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繁宏,張 健,張建華,王 琳,田汜明,王厚雷
(1.徽縣少年兒童業(yè)余體校,甘肅隴南742300;2.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124;3.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4.重慶電信職業(yè)學院,四川重慶400900;5.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第13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研究
席繁宏1,張 健2,張建華3*,王 琳2,田汜明4,王厚雷5
(1.徽縣少年兒童業(yè)余體校,甘肅隴南742300;2.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124;3.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4.重慶電信職業(yè)學院,四川重慶400900;5.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目的:賽前訓練的跨度、訓練內(nèi)容的選擇、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運動負荷的安排,決定了賽前訓練的效果.通過對第13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進行調(diào)查,研究中國大學生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特征與規(guī)律,為跳躍項目大學生運動員賽前訓練提供參考.方法: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diào)查、訪談、數(shù)理統(tǒng)計、邏輯分析等方法,對第13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時間學特征、負荷特征、訓練內(nèi)容、方法與手段等指標進行研究.結(jié)果:①第13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時間一般為8~10周,分為動員階段、加量階段、強化階段、賽前誘導四個階段.②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量,周課次安排在4~6次左右,每次課時間安排為90~120 min.賽前訓練的總負荷量平均安排在5 040 min,其中最小值為2 880 min,最大值為7 200 min,負荷密度控制范圍在80%~95%左右.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的專項訓練強度安排在85%~95%.賽前減量訓練中的專項訓練強度是平時訓練強度的65%~80%.③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比例安排主要以專項速度和專項技術為主,平均比例為21.95%和23.63%.④跳躍項目運動員的賽前訓練的方法以重復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為主,技術訓練以完整訓練法為主.賽前訓練的內(nèi)容分為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和協(xié)調(diào)性等六個部分.
第13屆;田徑錦標賽;中國大學生;跳躍項目;賽前訓練
賽前訓練是比賽前期最主要的訓練階段,也是決定運動成績的關鍵時期.近幾年,隨著賽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優(yōu)秀運動員每年參賽次數(shù)在不斷增加.如何在頻繁參賽的情況下合理地安排訓練周期是目前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普遍關心的問題.眾所周知,任何一個運動項目的賽前訓練過程都是十分復雜的,同時也是很難把握和控制的.賽前訓練是調(diào)整并保持良好的運動員的競技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使運動員進入最佳競技狀態(tài)不可缺少的訓練時期.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在競技比賽中獲得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而運動成績的取得又得益于運動員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因此,賽前訓練決定著運動員能否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應有的競技水平.比賽期訓練應重視運動員的比賽能力的培養(yǎng),將專項強度課節(jié)奏與大賽接軌,使運動員盡可能去適應比賽節(jié)奏.小周課結(jié)構(gòu)連續(xù)性、高強度性是實現(xiàn)訓練與比賽接軌的重要措施.運用微型訓練小周期可以使這種訓練的負荷與恢復達到協(xié)調(diào)有序,保證訓練超量負荷與超量恢復,有利于運動員比賽能力的提高.賽前訓練是整體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賽前的專門準備與訓練階段,同時也是運動訓練過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關鍵階段[1].因此,賽前訓練安排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運動員能否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從某種程度上講,賽前訓練是教練員和運動員最為重視的階段,對于某些項目來說也是整個運動訓練階段采用訓練方法與手段最豐富,訓練負荷變化最大的一個階段.賽前訓練不僅是在比賽前為運動員專門設置的適應性比賽訓練,也是長期訓練的一小部分,其對訓練時間的長短、訓練目標的設置、訓練結(jié)構(gòu)與具體安排,要受到長期或階段性訓練的約束,主要以運動員訓練水平、競技狀態(tài)、恢復措施和適應比賽能力等因素有關.提高機體能力和訓練水平是運動員在賽前訓練階段的主要任務.運動員通過賽前訓練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已經(jīng)獲得和具備的運動技能,形成最佳競技狀態(tài),使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創(chuàng)造最高的專項成績.賽前訓練既是長期訓練的一小部分,也是階段性訓練或一個特殊的單獨訓練階段.賽前訓練安排是一個具有一定復雜性的訓練系統(tǒng)工程,主要安排在對訓練負荷的時間、量與強度的升降以及方法手段的選擇等方面要符合超量恢復的原則,保持運動員在具有充沛的體力和旺盛的精力,使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tài)在比賽時表現(xiàn)出來.確保運動員以最佳競技狀態(tài)參加比賽.
2.1 研究對象
以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的賽前訓練為研究對象,以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和教練員為調(diào)查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查閱和收集國內(nèi)外有關賽前訓練的文獻資料,了解當今國內(nèi)外田徑運動賽前訓練研究現(xiàn)狀與研究趨勢的基礎上,重點對目前國內(nèi)外田徑運動賽前訓練的理論情況及訓練情況進行歸納,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jù).
2.2.2 問卷調(diào)查法
為確保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需對問卷進行效度(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和信度檢驗.專家組(N=20,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高級教練員4人)對問卷所涉及到的問題進行了篩選和補充,并提出了相應的修改建議.第一輪專家咨詢問卷經(jīng)整理、修改后,再制成第二輪專家咨詢問卷,反饋給各位專家再次進行檢驗.專家咨詢問卷回收后,將問卷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分別按照“效度很高”、“效度較高”、“效度一般”、“效度較低”、“效度很低”分別賦值為5、4、3、2、1,進行效度檢驗.問卷效度檢驗結(jié)果見表1和表2.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共有126所高校參賽,其中有99所高校的運動員參加了跳躍項目的比賽(有男子運動員參賽的高校有88所,女子運動員參賽高校有57所).對跳躍項目教練員發(fā)放問卷共計68份,回收68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66份,有效率為97.06%.為了保證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可靠性,本課題對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進行了信度檢驗.對教練員的問卷均采用“分半信度”進行檢驗.根據(jù)弗朗納公式(Flanagan flormala)采用奇-偶數(shù)法來計算信度系數(shù).
rtt=問卷的信度系數(shù);SDa,SDb=折了半的調(diào)查得分的標準差;SDt=調(diào)查全部項目得分的標準差.檢驗結(jié)果表明,教練員問卷信度系數(shù)為rtt=0.834,(P<0.01),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內(nèi)部一致性,即信度較高.
