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寶平
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在五月的上半月成了極為熱門的話題,各類媒體針對此事也展開了一系列討論。起初這一極端化的街頭暴力,出于憐憫心與對暴力的抵制,輿論一邊倒地指責施暴的男子,然而在事件的信息逐步被釋放的過程中,輿情卻發(fā)生了反轉。以致在2015年5月15日的百度搜索輿情數(shù)據(jù)中,指責女司機與指責男司機的對比竟達到了近5∶1的反差。
網絡暴力下的群體低智商
之所以產生這一嚴重的傾向性結果,首先是女司機盧某故意以危險方式干擾他人行車,更為重要的是網友通過人肉搜索給盧某貼上了太多讓人反感的標簽。正是這一系列被網友整理出來的與本次事件并無直接關聯(lián)的過去,讓大家將對一個群體的印象強加到了盧某的身上,進而在社交媒體中借此發(fā)泄了自己的情緒。
人肉搜索這一本身就帶有極強的暴力傾向的行為方式,加上大眾窺視隱私的心理作祟,讓人肉搜索從一開始便飽受爭議。
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中指出:“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他們目前的組織賦予他們巨大的力量。”這正可以用來描述當前網絡世界參與者的心態(tài)。勒龐在該書中指出,群體的聚集會使得群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商反而低于個體,而且群體的聚集使其很容易受某些情緒的激勵,進而產生更多的不理智行為。這個也正是我們當前所看到的網絡社會存在的問題。
正義幌子之下的悲哀
在這一過程中,網友對盧某展開了大量的人肉搜索。包括其前期的違章記錄,甚至其酒店開房記錄也被公布出來,這與本案無關,而且已經涉及了其個人隱私。然而網友卻打著正義的幌子,做著越來越肆無忌憚的事情。
如果說男司機以暴力的方式對盧某進行報復是以暴制暴,那么網友對盧某的人肉搜索同樣也是以暴制暴的表現(xiàn)。偽正義的私心作祟,使得無論自身是什么行為基礎的網友,都在此時找到了發(fā)泄的出口,可以公然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別人唾罵指責,殊不知自己已經在犯下錯誤。如果人們不認可男司機以暴制暴解決問題的方式,那么同樣,網友們也應該約束自己暴力地對別人隱私進行的侵犯。
社交媒體與自媒體自身的草根心態(tài),使其有著更為強烈的意愿尋求更多的關注,于是網絡搏位也成了常態(tài)。一個事件產生后,當信息通暢到足以闡述其具體詳情時,搏位的訴求就沒有尋租的空間,其干擾信息的能力也被降到了低點。相反,如果信息的通暢度存在問題,便很容易激勵一些人去挖掘信息進而尋求被關注的機會,于是個人參與信息的積極性被點燃。但受制于信息的片面性與挖掘者自身價值取向不同,這一過程產生的信息偏差在所難免。
人肉搜索作為一個模式或是技術手段,有其實際價值,前提是需要為其創(chuàng)造合理的環(huán)境,并將其約束在合法的框架內,而不能濫用甚至觸犯法律。最可怕的是,當人肉搜索已經成為網絡暴力慣常的手段,但網民卻不知道這是違法違規(guī)之舉時,這其實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