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變遷視角下的民國喪葬禮俗變革

      2015-06-24 13:56:13沈宏格
      江西社會科學 2015年10期
      關(guān)鍵詞:禮俗公墓民國

      ■沈宏格

      社會變遷視角下的民國喪葬禮俗變革

      ■沈宏格

      由于社會的變遷,民國時期的喪葬禮俗變革不只是表現(xiàn)形式的變化,更主要的是動搖了喪葬禮俗的倫理精神,由原來維護“親親、尊尊”的等級制度過渡到體現(xiàn)民主科學精神,它是一種制度革命,還是一種身體革命,是四千年來的一次巨變。它既是民主科學文化理念的體現(xiàn),也是民主共和政治觀念的鞏固。從此,喪葬開始由身份性轉(zhuǎn)向經(jīng)濟性,由禮制走向民俗,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民國;喪葬禮俗;民主科學;社會變遷

      沈宏格,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博士生,長沙民政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 320062)

      有關(guān)民國時期的喪葬禮俗變革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期喪葬習俗形式的變革。①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權(quán),建立起民主共和的“中華民國”,這一時期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喪葬禮俗也發(fā)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xiàn)在禮儀(禮的表現(xiàn)形式)的變化,更多的是禮質(zhì)(禮的倫理精神)的改變。封建專制王朝通過喪葬儀式實現(xiàn)“重孝道、明宗法、顯等級”的倫理精神,而民國則要體現(xiàn)“民主”、“科學”精神。正如戴季陶在《中華民國禮制之基本觀念》中所說:“國之禮制,將來如何演進,如何建立,其根本觀念,全由中華民國自身的歷史性來決定,雖不離中國固有的道德精神,亦決不會只因襲過去的習慣,雖不離現(xiàn)代世界人類文化的共同趨向,自有獨立特具的精神,茲略述其基本觀念如下:第一、三民主義……”[1](P950)因此,此時喪葬禮俗的考察,不應只看其表現(xiàn)形式的表層變化,更應看到其背后對禮質(zhì)的沖擊,進而探討這一時期喪葬禮俗變化所反映的社會變遷、社會心理與觀念的變化。

      一、民國喪服制度變革與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民國政府即著手進行易服改革。1912年10月3日,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公布了《中華民國服制》,共2章7條。雖未全面改革喪服服飾,但加入了一些外來元素,服制規(guī)定“凡遇喪禮,(男子)服禮服時須于左腕圍以黑紗;(女子)得于禮服胸際綴以黑紗結(jié)”。民國初年,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新式喪禮,對喪服服飾的規(guī)定是“凡有服者,男女可暫用舊式喪服,亦可仍用平時禮服,惟男之左腕圍以黑紗,女之胸際綴以黑紗結(jié)。來賓亦然,不用亦可”。居喪守制的規(guī)定為:“一、無論文武官吏,其居喪均遵守同一之規(guī)定;二、官吏居喪其服制與人民無異,不過停職百日以資治喪,期滿仍復原職,但職務重要及有特別事情,大總統(tǒng)得以特令縮短其停職期限及免于停職;三、官吏服喪期竣復職后于喪服未滿之內(nèi),對于一切宴饗并服裝上一切多有制限之規(guī)定?!保?](卷十)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將矛頭直指封建倫理綱常,對喪葬也進行了批判,胡適在《新青年》第6卷第6號發(fā)表了《我對于喪禮的改革》,以其母親的喪葬實踐提出改革的辦法。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針對當時喪葬新舊龐雜的情形制定了《喪禮草案》,《草案》主要在各儀節(jié)上進行統(tǒng)一,“專注矯正奢侈,破除迷信,提倡質(zhì)樸”,喪服的規(guī)定主要在附文,其文如下:“殮服:禮服或軍服。附身以襲為限,不得用金玉、珍玩等物。喪服:白衣、白冠?!保?](P281)1943年,國民政府制定《北泉禮儀錄》,但未實施。以上為民國政府在喪葬禮制方面的變化過程,這些變化的背后體現(xiàn)著反“封建專制”、實現(xiàn)“民主共和”的時代要求。

      (一)喪服服飾變革——動搖喪服等級制度基礎(chǔ)

