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祥慧 肖鵬 韓丹鳳
[摘要]網絡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受到多元化、多樣化思想與價值觀的沖擊,進而使他們的理想信仰、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的構建在外界沖擊下變得搖擺不定,這給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大學生良好素質的建立十分迫切,而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創(chuàng)新形式與有效渠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使其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務;價值取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22
1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涵
從志愿服務的內涵來看,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建立在非營利、不計報酬基礎上的自愿付出的服務或勞動,大多是在課余時間進行。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現了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精神價值,能夠突出體現大學生良好的操守品行與積極的社會服務精神,是推動社會公共事業(yè)、調節(jié)社會矛盾、促進黨政工作、完善社區(qū)工作的一種實踐活動。
2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導向功能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導向功能是借助志愿服務活動過程把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引導到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正確方向上來,大學生志愿服務融合了民族傳統道德觀念與時代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實踐的具體表現。志愿服務鍛煉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是高校實施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徑。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導向功能主要包括信仰導向、道德導向、成才導向等,此外,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使其在今后的社會生活與工作中成為引領社會道德的新風尚,對弘揚社會正氣、樹立社會新風以及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22凝聚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志愿服務對廣大志愿者具有吸引力,對整個民族具有向心力,這使得志愿服務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獲得更深的社會感悟,并逐漸實現價值認同,進而產生社會凝聚力。志愿服務活動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性與自愿付出特征,大學生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社會認同感與社會深層感悟,進而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共識與感染下產生強大的愛國主義凝聚力。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能夠使服務團隊中的學生在共同的理想與環(huán)境下產生認同感,并基于共同的任務與目標而產生一致的動力,進而產生集體凝聚力。此外,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還能夠使其在志愿精神、集體榮譽感的基礎上建立起凝聚力。
23激勵功能
志愿服務活動既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又是一種高等教育模式,它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與道德素質,同時志愿服務活動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需要大學生進行獨立的實踐操作才能完成,這使得他們在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不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并且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地感受到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榮譽感、喜悅感、自豪感,進而樹立強烈的自信心,這些都體現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激勵功能。志愿服務活動能夠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以及頑強的進取精神。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激勵功能主要包括成就感激勵、責任感激勵、榜樣激勵、評價激勵等。
3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策略
31從高校層面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
從志愿服務的本質內涵來看,其是不受官方約束的第三方行為,是基于獨立自主原則而開展的活動,而大學生志愿服務則是結合了志愿服務的自愿性與大學生時代性特征,并且滲透了高校的各種教育功能與目的,這就要求高校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方向等方面必須做出適合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劃。首先,從高校黨委領導開始,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發(fā)展規(guī)劃的把握,將黨建工作擴展到志愿服務組織,發(fā)揮黨員作用,并以其為骨干建立志愿服務組織的黨團組織,保證隊伍的先進性;其次,在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引導下,強化志愿服務在大學生中的宣傳,使其能夠正確認知志愿服務,比如強化志愿服務活動的審批、運行制度,時刻探索全新的、適合當代大學生并且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志愿服務活動,加強指導志愿服務項目的設計。
32把握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首先,在高校黨團組織及志愿服務組織規(guī)劃的志愿服務導向功能上明確目標,全面發(fā)揮目標導向、政策導向與自主導向功能,設定最適合大學生發(fā)展的分級式目標,并針對性的規(guī)劃實現步驟,使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目標實現具備層次性與多元性特征;在高校教育理念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發(fā)揮其在大學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要重視政策導向,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學以致用,將課堂學習到的思想政治內容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學會用政策分析問題與處理問題。
其次,充分利用志愿服務活動的凝聚功能,借此幫助學生建立堅定的信仰,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最后,將志愿服務活動的激勵功能發(fā)揮出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建立榮譽性激勵機制,通過榮譽激勵使學生產生自豪感與社會認同感,激發(fā)其思想政治知識的社會實踐積極性。在社會與高校層面建立回報性激勵機制,對大學生參與并完成志愿服務活動進行適當獎勵,比如學分獎勵、課程獎勵、學生評優(yōu)獎勵等。此外,還可通過建立自我發(fā)展性激勵機制與自我愉悅性激勵機制來實現自身思想道德意識及精神的升華。
33結合其他教學載體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
思想政治教學與志愿服務的融合是常規(guī)教學模式,除此之外還可引入其他教育載體,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志愿服務更加豐富有效。一是引入“兩課”課堂載體與志愿服務相結合,有助于學生的志愿服務更具有社會實踐與鍛煉價值,并且還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充分重視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優(yōu)勢,比如編寫《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教材,以課程化的理念管理志愿服務,舉辦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節(jié),與班級建設相結合等;三是充分發(fā)揮校園信息網絡優(yōu)勢,將志愿服務與網絡新媒體相結合,比如建立志愿者服務網站,通過網站發(fā)布志愿服務信息、宣傳志愿服務效果、宣傳與樹立志愿服務典型與榜樣,建立志愿者服務博客,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統等。
參考文獻:
[1]高娛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途徑[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5-32
[2]胡凱,楊欣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8-30
[3]鄭金鳳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6-15
[4]付蕊論大學生志愿服務內涵的深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效性的發(fā)揮[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