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誠信”是表達道義倫理根本精神的倫理概念,“誠信”的內涵簡單的說就是“內誠于心,外信于人”、“誠實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相統(tǒng)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明禮誠信”概括為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對誠信建設更是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這無疑進一步把誠信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中“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則是對在校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現(xiàn)實依據(jù)。
隨著社會經濟等各項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社會競爭的勝負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誠信意識。作為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教師,必須承擔起為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而培養(yǎng)“誠信一代”的責任。但現(xiàn)實中,某些教師的不當行為已對學生誠信的養(yǎng)成造成很大的沖擊,某種程度上沖擊著學生本就脆弱的道德自制力。
一、教師對學生的隱性分層引發(fā)對學生的不公正待遇
“隱性”是指被掩蓋的不能顯露出來的性狀或特性,“隱性分層”即“群體成員表面上是平等的,但實際上卻被劃分出不同的類型或層次”。這種劃分往往是主觀的,是評價強勢的主體對弱勢客體的一種不公正的態(tài)度。學生作為人的社會本質,其家庭背景、個人經歷及在特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愛好、品格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來對待。但實際工作中,個別教師總是有意無意的將之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教師內心更傾向于那些有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特別優(yōu)異的學生,他們是委以重任、贊美的對象,即使做錯了事,也被認為是無心之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對于那些沒有家庭背景、學習平平、經常犯點小毛病的學生,一旦有錯,教師就會嚴厲訓斥,小題大做,甚至被扣上“道德敗壞”的帽子。殊不知,這些缺點大部分是由于教師過多地“關注”產生的……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態(tài)兩極分化。一小部分的群體成員的優(yōu)越感更強,驕傲、自負,而大部分的群體成員卻處于孤獨和自卑,最終,兩者在心智的交互作用中默認這種“不公正”的合理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使人們相信,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機會恢復對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們永遠也不可能在自身產生出人的感覺,永遠也不可能體驗到個人的尊嚴的感情。這樣的被教育者進入少年期會變成怨恨一切的人,對他來說,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神圣和高尚的東西,教師的話進不了他心靈的深處?!笨梢?,沒有公正,就不可能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學生的誠信意識也會在這種“不公正”中消盡,培養(yǎng)“誠信一代”的目標也就無從談起。
二、教師不良舉止、情緒對“誠信養(yǎng)成”的沖擊
“舉止文明、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一條重要規(guī)定,也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師的行為舉止較之內在的思想情操,對于學生具有更加直觀的示范作用。在學生面前,教師決不僅僅是知識的化身,而是富有個性的具體的師表,是學生最具魅力的活生生的榜樣,因此,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學生模仿的范本。
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的行為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需要思考的是,個別教師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卻用自己的行為踐踏著這些規(guī)范,個別教師甚至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帶入教師并由此遷怒于學生……對學生的高標準與對自己的低要求形成巨大反差。學生在面對教師的“身教”與正確規(guī)范沖突時,處于迷茫之中,對社會道德價值始終處于不能做出判斷甚至負判,學生的社會態(tài)度也由正向、過渡到中性,甚至轉向逆向心理。因此,作為以培養(yǎng)塑造人格為己任的教師,應努力克服消極的人格特征,做到處處是模范,事事皆表率,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健康人格感染和塑造學生。
三、教師的粗暴行為使學生誠信意識行為喪失
教師對學生的粗暴行為經常表現(xiàn)為諷刺、挖苦、謾罵,甚至人身攻擊。由于教師對學生的隱性分層及考試評價等因素,教師更重視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的優(yōu)劣。因此,學生群體中處于底層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教師粗暴行為施加的對象。當這些學生課堂表現(xiàn)不佳、作業(yè)考試等不理想有可能影響到老師的考核時,也就是他們受到打擊最強烈的時候。在這種打擊中,教師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而學生只能忍受或順從。更為嚴重的是,教師的行為更易引起其他學生的認同和模仿,學習差的學生將受到更多的來自同齡人的指責和欺負。在欺負發(fā)生的過程中,由于欺負者受到教師粗暴行為的影響,行為更加猛烈頻繁,欺負的方式也有言語、關系發(fā)展至人身攻擊,由于受欺負著先受到教師的粗暴行為,因此在欺負發(fā)生后心理上不愿在依靠教師解決問題。欺負者和被欺負者在認知和情感上發(fā)生歪曲并被保持。部分青少年會認為在復雜社會形勢下,對他人有意侵犯、爭奪、破壞行為存在一定合理性,并被大量模仿。有資料表明,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xiàn)出攻擊傾向或頻繁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經歷,與成年后發(fā)生反社會行為的幾率成高度正相關。
由于教師職業(yè)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教師的不當行為的影響危害較之深遠而廣泛。小學生正處于人的道德形成的關鍵期或協(xié)調期,中學生正處于道德形成的動蕩期。德育不能超越兒童年齡的限制,而教師本身言行的不協(xié)調必將影響學生的言行,最終導致青少年動蕩期的個性道德兩極分化過早的出現(xiàn)。而這種由教師不當行為“催生”的動蕩期必然會引發(fā)學生道德價值判斷的失誤、誠信意識的弱化。
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增強法律意識,培養(yǎng)依法執(zhí)教的能力,加強師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提高教育的服務意識,抱著為國家為民族負責任的精神努力培養(yǎng)高尚師德,塑造健全人格,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