊復習一周,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雖然憑借短期強化復習能夠一定程度上把握專業(yè)課程的重點知識,也基本上能體現出學生對學習的投入與成績之間的關系,但從考核的公平性看,平時學習認真的學生未必能在成績上優(yōu)于那些不認真的學生。從知識掌握的完整性與牢固性看,顯然都不能取得讓人滿意的效果,在考試結束后一段時間學生基本不能回憶起課程的基本知識結構與內容。
2)注重考試考核的統一與標準化,約束了課程考核形式與內容的多樣性。隨著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的完成,高等學校普遍加強了考試工作的標準化與流程管理。在試卷環(huán)節(jié),普遍的做法是針對同一課程,編制相同的課程代碼,要求具有相同課程代碼的課程使用統一試卷進行考試。標準化的試卷對于教學質量起到了制度保障作用,通過設計區(qū)分度較高的題目,考察學生對授課內容把握的程度差異,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都能較好地體現公平性與合理性。但是標準化的要求使得那些難以標準化的授課內容及其考核要求難以體現。從考核形式來看,統一試卷的要求使得其他形式的考核難以進行。從考試內容來看,試卷的標準化工作中,雖然沒有主觀題與客觀題的比例設定要求,但在實踐中基本都會有主觀題與客觀題的體現??陀^題的題型主要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題、一部分簡答題??陀^題由于答案標準,容易標準化,在試卷結構中受到重視。主觀題通??疾閷W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具體的計算題、案例分析、論述題為代表題型。適應標準化的要求,能夠給出標準答案與評分標準的客觀題得到重視,對于主觀題,由于標準化的程度較低,相應地占比不高。
3)考試內容注重對基礎與應用的考核,缺少對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的考核。期末考試試卷注重兩個方面的內容:基礎知識及綜合應用。在試卷結構設計中,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構成的“三基”知識與綜合應用的占分比例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基礎知識及綜合應用為主的試卷結構相對簡單,只要在考試前突擊復習一段時間,基本上就能保證較好的考試成績。這種試卷結構難以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進行考核。從內容來看,創(chuàng)新思維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答案存在多種可能性,甚至對可能的結果也難以枚舉,難以做到答案的標準化。從創(chuàng)新過程來看,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與反復求證,在較短的考試時間內也不能完成。因為難以在試卷中進行標準化,創(chuàng)新能力未能進入到考試考核之中。從實踐能力的考核來看,需要提交實驗報告、項目成果或項目論文,甚至需要手工操作,更難以在試卷中體現。因為難以納入考核體系,導致學生忽視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