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蓮 謝丹
[摘 要] 大學生作為旅游市場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具有較強的判斷力和選擇性。大學生時間充裕,可支配收入少,但比較穩(wěn)定,信息收集能力強,主要以結伴自助游為主,因此大學生旅游市場廣闊。大學生旅游動機強烈,出游時間以中短期為主,出游花費少。通過問卷調查,得出大學生群體其情感因素傾向于選擇自然風光及休閑度假類旅游點,對紅色旅游具有排斥心理,異域特色的景觀為備選方案,旅游消費過程中不在意物質享受。
[關鍵詞] 大學生;旅游市場;感性因素;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As a special consumer group of tourism market, college students have strong judgment and selectivity. They have plenty of time and less disposable income. But the income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y have strong information gathering ability and often opt independent travels with companions. In this connection, the travel market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great potenti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strong travel motivation. They usually take middle or short term tours with less travel spe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choose natural scenery and leisure tourist spots. Red tourism is rejected. Exotic landscape is an option. And they care less about creature comforts in the consumption proces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ourism market, perceptual factors, analysis
一、引言
旅游是一項感性消費與理性消費相結合的消費活動。除去對旅游過程的物質享受之外,在選擇旅游產(chǎn)品時必然暗含一種情感方面的吸引力。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具有較強的判斷力和選擇性。其在選擇旅游產(chǎn)品時也更多關注其隱性品質和感性因素。旅游的感性因素具體指旅游產(chǎn)品在感情方面的隱形吸引力,是在物質享受之外,給消費者帶來的情感享受,這種感性影響因素必然與目的地的自身特點相關。
理性影響因素包括對自身經(jīng)濟條件、時間條件、目的地價格與消費水平,目的地的距離等方面。感性影響因素的出發(fā)點是情感,即個人偏好因素及個人情懷,本文將其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對旅游目的地選擇時的考慮,即歷史人文、自然風光、商業(yè)消費、度假休閑、異域特色、紅色旅游等方面;其二是旅游中的消費偏好,包括旅游服務、當?shù)靥禺a(chǎn)、旅游紀念品、休閑娛樂等。
本文通過這兩個層面的劃分來論證大學生旅游時的主要感性驅動因素,即大學生旅游過程中在情感上的出發(fā)點,從而引導大學生旅游市場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二、研究背景
1.大學生旅游市場現(xiàn)狀
大學生旅游市場廣闊。針對西安幾所高校的抽樣調查顯示,84%大學生普遍對旅游有較高的熱情,12%表示可有可無,只有2%表示不喜歡旅游。并且有旅游傾向的同學均表示愿意多次的進行旅游消費。同時,大學生旅游時所產(chǎn)生的感性因素強烈。學生群體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考慮的方面很多,不僅僅是地域的價格水平,更多的是地域的景觀特征,人文情懷等方面。旅游目的地本身所包含的情感上的吸引力才是大學生旅游的最主要特征。
2.大學生群體特征分析
(1)可支配收入較少,但比較穩(wěn)定。多數(shù)大學生均是全日制在讀,通常經(jīng)濟來源都是來自于父母或家人,也包括一些學生做兼職賺取零用錢,總體來說,在一段時期內,其收入比較少,但來源比較穩(wěn)定,為旅游活動提供物質基礎,也是調查感性驅動因素的基礎。
