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慶
說到近代藏書家,人們幾乎無一例外會(huì)想到清末四大藏書家。其實(shí),四家中流傳最廣的兩家,即南瞿北楊,其藏書的主要部分均源于汪士鐘藝蕓書舍舊藏。清代中期,汪文琛、汪士鐘父子在蘇州山塘街殳家墻門,建造了聞名中外的藏書樓“藝蕓書舍”。該樓堂宇軒敞,樹石肅森,遠(yuǎn)睹飛檐翹角,近聞古色古香。一時(shí)間珍本善冊(cè)薈萃,號(hào)稱海內(nèi)之最。堂中懸掛清代大學(xué)者阮元贈(zèng)汪氏楹聯(lián)一副:“種樹類求佳子弟,擁書權(quán)拜小諸侯。” 意思是說擁有的書籍實(shí)在太多,就憑這些書封個(gè)侯都是應(yīng)該的。藝蕓書舍藏書之多由此可見。
汪士鐘(1786—?年),字春霆,號(hào)閬源,清長洲人。其仕途情況無足夠文獻(xiàn)可徵,但從其所用“民部尚書郎”藏書印及與阮元的交往,又潘祖蔭稱其為觀察,稱士鐘之子為比部等旁證來看,汪士鐘應(yīng)當(dāng)有過功名,至少不是尋常的商賈。據(jù)《蕘圃藏書題識(shí)》載,“閬源觀察英年力學(xué),讀其尊甫都轉(zhuǎn)厚齋先生所藏四部之書,以為猶是尋常習(xí)見之本,必廣搜宋元舊刻以及四庫未經(jīng)采輯者。于是厚價(jià)收書,不一二年,藏彝日富”。汪文琛,字厚齋,生卒年不詳。以開益美布號(hào)致富,黃丕烈稱他為“厚齋都轉(zhuǎn)”。販賣洋布致富后,又兼營鹽業(yè),因得鹽運(yùn)使的差事。汪文琛大概從1815年起開始購買一些普通刻本,到1822年顧千里撰《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序》止,不過7年,汪氏藏有宋版書達(dá)三百多部。早在明清時(shí)期,書肆上就流傳“一頁宋版一兩金”的說法,可見汪氏當(dāng)時(shí)經(jīng)濟(jì)實(shí)力之雄厚,不是一般藏書家可比。
潘祖蔭在《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中說:“吾郡藏書家,自康雍之間碧鳳坊顧氏、賜書樓蔣氏后,嘉慶時(shí)以黃蕘圃百宋一麈、周錫瓚香嚴(yán)書屋、袁壽梼五研樓、顧抱沖小讀書堆為最,所謂四藏書家也。后盡歸汪閬源觀察士鐘。”《吳縣志》載:“黃蕘圃孝廉歿,其書為汪觀察士鐘捆載而去?!秉S丕烈《玄機(jī)詩思圖跋》詩注中說:“吾家百宋一廛中物,按圖索驥,幾為一空?!薄鞍磮D索驥”之人指的就是汪士鐘。目前有關(guān)汪士鐘的史料,大多是由黃丕烈所作的題跋提供的。
《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是由汪士鐘取其所藏之宋元舊本編撰而成。著錄宋本319種,元本155種,但在其生前沒有出版。同治十二年(1873年),潘祖蔭得《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鈔本,慨之“富矣精矣,真不減東澗、倉葦,蓋皆蕘圃、澗黃諸老為之評(píng)定,故絕無偽刻,因付諸梓,猶黃蕘圃刻毛季書目之例”,遂輯入《滂喜齋叢書》刊以行世。首刊顧千里序曰:“汪君閬源藏書甚富,取宋本、元本別編其目,各成1冊(cè),以予于此向嘗究心,出以相示,且屬為序?!迸司班崱吨帢菚稀吩疲骸芭f鈔綠格本汪閬源先生《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2卷,家藏殆六七十年,書衣題字,猶是先大父手筆,刊入《滂喜齋叢書》,即據(jù)是本違錄。”
