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康 林潤之
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句子組合規(guī)則悟文本情感意緒。同樣幾個詞語,其組合的句式結構不同,表達的意義也會不同。可見語言的結構形式不只是內容的負載體,它本身就意味著內容??傊?,句子的一定組合規(guī)則是與一定意義和感情的表達相對應的。句子的結構形式在語言運用中雖然千變萬化,但也有一些使用頻率高、表意功能強的基本結構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對這些句式的分析中感悟作品的情感意緒。
一、注意用標點改變句式帶來的情意變化
文章的標點有導致句式變化進而引起語意變化的功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解讀文章的意義,不可不注意分析由標點引起的句子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語意變化。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敘述劉和珍遇難的話:“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濒斞冈凇奥犝f”后面加上一個“她”來稱代復指劉和珍,然后分別在“她”與“劉和珍”后面加上逗號,這就增添了語言的頓挫,表現(xiàn)出先生在敘述學生遇難時的哽咽難言之狀。假如用“劉和珍那時是欣然前往的”句式來敘述劉和珍遇難,那么,先生因學生無辜遇難的悲痛和對劊子手的憤怒,就會被這樣平和的句式給沖淡。
《祝福》中,祥林嫂兩次給別人講阿毛:
第一次:“我叫阿毛,沒有應……”
第二次:“我叫,‘阿毛!沒有應?!?/p>
第一次將逗號放在“阿毛”之后,“我叫阿毛”是個主謂賓結構,語氣顯得平和,那是祥林嫂因為希望四嬸能收留她時說的話,從中看得出祥林嫂是在有意壓制心頭的悲痛,不便毫無顧忌地向四嬸流露,這是打掉門牙往肚里吞。第二次將逗號放在“我叫”之后,使“我叫阿毛”這個主謂賓結構的句子一下變成兩個句子,一個是主謂結構的“我叫”,一個是獨詞句“阿毛”,并且在“阿毛”后加上感嘆號。從中,我們仿佛親耳聽到了痛失愛子的祥林嫂急切呼喚愛子的悲慘聲音。這是祥林嫂在飽受鄙夷、奚落等各種精神折磨之后,對被狼吃掉的兒子更加思念而又永遠見不到兒子的無助與無奈的真實寫照。
二、注意由語序變化帶來的情意變化
文言中的主謂倒置、介賓結構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主謂倒置,定語、狀語的后置等,都是語序的變化。在閱讀教學中,要從語序的變化去把握情感意緒的變化。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一句,是“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的倒裝。倒裝之后,更能突出平原君在趙國邯鄲被圍時的求援之切?!逗苫ǖ怼分校鲜戮毜乃迯乃f話的異樣神情和支吾其詞中判斷出一定有什么隱情,便問道“:怎么了,你?”這是“你怎么了”的倒裝,倒裝之后再用逗號隔開,使本來短促的語氣顯得更加急促,“怎么了”也在倒裝中得到強調,就把水生妻渴望知道丈夫的隱情卻又不得而知的急切心情表達了出來。
魯迅《祝福》中這樣來寫祥林嫂:“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她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其中,“空的”本來是“破碗”的定語,將其后置,并用逗號把它和中心詞“破碗”隔開,使人想到已經(jīng)淪為乞丐的祥林嫂連飯都要不到的悲慘,如此無助的祥林嫂從冷酷得令人戰(zhàn)栗的環(huán)境中走向死亡,已經(jīng)是必然的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用“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分別作為詩的開頭和結尾。其中“輕輕”和“悄悄”本是“走”的狀語,可是它們都被前置在句首,這就把詩人離去時生怕驚動了康橋的心情表達出來了,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康橋深深的愛意。
三、注意由成分省略帶來的情意變化
句子成分的省略造成語言的“缺陷”,就會產(chǎn)生一種內在張力,促使人的大腦皮層以緊張的活動來填補“缺陷”,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語文課文中用省略的地方很多。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還發(fā)展了想象力。