(2)時間充裕。大學生時間充裕,學生群體有穩(wěn)定的雙休和寒暑假可供選擇,時間上的選擇面較廣。調查顯示,只有15%的受訪者認為時間是限制其旅游的主要因素。
(3)具有較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在進行旅游活動之前,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會通過網(wǎng)絡等媒介對旅游目的地進行搜索調查,收集信息,從中篩選,最終選定地點。
(4)結伴自助游為主,參團較少??紤]到安全、花費等因素,大學生旅游多為2-6集體行動。但出于追求自由和個性,往往不愿意參加旅游團。
通過對大學生群體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旅游具備客觀的基礎條件,即在除去理性因素的基礎上,調查其感性因素具有可行性。
3.大學生旅游偏好分析
大學生在旅游和一般大眾旅游具有不同的狀況,對于大學生而言,首先,旅游動機強烈。旅游動機指促使大學生發(fā)生旅游行為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大學生旅游動機主要包括擴展視野,增長見識休閑娛樂,以散心為主和一定的從眾行為。其次,出游時間以中短期為主,雖然大學生的業(yè)余時間充裕,但是連續(xù)的空閑時間仍然以中短期為主,學生群體的出游活動集中在3-5天。最后,出游花費較少,大學生群體對價格較為敏感。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認為花費是限制其旅游行為的主要原因,考慮到大學生消費能力有限,其在旅游過程中對物質消費欲望并不強烈。住宿、交通和餐飲基本只要滿足需求即可,沒有過多的要求。endprint
三、大學生旅游感性因素的調查
本文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調查大學生年齡,時間條件已得到確定的旅游條件及動機,在調查旅游偏好及消費偏好的基礎上得到主要的感性驅動因素。
1.調查目的和意義
本次調查的目標人群為在校大學生,本文通過這次調查來了解大學生旅游活動的情感出發(fā)點、旅游習慣、消費偏好等內容,從而指導各旅游市場有針對性的滿足大學生消費群體的情感訴求,更好的開發(fā)當?shù)芈糜萎a(chǎn)品,使得各大旅游地區(qū)提高大學生旅游市場的競爭力。
2.調查方式
調查方式采用問卷調查形式。
如引言所述,由于感性因素即個人偏好與個人情懷的影響,大學生選擇旅游目的地時包括對六個方面因素的考慮:歷史人文、自然風光、商業(yè)消費、度假休閑、異域特色、紅色旅游。從全國選擇六個典型城市代表上述六個方面,依次是:北京、西藏、上海、三亞、敦煌、延安。
其依據(jù)主要根據(jù)全國各地區(qū)4A級,5A級景區(qū)的個數(shù)及風格,以及各大城市中的商業(yè)區(qū)數(shù)量及商品質量判斷商業(yè)消費區(qū)域,最終得到上述六個城市作為典型城市來進行分析論證。
通過在全國大學生群體中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來了解這六個方面對大學生旅游的影響,六個城市能夠更好的體現(xiàn)大學生旅游時所產(chǎn)生的感性因素從中得出哪些方面在大學生旅游中產(chǎn)生的效用較高,哪些效用較低。同時,調查學生群體在旅游過程中的消費偏好。
本問卷發(fā)放500份,接收484份,回收率96.8%,有效率92%。
3.樣本選擇與問卷設計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全國5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在校大學生的年齡、時間條件、旅游偏好、消費偏好等方面的問題,通過調查結果分析以期得出哪些感性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旅游的主要驅動因素。
問卷設計中只包含影響大學生旅游的感性影響因素。問卷具體內容構成包括大學生年級調查、旅游是否有興趣、出游原因或不出游原因、出游頻次、旅游消費偏好、旅游形式、目的地選擇、目的地興趣調查、感性因素態(tài)度調查、目的地不滿意因素調查等方面。
4.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上述方式對5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得到以下結果:
(1)大學生旅游興趣、頻次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90%的大學生對旅游活動感興趣,有旅游的意向,愿意在空閑時間通過旅游來作為放松散心的方式。通過每年旅游活動頻次的調查,大多數(shù)大學生每年出游至少1次,近30%的學生出游超過3次。