      “冠服作為改元易朔的標記,意義更在于改變了一種觀念,樹立起對新秩序的認同?!保?]喪服服飾是傳統(tǒng)等級觀念的物化形式,民國的喪服服飾改革就是民初轟轟烈烈的“剪辮易服”運動的一部分。喪服服飾改為 “黑紗”、“白衣、白冠”直接沖擊著“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的五服傳統(tǒng)服飾?!肮哦Y喪服曰斬衰,曰緦麻,曰袒免,分別繁瑣,今則勢不能行。新喪均以白粗衣代之,其后,則在帽結(jié)或鞋以白色分別而已?!保?](P67)這種改變不僅廢除了原來的喪服等級制度,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思想,更主要的是動搖了傳統(tǒng)喪葬禮制的根基。因為喪服服飾是喪服制度的基礎(chǔ),是喪服服敘、守制制度外在符號標志,故雷在《古經(jīng)服緯》一書中說:“禮別尊卑、嚴內(nèi)外、別親疏,莫詳于服。而僭妄者,亦于是兆端焉。故古今之義,服為尤重?!保?](P1)在傳統(tǒng)喪葬禮制中,服飾的主要功用有二:“一是表示親屬血緣關(guān)系的親疏等級。服飾上依宗法血緣親疏,劃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大等級。如子為父、妻為夫著斬衰服;子為母、孫為祖父母、為兄弟、為伯叔父母等著齊衰服等。二是表示單向的政治等級關(guān)系?!保?](P10)由喪服的質(zhì)地、制做方法、服喪的長短等差異形成的“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級喪服不僅表明服喪者與逝者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而且代表其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改革后的喪服,不再有親疏等級之別,一律平等,從而動搖了喪葬制度維護的“尊尊”、“親親”等級基礎(chǔ)。不過,民國初年由于“制度革命思想不革命”,導致遵循古禮者多,“近時喪禮間有以黑圈右腕、衣上為孝服,然用古制為多。祭禮循舊”。[8](P68)這與民初的社會情況是一致的:“民國以來,總統(tǒng)之行為,幾無一處不摹仿皇帝。皇帝祀天,總統(tǒng)也祀天;皇帝尊孔,總統(tǒng)也尊孔;皇帝出來地下敷黃土,總統(tǒng)出來地下也敷黃土;皇帝正心,總統(tǒng)也要正心;皇帝身兼‘天地君親師之眾責’,總統(tǒng)也想身兼‘天地君親師之眾責’。這就是制度革命思想不革命的鐵證?!保?]雖如此,但它畢竟突破了千年傳統(tǒng)的喪服封建等級制度,開啟了喪服服飾的新紀元。

      (二)服敘居喪變革——動搖喪服制度封建倫理精神

      民國關(guān)于居喪守制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民國初年的新喪禮中有所提及,主要是針對官員。這一規(guī)定與地方實施有所差異,據(jù)《醴陵縣志》(1948年鉛印本)載,一般人“于初終殯殮,赴告予唁,營葬、虞祭之禮,大抵沿舊,惟無丁憂起復之制,居官給假治喪一月為限……孝子在喪期中,亦有效泰西俗,以青布一條纏于右臂者”,而《新城縣志》曰:“民國喪禮,改三年之喪為二十七日,官不解職,士不輟考,自父母始歿以至除服,凡先圣、帝王所定一切之禮,悉廢不用。此四千余年一大變也。”無論是“無丁憂”還是“二十七日”居喪,基本上都是父母喪的問題,為歷代所重視的服敘則基本不再提及,這就動搖了喪服制度的核心:“尊尊”、“親親”與宗族制度。

      根據(jù)《禮記·三年問》“至親以期斷”及《儀禮·喪服傳》對“至親”即“一體親”的解釋,“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兄弟,一體也”②,可得出以“己”為中心、以血緣遠近關(guān)系為依據(jù)的標準“本服圖”(圖1)[10],它是“親親”原則的體現(xiàn),在此基礎(chǔ)上依據(jù)“尊、卑”進行“隆、殺”,最后形成“本宗九族五服圖”(圖2)[11](P2256-2257),它是“尊尊”等級的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服斬衰,而夫為妻齊衰杖期、父為眾子齊衰杖期、君為臣無服,這與“三綱”的封建倫理相呼應。民國對封建喪服制度的破除,正好符合時人對“三綱”的批判與自由平等的追求:“儒者三綱之說,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為臣綱,則臣于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父為子綱,則子于父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夫為妻綱,則妻于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獨立自主之人者,三綱之說為之也。緣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詞,曰忠、曰孝、曰節(jié),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也?!保?2](P103)因此,服敘居喪制度的破壞變相否定了喪服制度的封建倫理精神,是從禮制文化的角度動搖封建專制的“靈魂”。