表1 專家咨詢問卷結(jié)構(gòu)效度檢驗結(jié)果(n=20)
表2 專家咨詢問卷內(nèi)容效度檢驗結(jié)果(n=20)
2.2.3 訪談法
按照擬定的訪談提綱,對參加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的部分高校領隊、教練員、工作人員等(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講師4人,助教2人)進行訪談,為深入研究賽前訓練提供依據(jù).
2.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運用Excel2003、SPSS16.0進行原始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分析.
2.2.5 邏輯分析法
對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和訪談調(diào)查結(jié)果運用歸納、演繹、類比、綜合等邏輯分析方法,進行了分析論證研究.
3.1 第13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時間學特征
3.1.1 賽前訓練各階段的時間比例
賽前訓練的最直接目的是促使運動員在比賽中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那么保持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便是這一訓練期的關鍵任務.本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共設動員階段、加量階段、強化階段、賽前誘導階段等四個階段.根據(jù)本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賽前的具體情況及周期安排原則,并制訂了詳細的訓練計劃.賽前訓練的時間以8~10周為宜,并在每個階段中的時間大不相同(如見表3、圖1所示).
表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各階段的時間安排一覽表(n=66)
3.1.1.1 第一階段(動員階段)
根據(jù)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具體情況和項目特征、比賽場地的地域性(如亞高原地區(qū))的復雜性與特殊性,以及在該訓練階段會涉及到地域性問題,即比賽場地屬于亞高原地區(qū),因此在比賽時要適應并克服場地天然地域性氣候與海拔條件.在該階段教練員所安排的時間比較凌亂,其中28.79%的教練員安排1周,34.85%的教練員安排1~2周,16.67%的教練員安排3周,19.70%的教練員安排4周(表3、圖1).在該階段有1/3以上的教練員安排1~2周的訓練時間.
3.1.1.2 第二階段(加量階段)
該階段訓練的目的是緊密銜接第一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使運動員基本恢復身體素質(zhì),通過第一階段的訓練安排,使運動員進入適應性狀態(tài),在本階段教練員有針對性地對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專項素質(zhì)、技術等的訓練安排,以便確保運動員基本體能的恢復,使運動員盡快進入高強度訓練中.在該階段有15.15%的教練員安排了1周,25.76%的教練員安排1~2周,31.82%的教練員安排3周,27.27%的教練員安排4周(見表3、圖1所示).本階段有31.82%的教練員安排3周的訓練時間.
3.1.1.3 第三階段(強化階段)
該階段訓練的目標任務是與前兩個階段的訓練緊密銜接,并結(jié)合前兩個階段的大負荷量的訓練安排,教練員有針對性地在本階段對運動負荷安排訓練的過程中,進行了細微、并有針對性的調(diào)整,訓練內(nèi)容與方法手段具有明顯的專項化特點,并加強了專項力量和核心力量訓練,以便保持運動員己有力量水平不會下降.同時在專項技術方面加強核心力量訓練.該訓練階段有19.70%的教練員安排了1周,31.82%的教練員安排1~2周,28.79%的教練員安排3周,19.70%的教練員安排4周(表3、圖1).接近1/3的教練員安排1~2周的訓練時間.
3.1.1.4 第四階段(賽前誘導階段)
賽前誘導訓練主要用于比賽前的專門訓練準備.在正常訓練的基礎上稍加調(diào)整,安排一到兩個介于強化期和賽前訓練周之間的訓練,主要是以一般有氧訓練為主,結(jié)合專項有氧訓練,保持一定的訓練量.通過訓練內(nèi)容的合理交替,使運動員能夠保持系統(tǒng)的持續(xù)訓練,在一定時期內(nèi)承受多次負荷,更加有效地發(fā)展專項競技能力,為運動員在各方面培養(yǎng)最佳競技狀態(tài)做直接的準備和最后的調(diào)整,并參加比賽,力求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2].
該訓練階段主要采取“減量增強度”的方式進行訓練,主要針對運動員技術動作訓練及完成成套技術動作的質(zhì)量,并增加功能性力量訓練使基礎力量向?qū)m椖芰侠磙D(zhuǎn)化.同時運用多種訓練方法手段促使運動員超量恢復的出現(xiàn),為運動員保持最佳的競技狀態(tài)作直接的準備和最后的調(diào)整.同時也加快運動員進入比賽狀態(tài)的適應性.該訓練階段有31.82%的教練員安排1周,51.52%的教練員安排1~2周,7.58%的教練員安排3周,9.09%的教練員安排4周(表3、圖1).一半以上的教練員安排1~2周的訓練時間,使運動員盡快進入比賽狀態(tài),發(fā)揮最佳競技狀態(tài).
圖1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各階段的時間安排
3.1.2 賽前訓練的課時安排
表4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課時安排一覽表(n=66)
圖2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每次課時間安排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課時安排上,大多數(shù)教練員各有不同,在課時安排上比較集中.18.18%的教練員安排30~60 min, 21.21%的教練員安排60~90 min,46.97%的教練員安排90~120 min,只有13.64%的教練員安排120 min以上的訓練課(圖2).接近1/2(46.97%)的教練員安排90~120 min的訓練課.這也符合大學生在校上課的時間段,也是教練員、運動員所可控的范圍.
