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扣蓮
中學生比較喜歡看小說,但他們往往只注重瀏覽小說的情節(jié),而對小說的主題思想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探究小說主題思想的意識。因此,語文教師應加強引導學生分析小說的主題思想,真正達到鑒賞小說的目的。
小說的主題思想有一義與多義之分,主題思想是多義的,需要分出主次,唯有如此,方可把握小說的精髓。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害無益。
高曉聲的小說《陳奐生上城》發(fā)表后,有人說作者旨在反對官僚主義,有人說小說揭示了城鄉(xiāng)差別,還有人說小說表現(xiàn)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nóng)村出現(xiàn)的新面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請高曉聲自己談?wù)勛约簞?chuàng)作的初衷,高曉聲卻不明確表態(tài),而是說“還是各取所需為上策”。這里所說的“所需”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時代需要,二是讀者需求。同一部作品,讀者會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理解,這是賞析文學作品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
曹雪芹在《紅樓夢》的開篇就提出了“誰解其中味”的問題,確實,同樣一部《紅樓夢》,正如魯迅所說:“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币徊盔櫰拗?,內(nèi)容博大精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合乎人們閱讀文學作品的“常規(guī)”的。但無論是“仁者”還是“智者”,總得尋找出作品的精髓。如果“仁者”說得對,“智者”說得也對,那就沒有了是非之分,顯然是不符合所謂的“常規(guī)”的。其實,作者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其真正目的在于揭露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命運,這就是要解的“味”,這也就是作者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初衰。把握住了這一條紅線,對《紅樓夢》的理解就可以得其精髓。
由于時代、歷史的原因或某個作家思想的局限性,小說的主題思想有積極與消極之分,有時積極的思想與消極的因素相互混雜,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蕪存精,只有這樣,學生方可有所受益。
都德的《巴黎之圍》中的儒夫上校、小孫女都是愛國者的形象,他們的強烈的愛國精神確實是令人十分感佩的??墒瞧辗☉?zhàn)爭的前期,是拿破侖帝國對外的擴張和征服,是非正義的、侵略的戰(zhàn)爭。儒夫上校的愛國主義,既有民族解放、疆土捍衛(wèi)的進步的成分,也有擴張、侵略的因素。都德受左拉的自然主義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不加區(qū)別地加以謳歌,使作品的主題受到損害,儒夫的形象受到削弱,這是小說中的消極因素,必須嚴格加以鑒別。
蒲松齡的《促織》和馮夢龍的《灌園叟晚逢仙女》,都深刻地控訴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罪惡,這樣的主題是進步的、有意義的,但這兩篇小說都宣揚了因果報應的宿命思想?!洞倏棥返闹魅斯擅?,因被迫繳納促織而幾乎家破人亡,但成名的兒子死而復生,并且幻化成蟋蟀,斗敗了公雞,使成名受到了皇帝的恩寵,升了官、發(fā)了財,這是“善有善報”這一宿命論的產(chǎn)品。《灌園叟晚逢仙女》中的惡霸張委,糾集一班惡奴和無賴,到處闖禍生災,他毀壞花枝,誣陷秋生,企圖霸占花園,到頭來,花仙拯救了秋生,嚴懲了張委,把懲惡的力量寄托在仙力上,這正是作者“惡有惡報”的宿命論思想的體現(xiàn)。這些消極因素的出現(xiàn),反映了作者唯心主義世界觀在起作用,在客觀上也削弱了小說反封建主題思想的表述。
著名文藝評論家范伯群同志在談到文學鑒賞時有這樣一段話十分精辟:“這名著名篇就象一面鏡子,直接映照出你的靈魂,使你近赤拒墨,在你心間豎起愛的大纛,憎的豐碑?!辫b賞小說的主題思想,確實可以收到凈化并塑造人們的靈魂的奇效。
當然,正確引導學生探究小學的主題思想并不是學生閱讀小說目的的全部?!端帯分械南蔫?、《黨員登記表》中的黃淑英等英雄人物犧牲了,學生被他們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動,流了眼淚,并受到了鼓舞與鞭策。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水平上,還須讓學生分析并欣賞這幾篇小說塑造英雄形象的方法,了解其中的環(huán)境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對刻劃英雄形象的作用。這樣,學生才能既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又在藝術(shù)上受到啟迪,也才能達到小說鑒賞的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