      圖1 本服圖

      喪服制度的破壞還直接影響到封建專制的社會基礎(chǔ)——宗族制度。“宗族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結(jié)構(gòu)的基本構(gòu)成形式,它是傳統(tǒng)文化賴以形成和流播的社會基礎(chǔ)?!保?3](P229)從上述 “本服圖”我們可以看出,以“己身”為中心的三個“至親”(父子、夫妻、兄弟)即是一個血族單位,其互相為服,皆是期服。以此為基礎(chǔ):子為父、為祖、為曾祖、為高祖分別服期服、大功、小功、緦麻,此為上殺;父為子、為孫、為曾孫、為玄孫分別服期服、大功、小功、緦麻,此為下殺;兄弟期服,同祖兄弟、同曾祖兄弟、同高祖兄弟則為大功、小功、緦麻,此為旁殺,上、下、旁殺而親畢,此即為九族。九族成員通過服喪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血緣親情為基礎(chǔ)的宗族成員關(guān)系得到維護與鞏固?!皢史贫纫膊皇窍荣t的個人創(chuàng)造,而是對現(xiàn)實親緣關(guān)系、宗法制度以及喪葬習俗綜合考慮的基礎(chǔ)上演繹編制而成的杰作。”[14](P90)到了民國,政府禮制沒有明確服敘要求,在《新喪禮》及地方實踐中更多的是強調(diào)對父母的服喪問題,這樣原來以“宗族”為核心的九族服喪就慢慢趨向于以“家庭”為核心的幼對長單向孝道表達方式,從而逐漸喪失其維護宗族制度的功能。

      (三)禮法分離——失去制度保障

      圖2 本宗九族五服圖

      封建喪葬禮制的長期存在及在地方的實施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從漢魏開始以禮入法,《晉書·殷仲堪傳》記,荊州桂陽人黃欽的父親已死多年,黃詐服斬衰服,說要引父喪。府曹開始按《晉律》:“詐取父母卒,依毆詈法,棄市。”在《大清律例》中“父母在別籍異財”、“居父母喪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父母喪匿不舉哀”等都屬于“十惡”之中的“大不敬”,但近代“中國的法系開始擺脫倫理法主導的趨向,逐步走上以個人人身為主的權(quán)利法的道路”[15],新刑律將此全部廢除,“此即立憲國文明法律與專制國野蠻法律絕異之點;亦即軍國社會與宗法社會絕異之點;而又國家倫理重于家族倫理之異點也。共和之政立,儒教尊卑貴賤不平等之義當然劣敗而歸于淘汰”[16](P4)。國民政府雖曾頒布一些政令,如1936年實施的《婚喪儀仗暫行辦法》,主要都是針對當時的陋俗而非禮制。禮法的分離,是對封建喪葬禮制的致命一擊。雖然當時行新式喪禮的不多,“亡清以還,有所謂新式喪禮者,縣人行之絕鮮”[17](P157),“今雖諸事改革, 惟喪禮未廢,亦人生之大幸也”[18](P491),但民國之后,喪葬作為一種禮制不再獲得法律維護,各個階層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喪服采取或傳統(tǒng)或西式的方式,“喪服制度終于退出歷史舞臺,僅僅成為服喪活動中一種象征性的手法,由孝子們穿在身上過過場而已”[14](P99)。喪服制度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記憶而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倫理意義,原有的種種操作規(guī)范隨著“老人”的去世而逐漸湮沒于歷史長河之中,“刊印訃聞者不知如何寫法,喪服如斬衰、期服、大功、小功、緦麻等五服如何確定,嫡子、庶子如何不同,什么是承重孫,什么是孤子,什么是哀子,什么稱孤哀等都很模糊;什么是墓志,什么是碑銘,不但無人能寫,而且無事可寫。種種傳統(tǒng)習慣,漸次湮沒”[19]。原來喪葬制度所維護的倫理道德失去了法的保障而逐漸為人們所淡忘。