汪士鐘的藏書在咸豐年間盡數(shù)散出,其中長編鉅冊(cè),皆為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所得,其余歸楊氏海源閣?!肚宄笆反笥^》“藝蕓書舍條”載:“太平軍至蘇州,合家離散,宋元本悉為鄰家攜去。汪氏子孫只知賈不知書,與丁氏、瞿氏相差何啻千里萬里之距?!迸俗媸a曾說:“汪氏與潘家‘累世通婿之誼,迄今子姓尤繁,惟業(yè)賈者多,知簿錄者無一人,詢以舊藏,則瞠于莫辨矣。”綜觀汪氏藏書之巨,是建立在雄厚的經(jīng)濟(jì)實(shí)力基礎(chǔ)之上的,后來其所經(jīng)營的布號(hào)逐漸衰落,甚至將商號(hào)轉(zhuǎn)讓給程氏商人經(jīng)營,商業(yè)上的失敗也是汪氏藏書流散的重要原因之一。私家藏書,沒有聚而不散的,有的遭天災(zāi)人禍,有的為子孫售賣,汪氏藏書也逃脫不了這一魔咒?,F(xiàn)將上海圖書館所藏汪氏父子宋版書賞析如下。
《補(bǔ)注蒙求》8卷。唐李瀚撰,宋徐子光注,清喬松年題跋,存8冊(cè)??锔?8厘米,廣13.5厘米。半頁12行,行19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鈐有“牧翁蒙叟”“子孫寶之”“某泉”“汪振勛印”“汪士鐘藏”“于公子孫”等藏書印。原文冠于卷首,后以每二句為一節(jié),詳為注釋(見圖1、圖2)。
《才調(diào)集》10卷。五代后蜀韋縠輯。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存5冊(cè)。匡高17.5厘米,廣12.6厘米。半頁10行,行18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鈐有“季振宜藏書”“汪文琛印”“民部尚書郎”“汪士鐘印”“朱學(xué)勤印”“徐乃昌讀等”藏書印(見圖3)?!恫耪{(diào)集》是現(xiàn)存唐人選唐詩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韋縠自序稱:“今纂諸家歌詩,總一千首,每一百首成卷,分之為十目,曰《才調(diào)集》。”
《東萊先生呂成公點(diǎn)句春秋經(jīng)傳集解》30卷。晉杜預(yù)撰。唐陸德明釋文。存十六冊(cè)??锔?3.9厘米,廣9.7厘米。半頁13行,行21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細(xì)黑口。雙魚尾,間有單魚尾。有耳題。鈐有“東海徐元玉印”“汪士鐘讀”“宋本”“昌進(jìn)收藏”等藏書印(見圖4)。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1卷。宋張栻撰。1冊(cè)??锔?0.7厘米,廣16.1厘米。半頁10行,行17字。左右雙邊,白口,雙魚尾。蝴蝶裝。清黃丕烈、近人劉體知題跋(見圖5、圖6)?!栋偎我烩苜x》中云“一冊(cè)垂丞相之型”者即是此本。鈐有“京兆劉氏世家”“文徵明印”“三橋居士”“士禮居”“蕘圃過眼”“宋本”“汪文琛印”等藏書印。
《皇朝編年備要》30卷。宋陳均撰。清錢大昕跋。30冊(cè)。匡高19.2厘米,廣12.2厘米。半頁8行,行16字,小字雙行,行23字。四周雙邊,細(xì)黑口,雙魚尾。鈐有“袁廷梼印”“五硯樓”“丕烈”“蕘夫”“士禮居”“汪士鐘印”“閬源真賞”“郁松年印”“田耕堂藏”“徐乃昌讀”等藏書?。ㄒ妶D7、圖8)。