3.1.3 賽前減量訓練的時間
Mujika(穆濟卡)和Padilla(帕迪利亞)認為賽前減量訓練是“減負訓練是在一個變化時期內(nèi)循序漸進地以非線性的方式減輕訓練負荷,從而減少運動員在訓練中的生理和心理壓力達到最佳競技狀態(tài)”[3].賽前減量訓練是在賽前誘導階段中進行實施的.主要目的是采用“減量增強度”方式進行訓練,促使運動員在特定的時期內(nèi)達到最佳競技狀態(tài).從表5中可以看出,31.82%的教練員安排7天,19.70%的教練員安排5天,16.67%的教練員安排4天,15.15%的教練員安排10天,10.61%的教練員安排14天,只有6.06%的教練員安排4~7天(見圖3).因此,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時間段大約在7天左右.
表5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距離比賽的時間一覽表(n=66)
圖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距離比賽的時間
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時間長短,主要是由運動員專項項目特征、運動員是否處于最佳競技狀態(tài)所決定的.在本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在時間認定上各有一說,所選時間比較廣、凌亂,離散程度較大.出現(xiàn)這種原因,與各高校所處地域環(huán)境、運動員各專項項目特征、運動員是否處于最佳競技狀態(tài)以及運動員對技術掌握程度緊密相關.
3.2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特征
3.2.1 賽前訓練的負荷量
負荷量依據(jù)競技項目不同,可以指一次訓練課的總時間,或一次練習的總時間、總重量、總距離,還可以是一周訓練的總時間等[4].負荷量是負荷強度提高的基礎,而負荷強度是負荷量增加的先決條件[5,6].負荷量反映著負荷對機體刺激和發(fā)展,一般通過次數(shù)、時間、距離、變量來反映.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一般安排8~10周的訓練.在不同的階段,負荷量的安排是不一樣的.圖表顯示,本屆錦標賽有42.42%的教練員每周安排4~6次訓練課.其中6.06%的教練員安排1~3次,42.42%的教練員安排4~6次,37.88%的教練員安排7~8次,13.64%的教練員安排9次以上(表6).而只有42.42%的教練員安排4-6次的周訓練課次,37.88%的教練員安排7~8次,無疑與專業(yè)運動員周訓練課次在12次以上的賽前訓練安排有很大出入(圖4).
在每次課時安排上,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每次訓練課安排比較長,一般為90~120 min.其中18.18%的教練員安排30~60 min, 21.21%的教練員安排60~90 min,46.94%的教練員安排90~120 min,只有13.64%的教練員安排120 min以上的訓練課(表6).有46.97%的教練員安排90~120 min的訓練課,這也符合大學生在校上課的時間段(圖3).與專業(yè)運動員相比,專業(yè)運動員每周訓練課較多,為2~3次/天,但課訓練時間相對較短,60~90 min,而“運動員學生”每周訓練課較少,為1次/天,但課訓練時間較長,90~120 min.
表6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量一覽表(n=66)
圖4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量
如果以時間為單位,本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總負荷量為:總訓練量=總周數(shù)×周課次×每次課時間.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總負荷量平均安排在5 040 min,其中極小值為2 880 min,極大值為7 200 min.這與專業(yè)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總負荷量有很大的差異,平均值安排在3 240 min,極小值為2 160 min,極大值為4 320 min(表7).“運動員學生”在賽前訓練過程中,體現(xiàn)出較長的賽前訓練時間和每次課時間、周課次較少的訓練階段.這無疑與專業(yè)運動員相對較多的周課次、較短的賽前訓練時間和每次課時間有很大的差異.
表7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總負荷量一覽表
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的專項訓練強度的掌控,是運動員對運動技能高度提升的關鍵因素,使運動員在適應恢復的過程中提高競技狀態(tài).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的專項訓練強度安排在85%~95%左右.其中22.73%的教練員安排在90%~95%,19.70%的教練員安排在85%~90%以及95%以上,15.15%的教練員安排在65%~75%(表8).從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得知,本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專項訓練強度應安排在85%~95%左右(圖5).
表8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階段的專項訓練負荷強度變化范圍一覽表(n=66)
在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專項訓練強度與平時訓練強度的比值來看,大多教練員由于運動員個人能力和競技狀態(tài)、項目特征的不同,對訓練強度的要求也有所變動.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中的專項訓練強度是平時訓練強度的65%~80%左右.其中27.27%的教練員安排在65%~75%左右,15.15%的教練員安排75%~80%左右,24.24%的教練員安排80%~85%左右,9.09%的教練員安排在95%以上(表8).從調(diào)查結(jié)果得知,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中的專項訓練強度與平時訓練強度的變化范圍應在65%~80%之間(圖5).
圖5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階段的專項訓練負荷強度
3.2.2 賽前訓練的負荷強度
表9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強度一覽表(N=66)
圖6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強度
負荷強度指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練習的次數(shù)、每個練習占總練習時間的比例,即運動密度等.另外,還常以一些生理、生化指標,如心率、血乳酸等來表示負荷強度[4].負荷量是負荷強度提高的基礎,而負荷強度是負荷量增加的先決條件[5,6].負荷強度的大小常常通過練習的速度、遠度、高度、單位練習的負重量或練習的難度予以衡量[7].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教練員對訓練負荷強度變化安排情況的認為各有不同,但大致趨向與運動訓練學運動負荷安排情況基本相吻合.本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強度安排情況變化比較大,整體以“中—中大—大—大中”的方式進行負荷強度訓練;其中在動員階段中,有43.94%的教練員安排負荷強度控制在60%~70%,34.85%的教練員控制在70%~80%,16.67%的教練員控制在80%~85%.加量階段中,37.88%的教練員控制在85%~90%,31.82%的教練員控制在90%~95%,13.64%的教練員控制在80%~85%.強化訓練階段中,92.43%的教練員控制在95%~100%,4.6%的教練員控制在90%~95%.賽前誘導階段,36.37%的教練員控制在90%~95%,31.82%的教練員控制在85%~90%,19.70%的教練員控制在80%~85%(見表9、圖6).