      二、民國喪葬形式的變革與身體解放

      “人的身體不僅是自然天成的,也是社會建構(gòu)的?!痹趩试峄顒又?,儒家從外在與內(nèi)在兩個維度對人身體進行規(guī)訓,通過對外在規(guī)訓內(nèi)容的倫理化,并借助禮法強令社會成員遵守,逐漸成為社會共同倫理意識,同時借助“存天理,滅人欲”思想,將滅絕人欲視為成“人”的條件,將倫理意識化為自覺行動,最終編織成內(nèi)外一體的身體枷鎖。封建專制社會 “每一個個體的自我,都被罩在這種原則、綱常中不得脫身。人們安于這種綱常,國家也借這種人際關(guān)系保持穩(wěn)定和平衡”[20](P337)。如果在喪葬上的身體行為不符合這種規(guī)范,將被冠上不孝的罪名。民國喪葬對身體的孝道解放是“內(nèi)”“外”兼具,但最重要的是“內(nèi)”的解放。

      (一)身體“外在”的解放

      傳統(tǒng)喪葬儀式對身體外的規(guī)訓非常嚴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規(guī)定了喪葬活動中人的行為規(guī)范。以明清廣泛使用的《文公家禮》為例,喪事不同階段哭的要求:“既絕乃哭”、“哭無時”、“朝夕哭” 到 “止朝夕哭”、“卒哭”,哭的方式“哭擗無數(shù)”、“哭盡哀”、“哭”; 喪事不同階段吃的規(guī)范:“不食”、“始食粥”、“始食菜果”、“始飲酒食肉”;喪事不同階段寢的規(guī)范:“寢苫枕塊”、“寢席”及“復寢”等?!抖Y記》對喪事中不同身份的外在要求:“斬衰何以服苴?苴,惡貌也,所以首其內(nèi)而見諸外也。斬衰貌若苴,齊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發(fā)于容體也。斬衰之哭若往而不返,齊衰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而侫,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fā)于聲音者也。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此哀之發(fā)于言語者也。斬衰三日不食,齊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士與斂焉則一不食。故父母之喪既殯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齊衰之喪疏食水飲,不食菜果;大功之喪不食醯,小功、緦麻不飲醴酒?!眰鹘y(tǒng)喪葬對人的容體、聲音、言語、飲食等都有詳細規(guī)定,對居喪守制的整體規(guī)范就是“居于倚廬、寢苫枕塊、哭泣無數(shù)、服勤三年、身病體羸、扶而后能起、杖而后能行”[21](P1364-1365)。喪禮以哀為主,這種哀應是發(fā)乎情的,故有曾子居喪,水漿不入口七日。而封建禮制下的喪禮,人的一舉一動并非發(fā)乎“情”而是發(fā)乎“禮”,已完全沒有身體的自由,喪事活動已成為禮制的表演。

      民國時對身體外在的解放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喪事時間的縮短,把“人”從喪事活動中解放出來。民國建立前,僅居喪守制就要耗費人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精力,正如時人所批判的“人不徒有父也,而又有母,合父母之喪計之,則人之一生,必有六年之喪期,不寧惟是,中國喪制,茍父母之亡,先于祖父祖母,則祖父祖母之喪,孫須承重,合是計之,則人之一生,又有十二年之喪期。夫人之一生,其精力彌滿,可以擔當事業(yè)者,其時期實有所限,若于壯歲之中,有六年之喪期,或十二年之喪期,必居家守制,不能為國家任一事,則一生建功立業(yè)之希望,從此已矣”[22]。民國喪制,父母喪僅給官員一月喪假,以處理喪事,對居喪守制并無嚴格的禮制要求,“人”得以從喪事中解放出來,獲得身體的自由。另一方面是喪禮程序的簡化,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喪禮草案》關(guān)于禮儀之規(guī)定如下:

      一、報喪。

      死者歿后,家屬通知親友,或用訃帖,或登報。

      二、親殮。

      1.告殮,喪主行告殮禮,向死者行三鞠躬禮。2.陳殮具。3.入殮。4.蓋棺。5.喪主向靈前行三鞠躬禮,親友向靈前行一鞠躬禮,喪主謝襄殮者行一鞠躬禮,禮成。

      三、受吊。

      來賓至靈前行三鞠躬禮。行禮時奏哀樂。禮畢,喪主致謝行一鞠躬禮。

      四、祭式。

      1.序立。2.奏哀樂。3.主祭者就位。4.參靈,向靈前行三鞠躬禮。5.獻祭品(限香花、酒果等),奏樂。6.讀祭文。7.辭靈,向靈前行一鞠躬禮。8.奏哀樂,禮成。

      五、別靈。

      甲、來賓辭靈禮:1.就位。2.奏哀樂。3.向靈前行三鞠躬禮。禮畢,喪主致謝行一鞠躬禮。

      乙、喪主辭靈禮:1.就位。2.奏哀樂。3.向靈前行三鞠躬禮。

      六、出殯。

      銘旌在前,次挽聯(lián)、花圈,次樂隊,次像亭、次送殯、次喪主,次靈樞。(挽聯(lián)、花圈、樂隊、像亭等,不用者聽。)

