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進入科技創(chuàng)新時代,與世界技術接軌是必然的選擇,制度的落后會影響到我國知識產權的發(fā)展。而我國對于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的問題既無權威解釋也無明確規(guī)定,這讓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出現(xiàn)了無法可依的情況。因此,我國應在總結西方國家先進的觀念和理論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國情的相關規(guī)定,填補上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問題無明確規(guī)定的不足,更好的規(guī)范專利市場,才能更好保護專利權人權益。
關鍵詞:專利產品;修理;再造;專利權用盡
中圖分類號:D92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17-0099-02
作者簡介:吳瑤璐(1990-),女,遼寧大連人,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一、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問題探究背景
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問題在我國尚無法律明確之規(guī)定,但是相關實踐問題卻并不少見。在美國日本等國,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問題已經得到有效的解決,大量的相關案件能夠運用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得以裁判。但是由于我國尚無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僅有一個試行的司法解釋和一份會議稿對修理與再造的概念作出了相應的解析,除此之外,再無權威的規(guī)定。因此如何掌握平衡利益關系的度就成為解決專利相關問題的難點,專利產品的修理與再造同樣存在這樣的利益平衡的取舍問題。
二、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的概念及特點
目前我國對專利產品修理的概念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僅有一份會議討論稿對專利產品修理做出了界定:專利產品的合法使用人為使專利產品能夠正常使用而進行的修理、更換零部件等維護性行為。由此來看,專利產品的修理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1.主體是專利產品的合法使用人;2.其目的是為了達到正常使用的效果,而非經營等目的;3.修理的具體行為也限于修理、更換零部件等維護性行為。而再造行為包括“為生產經營目的回收他人使用過的包裝物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用于包裝自己的產品”。關于這一定義方式筆者認為有所不妥?;厥账耸褂眠^的包裝物外觀專利產品再用于自己的包裝,這是一種混淆的行為,可以通過其他法律加以調整,例如反法等,但是將其作為專利再造行為的定義顯然不夠準確,這里的專利再造行為應該是指一種在專利產品已經達到某種使用限度無法再進行正常使用后,擅自重新再造后能夠達到重新使用目的的行為。再造行為顯然是一種侵犯了專利權人制造權的行為,因此各國實踐中大多認為再造行為應該承擔侵權責任。
三、國內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問題的相關案例與分析
目前,我國對于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的問題幾乎沒有權威規(guī)定。但是隨著我國進入科技創(chuàng)新時代,與世界技術接軌也是必然的選擇,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問題是必然要面對和解決的。至今為止,國內法院審理的關于住哪里產品修理與再造的相關案例只有幾例,均是關于酒瓶外觀設計的糾紛,酒瓶外觀設計權利人請求回收酒瓶再次使用的人承擔侵權責任,而法院認為這種行為是一種再造行為。因為表面上看來這種酒瓶投入到流通以后,似乎專利權用盡,權利人無權再進行干涉,但是從專利制度的角度出發(fā),如果允許這種回收并再次使用的行為,無疑在損害本應該屬于專利權人的利益,因為如果沒有回收的產品,使用人應當向專利權人購買商品,這無形中影響了專利權人的市場份額和潛在收益。因此將這種行為界定為侵權行為是合法合理的。但是我國實踐中尚有很多案例并不是涉及到外觀專利,而是更為復雜的發(fā)明和實用新型等,這時候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界定等就成為了復雜問題,加之我國尚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加以運用,是的審理結果也出現(xiàn)了不一致與相去甚遠等結果。