3.2.3 賽前訓練的負荷密度
表10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密度一覽表(N=66)
圖7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密度
負荷密度是指一次訓練課中,運動員所練習的時間與實際上課總時間的比例,主要取決于負荷量和負荷強度[4].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本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各階段的負荷密度安排情況比較大,整體控制在80%~95%之間.其中在動員階段中,有33.33%的教練員把訓練密度控制在80%~85%,31.82%的教練員控制在70%~80%, 29.79%的教練員控制在60%~70%.加量階段中,30.30%的教練員控制在85%~90%,28.79%的教練員控制在80%~85%, 15.15%的教練員控制在70%~80%,13.64%的教練員控制在90%~95%.強化訓練階段中,39.39%的教練員控制在90%~95%,30.30%的教練員控制在85%~90%,22.73%的教練員控制在80%~85%,7.58%的教練員控制在95%~100%.賽前誘導階段,31.82%的教練員控制在80%~85%,24.24%的教練員控制在85%~90%,19.70%的教練員控制在70%~80%,13.64%的教練員控制在90%~95%(表10).大部分教練員安排訓練密度大致控制在80%~95%左右.各階段體現(xiàn)出“中—中大—大—中”的方式,這與專業(yè)運動員的訓練密度有很大的出入,主要是“運動員學生”的訓練負荷、最好成績遠遠低于專業(yè)運動員,因而在訓練密度上有所下降(圖7).
3.2.4 訓練的訓練負荷強度安排情況
3.2.4.1 訓練的高強度訓練課安排情況
運動強度是運動負荷的主導因素,也是提高運動員快速能力的主要刺激因素.采用大的和接近最大強度完成速度、彈跳練習時,運動員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最大極限地動員起來,使動作的頻率快、幅度大,達到最高的速度、彈跳水平.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在比賽前的高強度訓練課安排在2~5次左右,其中28.79%的教練員安排2次,21.21%教練員安排5次,19.70%的教練員安排3至4次,6.06%和4.55%的教練員安排6次和1次(表11).2/3以上的教練員在比賽前安排2~5次不等的高強度訓練課,這與專業(yè)運動員在比賽前高強度訓練課安排相近(圖8).
表11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在比賽前的強度訓練課安排一覽表(n=66)
高強度訓練是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進行最大身體(體能、技能)刺激的訓練,也是運動員在技能上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訓練,在對每次訓練課的時間控制上,主要根據(jù)個人能力和專項特征,高強度訓練時間的控制也是廣大教練員比較難以確定的.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高強度訓練課的課時間安排1.5~2小時.這與專業(yè)運動員1小時左右的賽前高強度訓練課有很大的差異.主要原因是“運動員學生”的訓練強度遠遠低于專業(yè)運動員,使“運動員學生”必須延長賽前訓練時間來達到調(diào)整最佳競技狀態(tài)為目的.
與上類文章不同,呂溫出使吐蕃期間,其妻蘭陵蕭氏,繡藥師如來的供奉像,祈求丈夫從吐蕃平安歸來。呂溫歸來時看到佛像,想象妻子繡佛像的情景,寫下《藥師如來繡像贊并序》:
圖8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高強度訓練課次數(shù)
圖9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最后一次強度訓練課距離比賽的時間
在比賽前運動員進行的高強度訓練課中,主要是對運動員增強接近以及超越比賽的負荷強度,使運動員具有深層次的專項刺激,致使運動員在比賽時具有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距比賽最后一次高強度訓練課的時間安排3~6天左右;其中31.82%的教練員安排5天,22.73%的教練員安排3天,19.70%的教練員安排4天,13.64%和12.12%的教練員安排6天到7天以上(表11).2/3以上的教練員在最后一次高強度訓練課距比賽的時間應安排在3~6天左右(圖9).
3.2.4.2 賽前訓練的高強度訓練課的運動負荷安排情況
在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高強度訓練課中,運動負荷的相應安排情況至關重要,也是運動員在提高競技成績和盡快進入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先決條件.本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高強度訓練課的運動負荷安排在95%~100%左右.其中28.79%的教練員安排100%,24.24%的教練員安排95%~100%,25.75%的教練員安排95%,15.15%的教練員安排90%(表12).2/3以上的教練員安排95%~100%的最高強度運動負荷訓練課,遵循了賽前訓練的運動負荷安排,但與專業(yè)運動員還有一定的差異.主要原因是“運動員學生”的高強度訓練課遠低于專業(yè)運動員,致使“運動員學生”的競技狀態(tài)不太理想(圖10).
表12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最高強度訓練課的負荷強度安排情況一覽表(n=66)
圖10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最高強度訓練課運動負荷變化安排
最后一次高強度訓練課也是對運動員在比賽前進行大運動負荷訓練的主要訓練課,也是運動員在體能和技能上完整訓練的最后一次高強度訓練課.本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最后一次高強度訓練課的強度安排在90%~95%左右;其中31.82%的教練員安排90%~95%,25.76%的教練員安排90%,22.73%的教練員安排95%,12.12%和7.58%的教練員安排95%(表13).2/3以上的教練員安排90%~95%的最后一次高強度訓練課,這與專業(yè)運動員95%以上的安排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運動員學生”的平時強度訓練課遠低于專業(yè)運動員,致使“運動員學生”只能延長賽前訓練時間來達到競技狀態(tài)的目的.
