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大概是兩三年前吧,有一位網(wǎng)友問我:“心理學里是不是有一門‘泡學’?”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網(wǎng)友告訴我:網(wǎng)上有不少“心理學家”,教人運用心理學的技巧追女孩。后來我一了解,它也沒有上升到心理學的高度,不過是經(jīng)驗總結,策略歸納。說白了,就是教給你,善于談戀愛的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你再去模仿那個樣子。
這兩年,“泡學”越發(fā)蔚然成風。有專門的“泡學論壇”、“泡學專家”,還有指點迷津的“專著”和培訓班,業(yè)務范圍也不只是指導一對一的戀愛,甚至發(fā)展出了包括玩曖昧、挖墻腳、一夜情在內(nèi)的一系列周邊。
有人對這些“學科”嗤之以鼻,但追隨者也有不少。起碼的,這個領域畢竟在發(fā)展壯大,有市場就說明有需求。這個需求,我以為反映了當代社會的一個迷思,就是萬事萬物都可以系統(tǒng)化、可操作化。有了問題,立刻就需要短平快的解決方案——這大概也是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一種。找不到對象,在任何年代,都是困擾青年男性們的重大難題。在過去只好束手無策,到了現(xiàn)代,就有人會遵循問題解決的思路,設計成賣錢的產(chǎn)品。
我有一位咨詢者鉆研過這門學問。他過去據(jù)說是挺老實的一個男孩,因為在論壇上增長了一些見聞,也敢于壯著膽子去夜店,找過幾段艷遇,過了一段頗為迷醉的生活——算是“泡學”的直接受益者。他之所以來找我咨詢,是在戀愛的過程中遇到了新困擾。
“交往過的女孩都說我小氣,怎么才能消除這種印象呢?”他問。
每一次,他都努力模仿那些出手大方的男人,但總是會露出馬腳。吃完飯豪爽地埋了單,這是大頭,那么,等一下買冷飲的錢總該對方付吧?看女孩沒那個意思,他只好又掏錢包,臉色已有些難看。接著看電影——電影票也還是我請?一次兩次三次,他終于有些繃不住了:“我說,每次約會都是我一個人在掏錢,你是不是多少也該表示點什么?。俊?/p>
我覺得女孩對他的評價沒錯,“她是不大方,可你確實也夠小氣的啊”。他承認,但不能夠接受,想要一直裝下去,自己又受不了。
先不談小不小氣的問題,且說這個男生的困境,是一類問題的縮影。這一問題是“泡學”難以回答,同時又回避不了的——那就是能不能通過“模仿”這種操作化的技術,掌控我們的人生?短期來看,一個人可以模仿一個人或一種狀態(tài),繼而達到某種結果。但他心知肚明,那不是真實的自己,僅僅是一種策略,一種偽裝。這樣的改變是否足夠呢?
說得極端一點,一個女孩喜歡吳彥祖,而我學會七十二變的法術,變成吳彥祖的模樣追到了她——代價當然就是,我這輩子都不可以變回真實的模樣了。
在心理咨詢中,有不少通過模仿來達成改變的技巧,例如“社交技能訓練”,就是通過讓咨詢者一遍遍地扮演(比如找話題跟陌生人搭訕),培養(yǎng)一種新的社交習慣。就我自己的經(jīng)驗來說,扮演練習本身并不難,但是要做好準備,放棄原來的習慣極其不易,通常要花費數(shù)倍于練習本身的時間。就像這個咨詢者,短期內(nèi)裝大方是很簡單的,但是要想真的成為一個大方的人,他需要支付不菲的代價,得好好想清楚。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然則“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個人真正下定決心想要改變時,表面上似乎什么都沒有做,但他已經(jīng)走完了90%的路。
而“泡學”——或者說,以模仿為核心的一切解決方案——則一味關注剩下的那10%。這在我看來,根本不是在解決問題,不過是試圖用一種取巧的姿態(tài),把問題敷衍過去而已?!肮芩?,至少先假裝自己是個大方的、聰明的、有見識的人,把她追到手。至于原形畢露了以后怎么辦,等到那時候再說?!边@種態(tài)度用在戀愛上,是尤其危險的。戀愛畢竟是兩個人的事,遲早會接觸到真實的對方。想要愉快相處,需要的絕不僅僅是模仿。
“把妹達人”掛在嘴邊的話經(jīng)常是:要表現(xiàn)出誠意。這話就跟“騙人最重要的是誠實”或是“打人必須有禮貌”一樣自相矛盾。倘若真有誠意,那又何必表現(xiàn)呢?
(劉祥瑞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