四、國外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問題的相關案例與分析
關于專利產品修理與再造的問題,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解決方案,實踐中大量的先關案例也使得此類案件的審理變得輕車熟路。美國最高法院針對此類案件首次表態(tài)是在1850年wilson案,該案中涉及一項關于刨床的專利,專利權人指控侵權人更換刨刀的行為構成了再造專利產品的行為。法院指出,即使是一個部件損壞而導致整個機器不能繼續(xù)使用,并不能說明機器不復存在了,而更換損壞的部件以恢復機器原有的使用性能是法律允許的修理。當然,美國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也有法律規(guī)定不夠明確之時,正如美國的一個上訴法院在審判時曾經指出,“試圖在這個問題上制定一個規(guī)則是不可行的,也是不明智的,因為專利發(fā)明數(shù)量巨大,情況各異。修理與再造的認定更多地依據(jù)通常意識和理智判斷,而不是技術規(guī)則和定義?!?/p>
相對于美國大量的相關案件來說,日本佳能公司的再生墨盒一案更受關注。日本佳能公司生產銷售一種噴墨墨盒,中國某企業(yè)在世界范圍內收集這些用盡后的墨盒,將它們重新灌墨制成再生墨盒并出口到日本,由被告進行銷售。此案一審認為是專利權用盡,不是再造行為,上訴后二審法院則認為是再造行為,侵犯專利權。而日本的田村善之先生就此案表示:墨盒作為墨水的容器具有再利用的可能性,與作為消耗品的墨水相比耐用期很長。從環(huán)保角度來看,墨盒的再利用價值也會超過最廉價的墨盒,因此本案中的注入墨水行為不構成新的生產行為。本案除了理論分析外,我們不得不考慮的是我國國內的經濟因素,據(jù)統(tǒng)計,70%及以上的色帶、60%及以上的兼容墨盒是在我國珠海制造的,而其中有70%至90%左右是銷往國外的。目前珠海共有六百余家耗材生產和經營企業(yè),銷售額也將近100億元人民幣。
五、專利修理與再造的界限探究
在制度已經相對成熟的美國,法院一般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來衡量案件:(1)更換的部件與整個產品使用壽命的關系(2)更換部件的難度(3)專利權人的意圖(4)用戶使用專利產品的方式(5)更換部件的市場需要狀況。也有學者認為,在區(qū)分合理修理與侵權再造的行為時,可以運用專利權利人的權利要求書保護范圍來加以確定。即專利產品的合法使用者為維護產品的正常使用而更換零部件的,不論是起輔助作用的次要部件,還是構成該專利的核心,對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的成立起決定性作用部件,只要這些零件本身沒有獲得專利保護,就都是法律所允許的行為。而同樣認為是可以利用專利權利要求書中權利保護范圍來對修理與再造行為加以區(qū)分的學者們,還有另外的一種觀點,即如果修理或者零部件更換后的產品仍然屬于專利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內的產品,則以盈利目的專門從事修理或者零部件更換行為,相當于專利產品的生產行為,應當作為專利侵權行為處理,反之亦然??梢钥闯鰺o論是將修理的零件作為對象與權利要求書保護范圍加以比較還是將修理后的整體產品與權利要求書保護范圍加以比較,均是將權利人的權利要求書作為衡量與界定標準。但是如果僅僅以零部件自身是不是有專利權保護來判斷整個修理后的產品是不是侵權,是不夠全面的,因為有可能雖然零部件都不侵權,但是由于整體專利產品已經達到報廢程度,則再次更換零部件重新組成專利產品的行為是侵犯專利權人的權利的。如果能把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相結合,界定這一問題會更加準確合理。
六、結語
寬泛和模糊的立法環(huán)境很容易使得相關侵權問題泛濫,給專利權人帶來巨大損失,因此針對專利產品侵權與再造問題加以立法上的明確規(guī)定是有必要的。而關于立法的模式,應首先明確核心概念的含義,讓修理與再造的界限清晰化,然后再將專利權人的權利要求書作為衡量的一個參考標準??梢越梃b美國等多年的審判類似案件的經驗,將靈活性的因素綜合考慮后進行立法上的規(guī)定,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也應該結合個案的不同情況得出合理確定的審理結果。
[參考文獻]
[1]Wilson v.Simpson,50 US(9 How.)109(1850).
[2]Goodyear Shoe Machinery Co.v.Jackson,112 F.146.150.
[3]Canon Inc.v.Recycle Assist Co.,Ltd.,IP High Court,Grand Panel,Decided January 31,2006.
[4]Canon Inc.v.Recycle Assist Co.,Ltd.,Case No.Heisei 18(jyu)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