3.2.4.3 賽前訓練的專項強度控制安排情況
跳躍項目是以體能、技能主導的運動項目,運動員在專項訓練過程中,對專項訓練強度的控制是更具運動員個人能力和項目特征的不同來決定的.本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專項強度控制在“中—大”;其中30.30%的教練員控制在“中—大”,22.73%的教練員控制在“大—中”,24.24%的教練員控制在“中—小”,12.12%的教練員控制在“大—小”,6.06%和4.55%的教練員控制在“小—中”和“小—大”(表13).一半以上的教練員控制在“中—大”的賽前訓練專項訓練強度,這與專業(yè)運動員“大”的專項訓練強度有一定的差異.主要原因是“運動員學生”對專項訓練的強度以及技能方面遠低于專業(yè)運動員,致使需要較長的賽前訓練時間來調(diào)整競技狀態(tài)(圖11).
表1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專項強度控制范圍變化安排一覽表(n=66)
圖11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專項強度控制范圍變化
3.2.5 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的負荷變化情況
3.2.5.1 賽前減量訓練的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
在本屆大學生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對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的認為各有不同,但大多數(shù)教練員對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基本趨向于逐漸增加、不變、逐漸減少等變化范圍.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賽前減量訓練的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趨向于逐漸減少;其中51.52%的教練員控制在逐漸減少的變化范圍,27.27%的教練員控制變化范圍為不變狀態(tài),21.21%的教練員控制在逐漸增加的變化范圍(表14).一半以上的教練員安排賽前減量訓練的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逐漸減少”的狀態(tài)(圖12).
表14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一覽表(n=66)
圖12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
3.2.5.2 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量、強度、密度控制范圍變化情況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量安排為“小”;其中31.82%的教練員控制范圍為“小”,18.18%的教練員控制范圍為“大”,10.61%的教練員安排賽前減量訓練中的負荷量與減量訓練前保持一致(表15).1/3的教練員在賽前減量訓練中安排“小”的負荷量(圖1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強度安排為“中—大”以上.其中45.46%的教練員認為運動員在賽前減量訓練中的負荷強度應控制在高強度訓練,21.82%的教練員控制為“中”等強度訓練,9.09%的教練員認為運動員在賽前減量訓練中的負荷強度應與減量訓練前的負荷強度略有增加(表15).2/3以上的教練員在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強度安排在“中—大”以上的強度訓練課(圖1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密度安排為“中—小”;其中40.91%的教練員對負荷密度的安排應控制在“小”的范圍中,28.79%的教練員對負荷密度的安排應控制在“中等”范圍,18.18%的教練員對負荷密度的安排應控制在與減量訓練前的負荷密度保持一致,12.12%的教練員對負荷密度的安排應控制在與減量訓練前的負荷密度略有增加(表15).2/3以上的教練員在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密度安排在“中—小”左右的密度訓練課(圖13).
表15 第13屆全國大學生跳躍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量、強度、密度控制范圍變化情況一覽表(n=66)
總之,從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量、強度、密度來看.三分之一的教練員在賽前減量訓練中安排“小”的負荷量;2/3以上的教練員在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強度安排在“中—大”以上的強度訓練課;2/3以上的教練員在賽前減量訓練的負荷密度安排在“中—小”左右的密度訓練課,這與專業(yè)運動員在賽前減量訓練階段中的“大”的訓練負荷安排有很大的出入.主要原因是“運動員學生”在賽前訓練的時間8~10周遠長于專業(yè)運動員4~6周,使“運動員學生”在賽前減量訓練過程中對負荷量、強度、密度的安排處于“中”等訓練程度.
圖1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訓練量、強度、密度控制范圍變化情況
賽前訓練中的負荷安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實踐難題,目前尚沒有一般性的原理可以對此加以說明.只有兩點是各個項目都必須考慮的:①一定要貫徹區(qū)別對待原則,不可強求一致.如不經(jīng)過分析將別人成功的經(jīng)驗用于自身,也許就是失敗的先兆.反之,有些似乎是不適合別人的東西,可能會適合自己.②不論采用哪種負荷安排,都必須加強恢復措施.恢復問題在賽前訓練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一次負荷安排不當或一次負荷后恢復不夠,都可能使幾年的艱苦努力付諸東流.
3.2.6 賽前訓練的周課次中運動負荷的分配情況
表16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周課次中不同運動負荷的分配情況一覽表(n=66)
在對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教練員的調(diào)查和專家訪談得知,跳躍項目運動員在賽前訓練運動負荷的安排中,由于個人能力和運動項目的不同,致使在周課次安排次數(shù)也不同,而周課次中的運動負荷安排也不同.從表20中可以看出,在一周的訓練中,首要確定大負荷訓練的次數(shù).在周訓練課次中,如果只安排0~1、1~2次大的負荷課,對運動員的刺激難以達到必要的深度,也不可能產(chǎn)生相應的訓練效果.而在一周中安排3~5次的大負荷課,則可以對運動員機體產(chǎn)生較深刻的刺激影響,而且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可以使運動員在適當?shù)男菹⒅螽a(chǎn)生滿意的訓練效果.以上所述,這3~5次大負荷課應分別安排幾種不同性質(zhì)的訓練課,使不同的訓練內(nèi)容合理地交替安排.
在一周內(nèi)的小負荷訓練課,即以恢復性訓練課為主的課次安排與周訓練課的總課次有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恢復性訓練課應占周總訓練課次的四分之一左右[8].在每周5~6次訓練課中安排1~2次恢復性訓練課,而在9~10次訓練課中可安排2~3次恢復性訓練課等(表16).
