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雷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是彈性預設與靈動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精心的預設是為了促進有效的生成,靈動的生成離不開精心的預設,且能為預設增光添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尋求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關鍵詞]預設 生成 水到渠成 增光添彩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7-041
葉瀾教授曾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笨梢?,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是彈性預設與靈動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預設不是為了限制生成,而是為了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各種生成并迅速作出判斷,妥善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讓生成為預設增光添彩。
一、精心預設,使生成水到渠成
預設是指教師在備課或實施教學活動前對教學過程的一種引領,即通過設計有利于學生活動的問題情境,設想在課堂中會引起哪些因素變化、會生成哪些新的資源等。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從突出教法(如何通過教師的講解突顯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怎樣講解才能使學生聽得懂、記得??;設計哪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可能會怎樣回答,如何引導學生按照教學的趨勢來回答;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錯誤,如何避免這些錯誤;學生應當完成哪些作業(yè)等)向凸顯學法(如何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煉問題;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哪些問題,會提出哪些問題,哪些是有價值的問題,哪些是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有哪幾種不同的結果,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需要教師提供哪些幫助及如何引導、啟發(fā)和點撥;怎樣才能使學生的探究有意義、有價值,最終會獲得哪些有價值的、精彩的生成等)轉變。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中的生成水到渠成,讓學生獲得發(fā)展。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預設在臺上用圓錐和圓柱演示倒沙子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同時預設了一些問題和學生可能的回答。如下:
問題1:圓錐的體積受哪些條件影響?
生:圓錐的高增加了;圓錐的底面積增大了;圓錐的體積受高和底面積的影響;高增加,體積增大;底面積增大,體積增大……
問題2:大家發(fā)現(xiàn)了圓錐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高有關,那么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大家相互討論討論。
問題3: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是怎樣獲取求一個新圖形、新形體的面積或體積的?比如,三角形、圓形的面積和圓柱的體積是怎樣推導出計算公式的?
生:將三角形轉化為長方形;將圓形轉化為長方形;將圓柱轉化為長方體;將新圖形轉化為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求出它的面積……
問題4:我們已經(jīng)學過哪些形體的體積計算?那么,怎樣求圓錐的體積呢?
生:已經(jīng)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形體的體積計算;求圓錐的體積,要先將圓錐轉化為圓柱。
……
課堂上,教師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沙的變化,知道圓錐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再讓學生回顧已學面積、體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使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用轉化的方法求圓錐的體積。這樣的預設,既關注學生知識的結構狀態(tài),將新知的學習和舊知建立聯(lián)系,鞏固了舊知,又學習了新知,并滲透轉化的策略,使學生的生成更富有成效。
二、靈動生成,為預設增光添彩
生成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合作、交流、互動的課堂中,現(xiàn)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或新資源。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成,與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規(guī)律、個性差異等因素是分不開的,因為生成是靈動的、出乎意料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意外生成,或巧引妙導,讓預設生機盎然;或隨機應變,為預設增光添彩。
1.巧引妙導,讓預設生機盎然
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個體差異,決定了他們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發(fā)散性、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或者發(fā)生意見分歧。這時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給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使生成閃現(xiàn)智慧與靈動的火花,讓預設充滿生機與活力。
例如,在一節(jié)有關行程問題的數(shù)學復習課上,教師出示這樣一道具有代表性的相遇題:“兩個城市相距280千米,甲車每小時行36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8千米,兩車同時從兩個城市相對開出,經(jīng)過3小時相遇了沒有?為什么?”學生看題后不由自主地討論起來,得出第一種判斷方法:(36+48)×3=252(千米),252<280,說明280千米的路程還未走完,所以沒有相遇。接著學生情緒高漲,又提出第二種和第三種判斷方法:280÷(36+48)=3(小時),說明兩車相遇要用3 小時,所以經(jīng)過3小時還沒有相遇;280÷3-36≈57(千米),說明兩車如果相遇,乙車每小時要約行57千米,因為48<57,所以還沒有相遇。這時教師看到學生興趣正濃,于是靈機一動,巧妙地進行了改動,讓學生繼續(xù)探討:“如果要使兩車經(jīng)過3小時相遇,兩車的速度要調整為多少?”“相遇后兩車繼續(xù)行駛1.5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這樣的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使學生對相遇(相背)問題融會貫通。聽了這堂課,我認為教師的課前預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既使調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又使課堂教學沿著預設的軌道前行。當學生的探究興致猶存,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對知識的渴求特別強烈、探索興趣特別濃厚時,一些“枝”(生成)雖然生于“節(jié)”(預設)外,但它卻是蓬蓬勃勃、富有生機的。此時,教師應運用教學機智順勢而導,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原有的預設生機盎然。
2.隨機應變,讓預設增光添彩
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所以教師難以預設他們回答問題的種種可能。因此,課堂中教師不應拘泥于預設的教學程序,而應獨具慧眼,將彈性靈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資源及時捕捉并理智地納入教學之中,隨機應變,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為預設增光添彩。
例如,在一次“圓的周長”的觀摩課上,教師出示這樣一道拓展題:“地面上躺著一個底面半徑為0.5米的圓柱形油桶。如果要將這個油桶滾過6.78米,要滾動幾圈?”學生基本上都會應用圓周長的知識,求出油桶要滾動6.78÷(2×3.14×0.5)≈2.16(圈)。這時,有個學生發(fā)出了不一樣的聲音:“我們平時常常要把油桶滾到墻角。”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一生活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這個油桶離墻角的距離是6.78米,滾到墻角要滾幾圈?”有的學生認為有墻與沒墻的結果一樣,有的學生則陷入了沉思。教師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畫出圖示(如下),通過畫圖使學生直觀地看出,如果有墻擋著,最后一個半徑的距離不用滾,滾動的圈數(shù)是(6.78-0.5)÷(2×3.14×0.5)=2(圈)。教師的這一隨機應變,可能出于課前的預設之外,卻讓學生有了意外的收獲,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又拓寬了學生解題的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多么有價值的應變啊!
總之,精心的預設是為了促進有效的生成,靈動的生成離不開精心的預設,且能為預設增光添彩。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尋求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必定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責編 藍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