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
今天,應邀走進柳南區(qū)中小學語文同課異構、探討小初銜接的教學現(xiàn)場,看了河西小學的湯老師和壺西實驗中學的秦老師分別執(zhí)教的一節(jié)六年級語文閱讀課《人生的開關》(第一課時),兩位教師對文本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不同的處理方法引起了我的關注。
湯老師的相關教學片段如下——
湯老師:同學們,初讀課文我們知道,第1-7自然段是“我”在回憶往事,可“我”為什么說過磅記數(shù)是一份“好差事”呢?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生1:“我”覺得這個活很輕松,所以是好差事。
生2:因為“我”家里窮,沒有錢,而且年級小,力氣小,砍柴砍得慢……
生3:張叔知道“我”缺錢上學,所以安排這個差事給“我”。
……
湯老師順勢引導學生用“過磅記數(shù)是份好差事,因為 ?!边@樣的句式,把剛才所說的那些理由換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看得出,湯老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的方法是抓重點句(過磅記數(shù)是個“好差事”),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對內(nèi)容的理解層面落實整體感知的學習任務,同時落實第三學段(5—6年級)課標中提出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一教學目標。
秦老師的處理卻完全不同——
秦老師:同學們都把課文的生字詞讀好了,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任務,將課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找出來,同時試著概括“我”在什么事上面臨選擇、我是如何做出選擇的。
學生思考,交流。
生1:文章寫了“我”、張叔和大毛。
秦老師:再仔細看看,還有其他人嗎?
生1:哦,還有“我”娘、哲人。
秦老師:對啊,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5個人。接著看,“我”在什么事上面臨選擇?
生2:大毛讓“我”給他多記一點,還說要分錢給“我”,“我”很擔心被張叔發(fā)現(xiàn)。
生3:“我”有點動搖,但又覺得照大毛說的那樣做有些不踏實、不對勁,所以心里很糾結。
秦老師:大家都從文章中找到了答案,知道“我”面臨的選擇在于過磅記數(shù),是多記還是不多記(相機板書)。那么,“我”最后是如何應對這個選擇的?
生4:“我”沒有聽大毛的話,選擇了誠實,不多記。
生5:說明“我”聽了娘的話,對得起張叔安排的這份好差事。
秦老師:同學們真會讀書!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再看看,為何“我”會面臨這樣的選擇?
學生再次研讀第1—7自然段,體會“好差事”“特地”等關鍵詞的用法及文章中張叔和娘的用心。師最后小結,并讓學生特別注意前3個自然段用來交代事情起因的“伏筆”寫法及作用。
從秦老師的教學過程及小結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學教師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要求學生把握內(nèi)容,而且要求學生將文章的敘事結構、人物關系等做出通盤考慮,并采用任務驅(qū)動的方式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得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更為立體、豐滿。
我們知道,整體感知文本,既是閱讀教學的起點,又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針對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為此,小學教師可參照初中教師的做法,更為全面地關注目標的確定和問題的設置,甚至可以借鑒中學教師的主題任務驅(qū)動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把握內(nèi)容結構,關注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寫法。此外,小學教師還要增強小初銜接意識,逐步與中學語文課標要求對接,加強學生在長文閱讀中的閱讀速度和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在核心問題的情境中,理清文章脈絡,了解表達方式,找準閱讀重點。
小初銜接是一個大課題,需要全方位思考,但只有基于銜接的內(nèi)容創(chuàng)新和方法創(chuàng)新,我們才有可能找到更加省時、高效的路子。
(責編 白聰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