      七、葬儀。

      甲、喪主行告之禮:1.就位。2.奏哀樂。3.讀告窆文。4.行三鞠躬禮。

      乙、喪主祭墓禮:1.就位。2.奏哀樂。3.向墓前行三鞠躬禮。

      丙、送葬者參墓禮。同上。禮畢,喪主致謝行三鞠躬。[3](P280-281)

      與《文公家禮》20多項程序中的繁雜規(guī)范相比,內(nèi)容極大簡化,更主要的是喪禮中不僅沒有等級的差異,更沒有對服喪者行為(吃、寢、哭、容貌、形體)的倫理規(guī)范,“人”的身體獲得一定程度解放。

      (二)身體“內(nèi)在”的解放

      “孝”是喪事活動的核心,也是喪葬活動精神的“枷鎖”,任何違背喪葬禮俗的身體行為都被視為不孝而加以嚴懲。封建國家極力鼓吹人們的孝行,并對孝行突出的予以旌表甚至載入史冊?!八疂{不入口者七日,杖而后起”、“日夜悲號”、“泣淚皆血”這些表示孝行的詞語在史書的《孝義》卷中隨處可見,甚至喪葬中一些極端的孝行最終導致生命的終止。他們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受到歷代朝廷鼓吹的“孝道”思想已成為其“內(nèi)在”意識,并受到社會積極評價。身體“內(nèi)在”的解放就是對傳統(tǒng)喪葬“孝”的突破。

      對“內(nèi)在”孝道思想沖擊最大的是火葬場的建設(shè),民國政府鼓勵對遺體進行火化。1927年,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開辦的靜安寺公墓的火葬處,安裝了上海第一臺煤氣火葬爐,這是上海第一處現(xiàn)代意義上的火葬場[23]。1928年秋籌建、1929年6月建成的武漢市罐子湖火葬場建有火葬爐7座(其中雙爐3座、單爐4座)。1929年11月至1930年10月,共火化尸體1412具。[24](P359)1935年3月頒布的《倡導民間善良習俗實施辦法》和1936年10月行政院公布的《公墓暫行條例》中都有提倡火葬的內(nèi)容。按照儒家孝道思想,毀傷父母身體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為朝廷所禁止,更何況焚燒父母。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曾頒布禁令:“死者或以火焚之,而投其骨於火,孝子慈孫,於心何忍,傷恩敗俗,莫此為甚。”③王廷相(1474—1544)等儒者都極力反對火葬:“世有火其柩而歸其燼者,何如?曰:斯悖謬之大者也。且夫愛其親之肌體,故斂而藏之,焚之是戕其親矣。何忍乎?斯悖謬之大者也。”[25](貧葬,卷36)政府對火化的態(tài)度觸及儒家最根本的孝道倫理觀念,瓦解了傳統(tǒng)喪葬的孝道意識,使人們的思想從傳統(tǒng)的孝道倫理中解放出來。從此之后,喪葬活動中的行為更多受地方“自我”的理解而進行,而非封建國家意識層面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

