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蓮
摘 要: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哲學抽象理論性較強,學生學習哲學的積極性不高,通過教學過程的摸索,在課堂上把哲學理論生活化、簡單化,用生活中的事件來闡釋哲學原理,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身邊,感悟到哲學是一種智慧,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關鍵詞:哲學;深入淺出;生活化
一、把哲學生活化、簡單化
哲學的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畏難情緒,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應利用身邊的事例通俗易懂地闡釋哲學概念,讓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這些哲學知識,給學生樹立學好哲學的信心。哲學第六課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一個要把握的知識點是“實踐”,在多媒體上展示從設計方案到建成房子,把設計圖紙(頭腦中的觀念)變成房子(現(xiàn)實中的存在),然后問學生中間的橋梁是什么?學生答:實踐。建房子是實踐活動,那么,什么是實踐的定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zhì)活動。
建房子需要哪些條件?學生答:設計方案、建筑材料、勞動力。這些條件中哪些是主觀條件,哪些是客觀條件?建筑材料、勞動力具有客觀物質(zhì)性,得出實踐的第一個特點:客觀物質(zhì)性。
人們在做建房子的設計方案方案時,發(fā)揮意識的什么作用?學生答:發(fā)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選擇性。得出實踐的第二個特征:能動性。同時也復習了前面學習意識作用的內(nèi)容。
讓學生回憶人類住房條件是如何改善的?單憑一個人的力量能不能建成房子?學生答:從古代的遮風避雨到今天要求美觀、舒適,建房水平不斷提高。建房時,需要大家的合作。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實踐活動不是純粹的個人活動,離不開他人和社會,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從而得出實踐的第三個特點:社會歷史性。
實踐及特點是很抽象的,通過對建房子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事情分析,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些知識。進一步利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這是哲學課堂的第一步:把哲學理論生活化、簡單化。
二、利用學生熟悉時事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把握
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利用學生熟悉的時政或歷史事件,在課堂上及時強化練習,同時也能查缺補漏。針對實踐及特點,我用以下材料進行當堂訓練:
很多人認為修建青藏鐵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千米的山谷需要架橋、數(shù)百公里的凍土區(qū)無法支撐鐵軌和火車。誰又可能在稍動一下就要找氧氣瓶的情況下鋪鐵軌?但中國就是要迎接的挑戰(zhàn)?!缎l(wèi)報》贊譽“這條鐵路正是中國的‘敢為精神的最佳例證?!鄙鲜霾牧象w現(xiàn)了實踐的哪些特點?
學生答:體現(xiàn)了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總結: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如:“燕子筑巢”“蜘蛛織網(wǎng)”。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再如:1610年意大利第一臺望遠鏡出現(xiàn),2006年歐洲智能1號發(fā)射成功,2007年中國嫦娥一號及2013年嫦娥三號發(fā)射成功。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實踐是歷史性的活動。教師總結: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nèi)容、規(guī)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chǎn)物。
通過以上兩步教學過程,學生基本上對這一抽象知識點從理解到運用就比較容易了。
三、用情境教學法闡釋哲學原理
在哲學課堂上,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利用情境把抽象的知識深入淺出的展現(xiàn)給學生,把抽象的理論變的通俗易懂,把枯燥的教學課堂變的生動有趣。常用以下情境模式:多媒體、圖畫等藝術作品創(chuàng)設情境;影視、動畫,電子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自身的角色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熟悉又感興趣的情境引進政治課堂,并設置合適的問題,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比如:在闡釋第六課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二個知識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情境模式,鏡頭一:走進醫(yī)學華佗和麻沸散。華佗對麻醉藥的認識是怎么來的?鏡頭二:走進科學。思考:人們對冥王星認識的變化表明了什么哲學道理?鏡頭三:走近真理。如何判斷一種認識正確與否?用多數(shù)人的觀點檢驗?用客觀事物自身檢驗?用實踐來檢驗?在這個情境模式中,設置小型辯論,讓學生理解唯有實踐是聯(lián)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突破這節(jié)課的難點: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性的唯一標準。鏡頭四:走進社會。思考:人們對宇宙、事物的認識目的何在?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通過多媒體展示四段材料,有醫(yī)學、科學、真理、社會常識等方面,學生很熟悉角度設置問題,把抽象的哲學課堂變得通俗易懂。
把哲學生活化,讓學生認識到哲學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哲學是一種智慧,哲學課堂從抽象到通俗,從枯燥到生動,是我們每個政治老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游世成.中小學教學藝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09.
[2]曹寶靜.中學政治教學建模:學科教育叢書[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05.
[3]鄺麗湛.新課程教學論思想政治:品德[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