3.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內(nèi)容安排及比例
根據(jù)區(qū)別對待原則,本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各運動員安排的賽前訓練內(nèi)容有所不同.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比例安排主要以專項力量和專項技術為主,比例為21.95%和23.63%.在跳遠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中,一般身體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7.36%,專項速度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2.32%,專項耐力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4.88%,專項力量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1.07%,專項技術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4.38%(表17).接近一半的教練員安排了專項速度以及專項技術訓練 (圖14).
表17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比例一覽表(n=66)
圖14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遠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內(nèi)容比例圖
圖15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三級跳遠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內(nèi)容比例圖
在三級跳遠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中,一般身體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7.98%,專項速度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2.10%,專項耐力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5.73%,專項力量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1.35%,專項技術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2.50%(表17).三級跳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內(nèi)容比例安排以專項速度和專項技術訓練為主 (圖15).
在跳高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中,一般身體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6.55%,專項速度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2.03%,專項耐力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6.91%,專項力量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0.86%,專項技術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3.38%(表17).跳高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內(nèi)容比例安排以專項速度和專項技術訓練為主 (圖16).
圖16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高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內(nèi)容比例圖
在撐竿跳高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中,一般身體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6.55%,專項速度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1.33%,專項耐力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15.81%,專項力量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2.01%,專項技術訓練占整個訓練比重的24.27%(表17).撐竿跳高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內(nèi)容比例安排以專項力量和專項技術訓練為主(圖17).
圖17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撐竿跳高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內(nèi)容比例圖
3.4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3.4.1 賽前訓練的具體方法
從表18可以看出,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以體能和技術訓練為主,主要訓練方法以重復訓練和間歇訓練方法.在體能訓練方面,有73.43%的教練員安排重復訓練法,63.58%的教練員安排間歇訓練法.在技術訓練方面,96.64%的教練員安排完整訓練法,92.45%的教練員安排重復訓練法,89.36%的教練員安排間歇訓練法,84.17%的教練員安排模擬比賽訓練法.
表18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具體方法一覽表(n=66)
模擬比賽訓練、高原訓練是賽前訓練階段通常使用的方法、手段.這類方法、手段在平時訓練中運用相對較少.
模擬比賽訓練法是本屆錦標賽大部分教練員在賽前訓練階段所采用的主要訓練方法,平均比例為80.69%,其中跳遠項目最高,為87.88%,其次是三級跳遠和跳高,處于最低的是撐竿跳高,為72.73%(表19).在采用模擬比賽較少的跳躍項目均為比賽時間短暫的項目,而采用模擬比賽較多的跳躍項目則為比賽時間較長的項目.從中可看出,教練員采用模擬比賽訓練著眼點在于比賽過程的進行,而不在于運動員對比賽的承受程度.
從表19中可以看出,本屆大學田徑生錦標賽各高校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模擬比賽訓練的采用多少各不相同,原因是:第一,模擬比賽訓練的條件會受到各高校運動隊訓練條件的限制.由于各高校運動隊是以本校在校大學生以運動員身份參加,每隊每項目參賽隊員較少,模擬比賽的條件欠缺(如撐竿跳高).而跳遠項目則不同,對訓練場地要求簡單,訓練人數(shù)比較多,各高校運動隊可調(diào)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和人力,致使跳遠項目在各高校訓練隊中進行的模擬比賽次數(shù)較高.第二,本屆全國大學生錦標賽是全國126所高校的運動員相聚一起同場競技,在本次重大比賽及與不熟悉的各高校運動員同場比賽,更需要模擬比賽訓練,以適應對手和比賽環(huán)境,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高原訓練法是賽前訓練階段的主要訓練方法之一,而在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的選用上,教練員基本沒有選用高原訓練(表19).
表19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選用一覽表(n=66)
3.4.2 賽前訓練具體手段
根據(jù)本次研究對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及教練員的問卷調(diào)查以及訪談可知,本屆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在不同的賽前訓練階段所選取的訓練手段也有所不同.本次研究主要針對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的賽前訓練手段的安排進行探討.其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訓練內(nèi)容主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訓練的各種手段,因此本小節(jié)主要對賽前訓練手段的選取進行探討.
本小節(jié)研究參考問卷調(diào)查、訪談結(jié)果以及文獻資料的分類方式將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的賽前訓練手段按發(fā)展競技能力的主要目的分為:體能訓練手段、技能訓練手段.再進行區(qū)分又可以將體能訓練手段分為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和協(xié)調(diào)性的練習手段.其中力量練習手段又包括專項力量練習手段和一般力量練習手段,技能訓練手段包括專項技術訓練手段以及技術輔助(分解)練習手段[9].
表20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力量素質(zhì)、速度素質(zhì)、技術訓練手段一覽表
在對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問卷資料,以及跳躍項目相關文獻資料的統(tǒng)計整理過程中,發(fā)展相同的訓練手段由于理解角度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從屬于不同的訓練類別.例如“助跑起跳摸高”不僅屬于彈跳力量練習手段還可以屬于技術練習手段,而“半程跨欄”不僅可以練習技術節(jié)奏又可以認為速度練習手段.因此,本研究中的主要分類以教練員原有的分類方法作以基礎,結(jié)合相關跳躍文獻資料和部分專家建議,這樣不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教練員的訓練安排思路,又可以更準確的作以分類.
根據(jù)表20可知,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力量練習手段共39種,速度練習手段共20種,技術練習手段共20種.
根據(jù)表21可知,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柔韌素質(zhì)練習手段共8種,靈敏、協(xié)調(diào)素質(zhì)練習手段共11種.本研究參考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及教練員的問卷調(diào)查、專家訪談以及文獻資料中的分類標準將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的賽前訓練手段按發(fā)展競技能力的目的分為:體能訓練手段、技能訓練手段等.再進行區(qū)分又可以將體能訓練手段分為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和協(xié)調(diào)性的練習手段.其中力量練習手段共39種,速度練習手段共20種,技術練習手段共20種,柔韌素質(zhì)練習手段共8種,靈敏、協(xié)調(diào)素質(zhì)練習手段共11種.