      三、民國時期喪葬改革與民主科學

      (一)改良迷信喪禮

      民國喪禮改革還包括對充滿迷信色彩的法事、儀仗的禁止。民國成立初期,儀式方面往往“金瓜、鉞斧、朝天鐙、傘扇旌旗,招搖過市”,喪禮不僅混雜無章,而且充斥著迷信色彩。20世紀30年代初,民國政府開始對此改革。1933年,廣西省政府委員會頒布《廣西省改良風俗規(guī)則》,禁止喪家雇用僧尼作法事及久喪不葬:“喪家不準雇用僧尼道巫以作法事;喪家停柩在堂以速葬為主,不得過五日,如有故障,城市應向縣政府或公安局、鄉(xiāng)村應向區(qū)鄉(xiāng)公所報請展延,但仍不得過一個月,凡浮厝郊外者,應禁止;寄居客死未及歸葬者得于郊外筑殯室暫厝,但不得過一年?!保?6](P94)內(nèi)政部根據(jù)行政提議,制定了規(guī)定具體的《婚喪儀仗暫行辦法》于1936年9月14日以部令公布,各省根據(jù)這一辦法制定了更為詳細的實施細則,明令禁止具有迷信色彩的法事及儀仗?!栋不栈閱蕛x仗暫行辦法施行細則》規(guī)定:“婚喪儀仗,絕對禁用避煞箭,避煞篩,鸞駕麒麟,送子亭,十二花神亭,開路大神,西方接引佛,目蓮僧,男女仙童,各式奠傘,龍風杠,金銀山及有封建色彩或迷信觀念之儀仗;凡違背本細則各條規(guī)定者處二十元以下二元以上之罰鍰, 其禁用儀仗并得沒收或銷毀之。”[27](P465)《南京市婚喪儀仗暫行辦法施行細則》絕對禁用“開路大神、五獸(獅、犰、象、麒轔、獨角獸)、八駿、八仙、騎獸、八仙亭、二仙亭、十二花神亭、十八羅漢亭、西方接引佛、鸞駕龍鳳楨,各式奠傘、金山、銀山,其他有封建色彩或迷信觀念之儀仗;佛教、道教、回教及基督教徒,于不違背本細則規(guī)定范圍內(nèi),得使用各該教習用之儀仗,并從其教規(guī)之限制。違背本細則各條之規(guī)定者,依行政執(zhí)行法第五條處以二十元以下之罰鍰,其禁用之儀仗,并沒收銷毀之”[27](P439)。上述風俗改良、儀仗實施細則改革了原喪禮中的迷信成分,體現(xiàn)了科學精神。

      (二)興建現(xiàn)代公墓

      民國時期葬制改革最突出的是鼓勵興建公墓。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公墓條例》,規(guī)定了設(shè)置公墓的主體、位置、墓碑等。《條例》規(guī)定:“各級行政機構(gòu)、私人及私人團體都可以設(shè)置公墓?!薄肮箲O(shè)于市、村附近,但與工廠、學校、公共處所、住宅、水源、道路應有一定距離。”“公墓的大小面積由各級政府自行規(guī)定?!薄肮怪械拿垦ㄗ笥也荒艹^六尺,前后不過十尺?!薄氨弦⒚餍彰⒓?、死及葬的年月日?!薄胺墙?jīng)墓主同意, 墓是不能挖掘的?!保?8](P163)1929年4月19日,衛(wèi)生部又公布《取締停柩暫行章程》,要求“一般停柩不超過60日;停擱待葬之柩如有以下情況者,必須在24小時之內(nèi)遷葬之:棺木質(zhì)量單薄者、尸水滲漏者”[28](P830)。1936年10月30日,行政院又公布了《公墓暫行條例》,對原來的《公墓條例》進行了完善,如“各市縣應行設(shè)置公墓之數(shù)目及每一公墓的面積應由各市縣政府依轄境人口數(shù)量酌定比例,分期分地完成……公墓內(nèi)應依面積的大小劃分區(qū)段,每段內(nèi)應依墓穴數(shù)目劃分墓基。每一墓基的面積不得超過二百平方市尺,但兩棺以上合葬者得酌量放寬。墓穴應妥為封固,墓面如超出平地不得高于四市尺。公墓地區(qū)內(nèi)得建筑祭望及停樞處,附設(shè)火葬場”[29](P18)。在民國政府的要求與鼓勵下,公墓建設(shè)在全國展開,以湖南為例,據(jù)1936年湖南年鑒記載,當時湖南 “縣市設(shè)有公墓75處,區(qū)有公墓654處,鎮(zhèn)有公墓12處,鄉(xiāng)有公墓275處”[30](P132)。