(2)目的地選擇調查結果分析
這六個城市分別代表歷史人文、自然風光、商業(yè)消費、度假休閑、異域特色、紅色旅游,通過餅狀圖可以看出,40.32%的大學生有意向去西藏,38.71%的大學生有意向去海南三亞,因此,在上述六個城市中,西藏和三亞兩個地方是大多數(shù)大學生選擇目的地的首選,其分別代表自然風光和休閑度假兩個方面的感性因素。
雖然兩個城市不能全部概括大學生旅游時所具有的感性因素,但是,可以表明,大學生在旅游時更傾向于自然風光和休閑度假兩種情感。
(3)旅游情感偏好調查結果
大學生對歷史人文、自然風光、休閑度假、商業(yè)消費、異域特色、紅色旅游這六個方面感性影響因素所持態(tài)度的調查結果顯示:
①大學生對自然風光,歷史人文這兩方面比較偏好,大多數(shù)人都比較喜歡。
②對于異域特色,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的是嘗試旅游,而并不作為主要旅游地點
③作為大學生,選擇以商業(yè)消費為目的的旅游行為人數(shù)很少。
④超過80%的大學生對紅色旅游不感興趣。
其中,高山流水屬于自然風光;園林景區(qū),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屬于歷史人文;而海濱沙灘屬于休閑度假類;商業(yè)區(qū)是以商業(yè)消費為目的的區(qū)域。
(4)購物偏好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購物行為不抵制,45.16%的學生認為在旅游中可以選擇購買少量紀念品,37.1%的大學生都認為購物因素在旅游中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大學生雖然會產(chǎn)生購物行為,但是也都屬于基礎購物,即不會以購物作為旅游目的。
近七成的大學生可以接受偶爾一次的高檔消費,這表示大多數(shù)學生群體不會以高檔消費作為旅游目的,而只是將其當做一次旅行體驗。
(5)不滿意因素調查結果
結果表明,景點與環(huán)境的質量,當?shù)氐娜宋臍庀⑹怯绊懘髮W生旅游質量的主要因素。景點與環(huán)境質量主要針對于自然風光及休閑度假兩方面,商業(yè)氣息及當?shù)孛耧L主要影響歷史人文景觀的質量。
四、大學生旅游感性因素調查結論
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結論一:大學生群體其情感因素傾向于選擇自然風光及休閑度假類旅游點,這兩類的旅游因素給學生群體帶來的效用最高。同時,這兩類景點為大學生帶來的不滿意因素較少。
結論二:由于商業(yè)消費和度假休閑的消費水平高,對于可支配收入有限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均不是第一選擇。大學生在旅游消費過程中對于物質享受不太在意,較高的一次消費也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旅行體驗的偶然的行為。大學生的旅游購物會相對集中于旅游紀念品和具有當?shù)靥厣漠a(chǎn)品,其更愿意購買一些具有感情寄托的產(chǎn)品,而不是消費品。
結論三:大學生群體對具有異域特色的景觀抱有一種好奇感,但不是作為一種偏好。即會將這類景觀作為備選方案而不是第一方案。
結論四:大學生群體普遍對紅色旅游具有較高的排斥心理。對學生群體而言,紅色旅游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及冒險欲望,而對革命圣地等景區(qū)來說,其目標群體通常不是大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大學生長期接受思想教育的緣故,紅色旅游景區(qū)對大學生來說與其從小形成的教育體系有著密切關系,歷史政治等科目使景區(qū)不再具有新鮮感和刺激感。
綜上所述,在不考慮理性因素的前提下,大學生旅游選擇的目的地通常是一些自然景觀壯麗,休閑度假配套設施良好的地區(qū),而對于消費,雖然不是主要出發(fā)點,但是出于情感因素的考慮,會考慮購買當?shù)鼐哂屑o念意義的物品。
[參 考 文 獻]
[1]杜繼淑,鄭惠.90后大學生旅游動機與旅游消費行為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2]江娟,鐘晶靈.我國大學生旅游市場的SWOT分析[J].企業(yè)導報,2010(4)
[3]江娟麗.我國大學生旅游從眾行為的實證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4]錢文芳.基于旅游動機的旅游目的地類型選擇的實證研究[R].湖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2011
[5]王龍華.大學生旅游行為影響因素研究[R].遼寧大學,企業(yè)管理,2012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