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青
摘 要:語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修辭可以使語言變得更加生動。然而,每個國家的文化是不同的。都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種修辭的用法也不盡相同。
關鍵詞:明喻;暗喻;排比
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講述了一個關于愛情又富有哲思的童話故事,歌頌純美的愛情。王爾德用簡短的文字向我們歌頌了夜鶯的偉大和對純美愛情的向往,而文章中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整個故事的發(fā)展增色不少,使語言變得生動。本文通過對《夜鶯與玫瑰》中的排比和比喻這兩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分析,比較英漢兩種語言中修辭使用技巧的不同,為英語寫作提供借鑒意義。
一、排比
英文單詞 “parallism” 是從希臘單詞 “parallelismos” 演變而來。意思是 “alongside and another”。排比的運用使句子變得干凈整潔,簡短有力,使整篇文章有很強的氣勢和說服力。例如,在《夜鶯與玫瑰》中,作者寫道:
“…you must build it out of music by moonlight, and stain it with your own hearts blood. You must sing to me with your breast against a thorn. All night long you must sing to me, and the thorn must pierce your heart, and your life-blood must flow into me veins, and become mine.”[1]P85
在這一小段中,作者連用了3個must來強調(diào),突出表現(xiàn)了獲取紅玫瑰的艱難路程,烘托出了緊張的氛圍,同時也歌頌出了夜鶯的犧牲精神。
無獨有偶,漢語中排比的運用也有同樣的效果。在漢語中,排比分為句子排比和句法排比。例如:(1)句子排比:“沙漠開始出現(xiàn)了綠洲,不毛之地長出了莊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錦裳,水庫和運河像閃亮的鏡子和一條衣帶一樣布滿山谷和原野?!保ㄇ啬痢锻恋亍罚2]P208
(2)句法排比:“延安的歌聲,是革命的歌聲,戰(zhàn)斗的歌聲,勞動的歌聲,極為廣泛的群眾的歌聲?!保▍遣挕陡杪暋罚2]由此可見,在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背景下,排比的運用是相似的,提高了表達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把性質(zhì)不同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點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在英語中,比喻分為明喻和暗喻。在漢語中,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由于英語很少使用借喻這一修辭手法,所以我們就對明喻和暗喻進行分析。
(一)明喻
本體和喻體全都出現(xiàn)的就是明喻。在漢語中,明喻句通常含有“像、如、似”等。例如:
“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列夫托爾斯泰)[2]P185
在英語句子中,常見的明喻是帶有“as”, “as…so” 和 “l(fā)ike”的句子。例如:
“My roses are white”, it answered, “as white as the foam of the sea, and whiter than the snow upon the mountain.”[2]P85
“…and a delicate flush of pink came into the leaves of the rose.1ike the flush in the face of the bridegroom when he kissed the lips of the bride.”
(二)暗喻
暗喻又被稱為“隱喻”。在帶有暗喻的比喻句中,漢語常常使用“變成,是”等詞語,而本體和喻體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例如:
“中國是一只沉睡的雄獅…”(拿破侖)[2]P185
在英語中,暗喻句不含有 “l(fā)ike” “as” 這類的詞語,主要是通過上下文和對句子的理解來判斷其是不是暗喻句。 《夜鶯與玫瑰》中的例子是這樣的:
“Flame-colored are his wings” [1] P86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把夜鶯的翅膀的顏色比喻成火的顏色。
從以上的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似的,都有本體和喻體的出現(xiàn),只是受東西方文化的影響,詞匯的選用有所不同。但比喻句的運用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是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使人們更容易接受,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夜鶯與玫瑰》中排比和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使作品的語言更加生動且富有詩意,使讀者感同身受。同時,通過英漢兩種語言中修辭運用的對比可以看出,在用法上兩者比較相似。這也就說明,在日常的英語寫作中,同學們應更加大膽的使用一些修辭手法,為自己的作文增添一些色彩。
參考文獻:
[1] Yang Limin.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 黃伯榮,廖序東. 現(xiàn)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Li Zuowen. Language and Culture[M]. Hebei University,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