表21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柔韌、靈敏、協(xié)調(diào)素質(zhì)訓練手段一覽表
3.4.3 賽前訓練方法與手段變更情況
賽前訓練方法與手段的變更主要是對課訓練計劃的變更.課訓練計劃的主要變更原因是運動員訓練狀態(tài)的變化.教練員變更訓練計劃的方法主要采用“降低運動負荷”和“改換訓練內(nèi)容、任務”;教練員變更課訓練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有效地實現(xiàn)原定訓練目標.預先制訂的訓練計劃往往不一定符合千變?nèi)f化的訓練實際,所以,訓練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的適宜變更是教練員控制訓練過程的有效方法.變更訓練計劃必須準確、果斷,并因人因時因地進行區(qū)別對待.課訓練計劃的適時變更是調(diào)節(jié)運動員訓練狀態(tài)貼近最佳途徑趨向目標狀態(tài)的有效手段[10].
從不同的運動專項分析,本屆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中,跳遠項目訓練手段、方法調(diào)整變更最大,有37位中的14位教練員,占37.84%的教練員改變了原來的訓練手段.方法;其次是三級跳遠項目,有42.86%的教練員改變了原來的手段、方法(表22).可見,這兩個項目賽前訓練與原來的訓練手段、方法有很大的差別.也就是說,這兩個項目的運動員,如要在比賽中取得良好的運動成績,賽前訓練必須采取與前期不同的適應比賽需要的有效訓練手段、方法.
跳高項目教練員對原來訓練手段、方法作出調(diào)整變更的人數(shù)是總?cè)藬?shù)24人中的10人,僅為41.67%,相對跳遠、三級跳遠兩個項目而言,變動的人數(shù)相對較少,反映出該項目自身的特點(表22).這與跳高項目技術較為程序化,對運動員技能要求比較單一,所采用的訓練手段、方法較為局限,各種訓練手段、方法的負荷強度指標較高有關.因此,變動的可能性與范圍也就較為狹窄,可供教練員選擇訓練手段、方法的余地較少.
撐竿跳高項目在本次錦標賽運動員賽前訓練手段、方法的變動中,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結(jié)果.在總20位中的9位教練員做出了相應的變更(表22).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第一,撐竿跳高項目的選手水平相當,競爭激烈,教練員均希望自己運動員的成績領先于人,想方設法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手段,所以變動較大;而撐竿跳高項目,我國運動員在改項目上已在亞洲取得了較大的領先優(yōu)勢,運動員處于相當穩(wěn)定成熟的狀態(tài),無需多少次變動就可能取得好成績.第二,在訓練年限較短的運動員訓練中,訓練手段、方法有別于成年運動員.例如,訓練年限較長的運動員在原來的訓練中可以較大比重地安排大強度的間歇訓練,而訓練年限較短的運動員一般在賽前階段的訓練中占有較大比例.第三,撐竿跳高項目與跳高項目都屬于桿上項目,對一些訓練年限較長的運動員訓練中,各項負荷參數(shù)有較廣泛的變動范圍,本次錦標賽中45%的教練員變動訓練手段、方法,也可說明這一點(圖18所示).
上述分析可見,賽前訓練手段、方法與前期的訓練手段、方法有較大的區(qū)別.可以說,賽前訓練手段、方法的變更是賽前訓練安排的特點之一,只是由于運動專項、訓練對象不同,變更情況各異.
3.4.4 賽前訓練方法、手段變更出發(fā)點
通過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得出跳躍項目教練員變動賽前訓練手段、方法的因素通常有三點:提高機能;適應比賽環(huán)境;達到預定的負荷強度.
3.4.4.1 為達到預定負荷強度而變更賽前訓練的手段、方法
在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中,不同項目、不同等級、不同訓練對象,賽前訓練所安排的達到預定強度是有差別的.本次錦標賽中,有的項目基本一致,有的項目差別較大.
表22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變更情況一覽表(n=66)
圖18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變更情況
從表23中可看出,跳遠、三級跳遠項目所要求達到的預定強度一致,跳高項目也相差不大,而撐竿跳高項目比較較低.
表2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確定訓練方法應考慮的因素比例一覽表(n=66)
綜上所述,跳高與撐竿跳高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手段、方法變更的人數(shù)也基本一致的情況看,兩個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手段、方法的變更,并不是把達到預定的強度作為變更的主要因素考慮,而是想通過賽前訓練手段、方法的變更,促使運動員在即將舉行的比賽中達到預定的最高強度.跳遠項目同樣如此.而三級跳遠項目運動員則必須在賽前訓練中通過一定的手段、方法,使運動員預先達到最高強度,反映出這幾個項目賽前訓練的突出特點.
跳遠項目在本屆錦標賽的賽前訓練中,對達到預定強度這一因素,在訓練手段與方法變更上較少,但在達到預定強度上較理想,這與當前我國各高校跳遠項目整體水平有關.我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激烈競爭,迫使教練員留有余地,采用多種手段、方法調(diào)整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tài);而本屆大學生錦標賽當時的形勢是缺少優(yōu)秀運動員.但在全國126所高校運動選手云集的情況下,要取得理想的成績,或運動員以“一定要爭到金獎牌”為根本的目的,因而把賽前訓練中達到的預定強度定得很高,以至于賽前訓練手段、方法變化較少.