《荔枝》中,母親一見荔枝,臉立刻沉了下來:“你財主了怎么著?這么貴的東西,你……”母親一貫節(jié)約,平常買的沙果總是帶著疤或爛皮的便宜貨,可兒子買的荔枝一斤要花幾元錢。在母親眼里這未免太奢侈了,所以忍不住要數(shù)落兒子幾句;但兒子買荔枝畢竟又是盡孝道,母親感動了,又怎么罵得出口呢?母親節(jié)約儉省的美德以及為兒子的一片孝心所感動的情感,就是從這省略號里滲透出來的。
《秋天的懷念》中,母親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說到這里,母親便硬噎不能語了,這就給讀者留下一個懸念:母親沒來得及說出來的話是什么?學生盡可以去猜測、去想象。這里面或許有母親對一雙兒女的牽掛,或許有對癱瘓兒子能重新點亮生活激情的期盼,或許有對兒女能好好活著的希望……這些正是省略符號所蘊含的母親的遺言。
曹禺《雷雨》第二幕中,當魯侍萍聽周樸園說她走錯了屋子時,有這樣一段臺詞:“哦——老爺沒事了?!濒斒唐肌芭丁绷艘宦?,立刻有意將要想說的話停住,然后馬上將話題轉向“老爺沒事了”的詢問上去。這本來是她從前住過的屋子,可現(xiàn)在她卻被周樸園認為是走錯了房間的人,她能不倍感痛心嗎?面對道貌岸然的周樸園,她有恨,但發(fā)不出聲;走進這間曾經(jīng)住過的屋子,她有情,又說不出口來。此時此刻魯侍萍心中的心酸怨憤,全都濃縮在一聲“哦”中。這短短的一聲“哦”卻蘊含了魯侍萍長長的悲慘身世。
四、注意句式的多樣性導致表意的復雜
有時,句子的組合形式并非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形式的綜合,這就導致句子在情感意緒表達上的復雜化。
魯迅《祝?!分校敿胰渭漓?,祥林嫂都被四嬸阻止插手酒杯、筷子及燭臺: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彼膵鸹琶Φ恼f。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四嬸又慌忙的說。
“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以上三句的共同點是:在相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四嬸阻止祥林嫂插手酒杯、筷子或燭臺,都是祈使語氣。與第一、二句比較,第三句在句子的組合上多用了兩種形式,一是倒裝,將“你放著吧”放在了“祥林嫂”的稱呼之前;二是省略,將不讓祥林嫂插手的借口也省略了。第一、二次不讓祥林嫂插手,交代了原因——“我來擺”“我來拿”。雖然是借口,但語氣畢竟還比較委婉,客氣。第三句的倒裝是先阻后呼,省略“我來擺”,那就是說連借口也不要了,不容分說。加上“慌忙”后還用了“大聲”,這就是一道絕對的命令,語氣十分強硬,態(tài)度十分堅決。要知道,這是在祥林嫂自以為捐了門檻贖了罪、自認為不再是傷風敗俗的災星了之后,才去坦然地拿祭祀用品的。沒想到,還是遭到斷然拒絕,這意味著她的社會地位在一階一階下降,遭受的歧視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對她來說,簡直就是五雷轟頂,她的精神因此而徹底崩潰了。正是這種拒絕,逼得她最后走向死亡,她已經(jīng)沒有再活下去的勇氣了。
句子有整散之分。整句如對偶、排比、反復,其句式整齊、音調和諧、氣勢充暢,能夠使文章的情感意緒更加鮮明;散句結構形式自由、靈活、富有變化。整散句式交錯使用,能使語言于整齊中富有變化,在對稱中出現(xiàn)錯落,這種具有流動感的語言,其傳情達意的功能會更強?!蹲8!分袑懙溃骸澳昴耆绱?,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比齻€“……如此”構成排比,使句式顯得整齊,語氣十分流暢;又在第二、三個“……如此”之間插入“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這樣一個散句,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錯落有致,把魯鎮(zhèn)過年的風俗民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中可知,當時的革命新思潮對魯鎮(zhèn)并沒有絲毫的影響。
上面分析了幾種使用頻率高的句子結構形式的表意功能,無非是希望窺一斑而見全豹,意在提醒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層次的對話,就不要忽略對句子組合規(guī)則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