      公墓的設(shè)置,其意義主要有二:一是廢除了墓葬的等級制,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精神。辛亥革命前,墓葬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部分,墓葬的面積、高度等都按官員品級有明確規(guī)定,不能僭越。民國公墓墓葬打破了等級制,“每一公墓的面積應由各市縣政府依轄境人口數(shù)量酌定比例”,“墓面如超出平地不得高于四市尺”。二是注重衛(wèi)生、打破風水迷信,體現(xiàn)了科學精神。民國時,公墓的設(shè)置與公共衛(wèi)生緊密相連,“公墓制度關(guān)系公共衛(wèi)生為切要,今世文明各國無不遵行”,因此,民國政府要求“省會及各市市政府所在地,選定一二適當?shù)攸c成立公墓,一面出示嚴禁距省或市一百公尺以內(nèi)不得再有添葬情事,其已暴露或浮膺之棺樞并應設(shè)法掩埋,或移葬公墓內(nèi),將遵辦情形具報查考”。④1928年11月衛(wèi)生部成立后,公墓的管理事宜由衛(wèi)生部負責也可看出其目的。公墓的設(shè)置,取締了污染環(huán)境的厝棺停柩,鏟除了城市中有礙觀瞻的亂葬崗,更重要的是破除了長久以來充斥城鄉(xiāng)的風水迷信,標志著民國喪葬朝科學文明、簡潔衛(wèi)生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喪葬禮俗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基礎(chǔ)。

      四、民國喪葬改革的影響

      孫中山曾說:“社會之良否,系乎禮俗之隆污, 故鄙禮惡俗急須厘正,以固社會根基?!保?1](P108)可見,民國時的喪葬禮俗改革肩負著以風俗改革促革命、鞏固民主共和的歷史任務,此種變革使喪葬禮俗的內(nèi)涵與外延、意蘊與倫理、定位與功能等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于是,喪葬禮俗在新的道路上按照其自身的規(guī)律繼續(xù)發(fā)展,它既有舊喪葬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又有新喪葬文化傳統(tǒng)的塑造,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一)喪葬由身份性轉(zhuǎn)向經(jīng)濟性

      在封建社會,喪葬規(guī)模由逝者政治身份決定,即不同政治身份的人在喪葬中享受不同的待遇,上可兼下,但下不可僭上。也就是說喪葬中用什么器物、儀式規(guī)模的大小等不是以喪家的經(jīng)濟能力為標準,而是以逝者的政治身份、官職高低為標準。如果喪葬儀式超出其政治身份則違背禮法。民國喪葬改革后,喪葬失去了等級性,喪葬規(guī)模不再以政治身份為依據(jù),而是以家庭財富為依據(jù),使得一些富商借助喪葬以炫富,民眾競先效仿?!敖鼇硪詠?,(喪禮)踵事增華,富商倡于前,里民效于后……一喪之事常逾千金。此炫富也,非哀死也?!保?2](P570)“從前婚喪兩事,都是稱家之有無,不過盡其禮而已。今上海一味奢華,雖中人之家,凡遇婚嫁喪葬,無不極意鋪張。商界中人,尤事事裝闊?!保?3]正因為喪葬規(guī)模失去原有禮制的限制,喪葬由身份性轉(zhuǎn)向經(jīng)濟性,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近代中國走向商業(yè)社會的現(xiàn)實。

      (二)喪葬逐漸由禮制向民俗轉(zhuǎn)變

      民國喪葬改革后,不僅破除了傳統(tǒng)的喪葬禮制,而且禮法分離,喪葬逐漸由國家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向地方習俗過渡,喪葬形式進一步多元化。以喪葬服飾為例,原來的五服服飾從材料到制作禮制都有明確規(guī)定,民國后五服服飾地方差異非常明顯,在臺灣地區(qū)喪葬服飾為:“麻:麻布,子女、兒媳、長孫使用。苧:苧布,孫、甥、姪使用。藍:藍布,曾孫及其同輩使用。黃:黃布,玄孫及其同輩使用。紅:紅布,直系玄孫之兒子使用。白:白布,與死者同輩及外親用之?!保?4](P114)而蘇州喪葬習俗在服飾方面為:“孝男穿麻衣,戴麻冠,拖草鞋,腰扎草繩。麻冠掛兩個棉球……父死棉球垂左,母死棉球垂右,父母雙亡,左右都垂。孝孫垂的棉球是黃色的,與孝服相同……長孫服‘尾仔孝’,以黃色標志。曾孫和玄孫,以綠色和藍色為標志?!保?5](P162)

      民國時期的喪葬禮俗扮演著非常復雜的角色,反映著禮俗與社會變遷的互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中華民國,作為社會文化一部分的喪葬禮俗亦需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以體現(xiàn)民主共和精神。民國改革后的喪葬禮儀由體現(xiàn)封建倫理精神轉(zhuǎn)變?yōu)轶w現(xiàn)民主科學精神,是民國反封建專制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繼續(xù),同時也是鞏固民主共和政治觀念的手段,此時,喪葬成為新制度的展示者、推動者。另一方面,民國時期“依循古禮者多”,傳統(tǒng)喪葬扮演著社會變遷的阻礙者。喪葬禮儀正是在這種矛盾互動中,實現(xiàn)對舊喪葬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也完成對新喪葬文化傳統(tǒng)的塑造。