跳高、撐竿跳高賽前訓練與三級跳遠項目相比,情況則有所差別.撐竿跳高運動員相對較少,只有少數(shù)高校運動員選手參賽,個別運動員可力爭金獎牌,而本屆錦標賽跳高、三級跳遠項目運動員相對較多,其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從而使各項目的參賽選手賽前訓練手段與方法變動有所差別.各項目中的不同現(xiàn)象,也證實了上述原因存在的客觀依據(jù).跳躍項目本身是我國的強項,如在本屆大學生錦標賽中,各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中考慮達到預定強度的較多(87.88%~100%),這也與左林在優(yōu)秀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手段安排特征的研究中,對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中預定強度范圍(80%~100%)[11],也是相符的(圖19).
我們可以認為,賽前訓練應達到預定強度的考慮,與比賽對手,總體成績水平,比賽目的有相當大的關系,并會影響賽前訓練手段、方法的變更.
3.4.4.2 提高機能及適應環(huán)境因素而變更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從總體看,在本屆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上,教練員把以上因素作為賽前階段訓練手段、方法變更的主要考慮因素,而且對以上因素考慮的偏重程度并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在個別項目上有所偏差.例如,在選擇適應比賽環(huán)境時,有56.06%的教練員選擇三級跳遠項目,三級跳遠項目在跳躍項目中,由于對場地的適應會直接影響到運動員體力和技術的發(fā)揮,所以“適應比賽環(huán)境”就是大部分教練員考慮的重點.反之,跳遠項目對比賽環(huán)境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大多數(shù)教練員重視運動員機能的提高(圖19).
圖19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確定訓練方法應考慮的因素比例
從以上分析可以認為:第一,選擇賽前階段訓練手段、方法考慮的因素,機能提高占有主要的地位,而適應比賽環(huán)境在跳躍項目中并不占主要因素;第二,跳躍項目特征的不同,對運動員提高機能上更加明顯,使側(cè)重程度相對顯著;第三,跳躍項目的不同,對運動員賽前訓練手段、方法的變更也有所不同;第四,如果項目的比賽競爭激烈,則偏重于對比賽環(huán)境的適應.
4.1 結(jié)論
1)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時間安排比較長,一般為8~10周,分為動員階段、加量階段、強化階段、賽前誘導四個階段.其中,動員階段教練員大多安排1~2周;加量階段一般安排3周左右;強化階段安排1~2周;賽前誘導階段安排1~2周.賽前減量訓練的時間段并不長,一般在7天左右;其中短時間段范圍為3~7天,而長時間段范圍為5~10天.賽前訓練的課時訓練安排比較長,一般安排90~120 min的訓練課.一般提前4~6天抵達比賽地點.
2)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量的安排中,周課次安排在4~6次左右,每次課時間安排為90~120 min.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總負荷量平均安排在5 040 min,其中極小值為2 880 min,極大值為7 200 min.負荷強度安排為“中—中大—大—大中”的方式進行訓練.負荷密度大致控制在80%~95%左右,各階段體現(xiàn)出“中—中大—大—中”的變化方式.
賽前減量訓練的運動負荷時間安排2~3周.最大運動負荷開始周一般安排在第2~3周;而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減量訓練的運動負荷逐漸降低,開始周應安排在第5周開始.賽前減量訓練的訓練負荷控制變化范圍為“逐漸減少”的狀態(tài).賽 前減量訓練過程中的專項訓練強度安排在85%~95%左右;賽前減量訓練中的專項訓練強度是平時訓練強度的65%~80%左右.
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比例安排主要以專項速度和專項技術為主,平均比例為21.95%和23.63%.
4)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的賽前訓練的方法以重復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為主,技術訓練以完整訓練法為主.賽前訓練的手段分為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和協(xié)調(diào)性的練習手段.其中力量練習手段共39種,速度練習手段共20種,技術練習手段共20種,柔韌素質(zhì)練習手段共8種,靈敏、協(xié)調(diào)素質(zhì)練習手段共11種.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的變更也是達到調(diào)整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為主要目的.
4.2 建議
1)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強度安排相對較低,但賽前訓練時間相對長.建議應采用高強度的訓練,特別是加強對專項強度的訓練.應以在量的基礎上突出專項負荷強度的安排.使運動員在承擔大負荷量、高負荷強度的訓練下,與之相應的必須要有合理有效的恢復,營養(yǎng)措施加以賽后恢復,否則難以實施大負荷訓練.
2)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賽前訓練內(nèi)容安排主要以體能和技術訓練,而在賽前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比例安排主要以專項速度訓練和專項技術訓練為主.建議應加強對專項力量及核心力量的訓練.
3) 第13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跳躍項目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的安排,主要體現(xiàn)在對賽前訓練的方法與手段的變更情況.賽前訓練的方法以重復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為主,技術訓練以完整訓練法為主,整體訓練方法與手段比較單一,建議采用多種訓練方法與手段進行交替訓練.
[1] 馬冬梅.運動訓練學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2005.
[2] 阮恩茜.高水平大學生游泳運動員賽前訓練代謝能力監(jiān)測的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10):55-58.
[3] 李少丹,李艷翎等譯.周期—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4] 過家興,嚴峰,李少丹,鄧小芬.體能類項群優(yōu)秀運動會員重大比賽前訓練安排的規(guī)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18(1):71-71.
[5]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6] 過家興.運動訓練學(第1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7]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21-122.
[8]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379-380.
[9]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38-139.
[10] 謝亞龍,田麥久,賈世誼.課訓練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的變更[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1,16(2):87-94.
[11] 左林,李少丹,邵斌.優(yōu)秀運動員賽前訓練的方法、手段安排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3):22.36-41.
2015-05-0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成果(12CTY03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CTY0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JC890036);甘肅省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GST201416);2014年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31920140046);甘肅省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GST201460);西北民族大學2015年度學科建設田野調(diào)研項目.
*
席繁宏(1987—),男,甘肅定西人,碩士,初級教練,助教,主要從事田徑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方面的研究.
G82;G808.1
A
1009-2102(2015)02-0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