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菲
試論如何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設
祁菲
[提要]我國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頒布了一些法律法規(guī),但這些法律大多過于籠統(tǒng),缺乏操作性,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許多困難。文章從完善立法體系、加強高校管理法治化以及完善大學生權益救濟機制等方面闡述如何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法治化教育建設。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國家執(zhí)行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盡管已經(jīng)頒布了一些法律法規(guī),但仍然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不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過于隨意化,欠缺合法性、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
1.細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
我國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中,涉及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也不算少,例如《憲法》中第46條規(guī)定:“中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力和義務”;《教育法》的第九條也規(guī)定“公民不分種族、民族、職業(yè)、性別、宗教信仰、財產(chǎn)狀況等,依法享有受教育權”;《教師法》第八條也明確要求教師應履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yè)務水平”的義務。同時出臺的《關于加強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文件,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指導作用。但無論是現(xiàn)有法律還是相關法規(guī),都沒有完全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所有問題做細致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的法律條文讓高校運用起來很難把握尺度,缺乏唯一性標準。
因此,立法部門應以《憲法》為依據(jù)、以《教育法》為基礎,加快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體系,細化現(xiàn)有相關法律,并盡快頒布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應的實施細則,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早日得到實現(xiàn)。
2.加快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的《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生思想政治品質也關系著國家未來的命運,因此,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且有必要出臺一部專門的法律,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每個細節(jié)做出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以此來規(guī)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行為,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法義務和權利,真正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
在我國,高校承擔著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其管理過程也應嚴格貫徹法治原則,無論是高校管理者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強化法律意識,樹立依法治校理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要想樹立與開展,就必須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雙方的法律意識。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增強法律意識,要學法懂法,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能,自覺養(yǎng)成依法管理的自覺性,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來進行管理,懂得尊重和保護在校學生的個人權益,防止權力的肆意使用,避免對學生的侵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是依法管理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逐步實現(xiàn)管理意識向服務意識轉變,人性化管理,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設身處地得考慮學生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了應有的保障。此外,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高??梢酝ㄟ^舉辦講座、設立選修課、開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鼓勵自學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觀念、權利意識和法治理念等法律意識,以此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實現(xiàn)內部管理制度規(guī)則化
建立和完善高校內部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進入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正確軌道。高校如果想形成權利法定、公開透明、德法統(tǒng)一的良好法制體系,就必須完善校內的管理制度。高校在制定內部的規(guī)章制度時,遵循合理性、合法性、正當程序,嚴格依照我國法律、公開透明、體現(xiàn)人性化的服務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清理原有規(guī)章制度中與國家法律法規(guī)相抵觸的規(guī)章制度,并將學生的權益和高校本身放在平等的高度,接受監(jiān)督。有序的規(guī)章制度可以使高校有序的發(fā)展,維持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使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實處。
3.堅持德育和法治相結合
中國自古以來就進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不僅僅是黨和國家培養(yǎng)祖國接班人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所有法律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具備了較高的道德素質,那么他也就更容易提高法律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利用有效的教育形式,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法律知識,更好地培養(yǎng)法律意識、政治和道德品質,并且擁有更好的心理素質??梢哉f,德育和法治這兩方面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以忽視。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只有將德育和法治緊密相結合,才能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1.高校協(xié)調申訴救濟機制
根據(jù)我國《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的有關規(guī)定,所有高校應當建立學生權益申訴機構。通過此機構來處理學生與高校之間發(fā)生的權益糾紛,如違規(guī)、違紀處分、開除學籍處分申訴等。學生權益申訴機構不僅體現(xiàn)了高等院?!耙婪ㄖ涡!钡墓芾砝砟?,同時也體現(xiàn)了大學生與高校兩個主體關系之間的平等與尊重。高校協(xié)調申訴機構一定程度解決了高校與學生之間利益糾紛,同時也保障了校園的和諧與穩(wěn)定。但針對這種救濟制度,仍存在很多問題使得其不能更好的發(fā)揮應有的救濟功能,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要確保高校協(xié)調申訴機構的獨立性。裁判者的獨立是實現(xiàn)公平裁決的前提。要切實發(fā)揮申訴處理機構的權益救濟職能,就應當保證其獨立性,即其運行不受高校干預、也并非校內咨詢機構,否則大學生想通過校內申訴機制來維權將很難實現(xiàn)。
其次,要確保申訴機構委員會成員的專業(yè)性和中立性。其委員會成員在人員分配上應保持足夠中立,即保證成員中學生和老師所占的比例相當,并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水平和崗前培訓。在這方面,我國可借鑒臺灣地區(qū)高校的做法,出臺具體的法規(guī)來進行細致約束。
最后,要賦予協(xié)調申訴機構絕對的權力。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在校規(guī)中都肯定“申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只有少數(shù)高校在下達“開除學籍”、“勸退”等嚴重處分時采取學生申訴期間停止執(zhí)行,但其余處分依舊實行“申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高校對大學生做出的任何處分都或多或少影響到大學生以后的深造或就業(yè)。為能更好地保障學生的權益不受侵害,各大高等院校應當賦予申訴處理機構足夠的權力,使其最大程度保障學生的權益免受侵害。
2.及時修改學校規(guī)章制度救濟方式
高校針對國家有關規(guī)定或結合實際情況及時修改學校規(guī)章制度,表面上看對權益受到侵害的大學生不能起到及時的救濟,但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為規(guī)范起著與足輕重的作用,對今后的廣大學生有著積極的救濟意義。高校規(guī)章制度的逐步完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步的體現(xiàn),是最大程度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理想目標。
3.司法救濟機制
“司法救濟作為公民權利受到侵犯進行救濟的最后渠道,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2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guī)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彼痉ň葷鷮Υ髮W生維權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法院應當受理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糾紛案件,并給與公開、公平、公正的判決。
[1]馮曉卡.法制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1.
[2]陳信存.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0).
[3]朱孟強等.高校與大學生法律關系研究綜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6).
祁菲(1986—),女,河南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思想政治輔導員,碩士,研究方向為經(jīng)濟法學。(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項目“法律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3-MYB-059)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