《嘉祐集》15卷。宋蘇洵撰。四冊(cè)??锔?4.8厘米,廣9.9厘米。半頁14行,行25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卷末題紹興十七年(1147年)婺州州學(xué)雕。清黃丕烈、喬松年題跋。鈐有“徐健庵”“乾學(xué)”“蕘夫”“丕烈”“閬源真賞”等藏?。ㄒ妶D9~圖11)?!端囋凭崴卧緯俊分?。
《李學(xué)士新注孫尚書內(nèi)簡尺牘》16卷。宋孫覿撰,宋李祖堯注。宋蔡氏家塾刻本。4冊(cè)??锔?8.9厘米,廣12.7厘米。半頁12行,行20字。左右雙邊,細(xì)黑口,雙魚尾。鈐印有“馬子淵氏”“玄默道人”“汪印士鐘”“閬源真賞”“德均審定”“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松江讀有用書齋金山守山閣兩后人韓德均錢潤文夫婦之印”等藏書?。ㄒ妶D12)?!端囀|書舍宋元本書目》著錄。
《呂氏家塾讀詩記》32卷。宋呂祖謙撰。存8冊(cè)??锔?6.2厘米,廣11.3厘米。半頁12行,行22字。四周雙邊,白口,雙魚尾。鈐有“汪士鐘曾讀”“趙宋本”“徐乃昌讀”等藏書?。ㄒ妶D13)。《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著錄。
《梁溪先生文集》180卷。宋李綱撰。存37卷,20冊(cè)??锔?2.7厘米,廣16.6厘米。半頁9行,行20字。左右雙邊,白口,雙魚尾。清李枚、黃丕烈、徐康題跋。鈐有“錫山安國之印”“毛晉之印”“黃丕烈印”“樹鏞私印”“潘祖蔭藏書印”等印(見圖14~圖16)。
《侍郎葛公歸愚集》20卷。宋葛立方撰,存4冊(cè)??锔?9.5厘米,廣14.2厘米。半頁12行,行22字。左右雙邊,白口,雙魚尾。清黃丕烈題跋(見圖17~19)。
《王荊公唐百家詩選》20卷。宋王安石輯。存5冊(cè)。匡高22.4厘米,廣17.1厘米。半頁10行,行18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蝴蝶裝。鈐有“黃丕烈印”“蕘圃”“百宋一廛”“汪士鐘印”“閬源真賞”等藏書?。ㄒ妶D20)。
《新編方輿勝覽》70卷。宋祝穆編,宋祝洙增訂。宋咸淳三年(1267年)吳堅(jiān)、劉振孫刻重修本。20冊(cè)。匡高17.5厘米,廣11.8厘米。半頁大字7行,字?jǐn)?shù)不等;小字14行,行23字。左右雙邊,細(xì)黑口,雙魚尾。鈐有“汪士鐘印”“閬源真賞”“東郡楊二”“彥合珍存”等藏書?。ㄒ妶D21)?!端囀|書舍宋元本書目》著錄。
《重雕足本鑒誡錄》10卷。五代后蜀何光遠(yuǎn)撰。2冊(cè)??锔?3.8厘米,廣10.5厘米。半頁15行,行24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蝴蝶裝(見圖22~圖24)。此書為明代項(xiàng)元汴天籟閣舊藏,書中有明萬歷元年(1573年)重裝題記:“時(shí)明萬歷元年秋七月既望重裝于天籟閣?!敝燎宕滴跄觊g,此書入歸朱彝尊曝書亭,繼而徐七來得此書,后顧廣圻從徐氏處購藏此書,旋歸同門之友程世銓所有,后程氏書散,黃丕烈輾轉(zhuǎn)購得之,黃氏之后,此書轉(zhuǎn)入汪士鐘家,最后為常熟翁氏入藏。歷經(jīng)明清間八位藏書家輾轉(zhuǎn)收藏,多名公題跋識(shí)語,又先后經(jīng)項(xiàng)氏和黃氏重新裝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