      注釋:

      ①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徐吉軍著《中國喪葬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左玉河著《婚喪嫁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周吉平著《北京殯葬史話》,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楊志剛著《中國禮儀制度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等。這方面的論文主要有:嚴昌洪《民國時期喪葬禮俗的改革與演變》,《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葛玉紅《清末民初喪葬習俗的演變述論》,《學術(shù)交流》, 2004年第7期;楊國華《社會轉(zhuǎn)型視野下民國新式喪葬禮俗的實施》,《宿州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鄧紅《民國時期皖北農(nóng)村喪葬禮俗述論》,《河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等。

      ②(漢)鄭玄注,(唐)賈公顏疏《儀禮注疏》。

      ③《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辛巳條。

      ④《南京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1]蔡尚思.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4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重修豐都縣志(第3冊)[M].重慶:新文化社,1927.

      [3]向楚.巴縣志選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4]邱魏.辛亥革命后的“剪辮易服”潮[J].史林,2000,(2).

      [5]靜海縣志[A].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7]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賀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9]高一涵.非“君師主義”[J].新青年,1919,5,(6).

      [10]吳飛.從喪服制度看“差序格局”[J].開放時代, 2011,(1).

      [11]王云五.萬有文庫萬歷重修本明會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2]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

      [13]嚴昌洪.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14]陳華文.喪葬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7.

      [15]倪新兵.身體視角下的“孝道解放”審視[J].中華文化論壇,2013,(7).

      [16]吳虞.吳虞文錄[M].合肥:黃山書社,2008.

      [17]合江縣志[A].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18]訥河縣志[A].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19]王家駒.潞安地區(qū)婚喪制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變革[A].山西文史資料(第7輯)[C].太原:山西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1984.

      [20]鄧天杰.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1](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2]吳貫因.改良家族制度論[J].中華雜志,1915,1, (5).

      [23]延陵.墳墓制度的改造[J].解放與改造,第2卷2號,1920.

      [24]武漢民政(志稿):1840—1985[M].武漢:武漢民政志編纂辦公室,1987.

      [25](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M].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26]張智林.平樂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27]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文化)[Z].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28]國民政府現(xiàn)行法規(guī)(第2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29]內(nèi)政部總務司第二科.內(nèi)政法規(guī)匯編(禮俗類)[M].1930鉛印本.

      [30]民國二十五年湖南年鑒[M].1936年鉛印本.

      [31]金沖及,胡繩武.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2]陳訓正,馬瀛.定海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0.

      [33]虎癡.做上海人安得不窮[N].申報,1912-08-09.

      [34]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禮俗篇[M].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35]蘇文菁.婚喪禮儀[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王立霞】

      K26

      A

      1004-518X(2015)10-0123-08

      猜你喜歡
      禮俗公墓民國
      神秘的恐龍公墓
      CLOSE TOHEAVEN
      漢語世界(2021年1期)2021-02-23 06:11:04
      新見《金山吳公墓銘》考釋
      國學(2020年1期)2020-06-29 15:15:10
      恐怖的大洋公墓
      學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6
      墓與塔——南北朝喪葬禮俗的新變化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4
      他們?yōu)楹味紣勖駠?
      電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26
      民國人愛刷朋友圈
      百家講壇(2016年6期)2016-09-28 08:10:15
      大宋攝夏州觀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
      西夏研究(2016年1期)2016-07-19 10:09:11
      古代禮俗與地域文化的關(guān)系研究——以徽州禮俗為例
      民國書家與民國書風
      傳記文學(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6
      鹿泉市| 吐鲁番市| 马边| 马公市| 潮安县| 山阴县| 明水县| 东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松原市| 土默特右旗| 自治县| 崇仁县| 沁源县| 双牌县| 洛隆县| 呈贡县| 酉阳| 莫力| 平泉县| 沂源县| 高尔夫| 博兴县| 宣威市| 桃江县| 都昌县| 敦煌市| 衡阳市| 准格尔旗| 揭阳市| 长宁县| 平遥县| 新宁县| 连城县| 肇东市| 大连市| 绿春县| 榆树市| 柳林县| 阿克|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