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朝暉
摘 要:技工院校要加強內涵建設,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建立和諧學校成員人際關系。本文對人際關系與管理效率理論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了人際關系與管理效率的關系,指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實現組織目標、有利于實現教育目標、有利于學校發(fā)展和有利于實現高效率的管理。
關鍵詞:人際關系 管理效率 技工院校
在2014年召開的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職業(yè)教育發(fā)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huán)境,努力培養(yǎng)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職業(yè)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務發(fā)展、促進就業(yè)的辦學方向,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币虼思脊ぴ盒Ro緊抓住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強內涵建設,體現辦學特色,和諧人際關系,提高管理效率。
一、人際關系與管理效率理論問題研究
1.人際關系的含義及其理論分析
人際關系是人們?yōu)榱藵M足某種需要,通過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間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關系。技工院校人際關系是人際關系的特殊形式,它主要是指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1)教育性。技工院校一切工作都是圍繞教育學生進行的,因而技校人際關系首先是一種教育功能的關系。這反映在兩方面:一是技工院校人際關系向著有利于教育學生的方向發(fā)展;二是技工院校人際關系的矛盾主要是通過教育來緩解、消除。
(2)純潔性。技工院校人際關系較簡單,有如下兩個原因。
一是技工院校的教師大多能忠誠技工教育事業(yè),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能敬業(yè)愛生,有較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自覺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二是技工院校的學生雖然學習基礎較差,學生的認知結構比較欠缺,但畢竟年輕,心靈比較純潔,其內心是渴望上進的。
因此,技工院校成員人際關系與社會其他部門的人際關系相比,技工院校人際關系較簡單。
2.管理效率的含義及其理論分析
管理效率是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實施的各種資源過程的效應比率。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教學效率。它是學生的學習收獲與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量在時間尺度上的量度。它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直接關聯(lián)到教學觀念。教學目標的全面、合理與個性化導向,是研究教學效率問題的前提。
(2)德育效率。就德育資源的投入是否能獲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和效益而言,衡量德育效率的高低有三個指標:耗費教育資源的多少、見效時間的長短、效果維持時間的長短。
管理效率的高低不僅是學校管理中各種因素和手段作用的綜合反映,而且也是檢驗學校管理是否科學的重要標準。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產業(yè),教育產業(yè)的產品產出周期長,但技工院校相對較快,一般在學生實習三個月后就能見分曉,即實習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與對崗位適應性等就能體現出管理效率的高低。
二、人際關系與管理效率的關系探討
1.有利于調動學校成員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實現組織目標
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才能增強學校凝聚力,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個體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社會閱歷、價值觀、愛好的不同,人際關系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存在矛盾,甚至發(fā)生沖突,這就要求教職工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與相互尊重,樹立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人際關系最重要的特點是情緒基礎,在學校,若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人際關系良好,教師就會有安全感,從而情緒穩(wěn)定、開朗,思維活躍,歸屬感、主人翁責任感和向心力增強,能形成強大的集體力量。一旦形成一種堅定的使命感,組織目標將與個人目標高度統(tǒng)一,使命感將成為組織成員的共同動力。
師生關系是學校人際關系的一個反映側面,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人際關系在教學中存在于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思想和行為的互動過程中;第二,人是有情感和意志的,師生關系是在教學活動中有情感、有意志的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交往關系;第三,人本身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教學中的人際關系也具有社會性。師生關系的好壞,主要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與要求,進而影響學生對教師的好惡程度、對學習的投入程度等。一般來講,學生喜歡教師,相應地也喜歡他所任教的學科,同時易于接受教師的思想,即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去愛護受教育者”。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應該說大部分學生是熱愛、尊重教師的,是想接近教師的,教師也要明確學校的教育成果最終是要從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因此師生關系越好,教師和學生就越親密,情感就越深厚,心靈就越相通,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就越高,就能向著教師所期待的目標努力,就能形成良好的校風,從而使學校發(fā)展,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實現教育目標
技工院校的課程有文化課、專業(yè)課和操作技能課。但教育質量是由學校教師合力提高的,學校育人的工作是一個教師集體活動的過程。當學校人際關系處于和諧狀態(tài),教師相互支持,步調一致時,易形成合力,教育質量就較高。反之,人際關系緊張,教育質量不是內耗掉了,就是難以直接作用于學生。教育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若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對教師有反感、厭惡情緒,就不愿接受其教育,教育質量就難以保證。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質相對較差,學生文化課基礎知識薄弱,部分學生厭學情緒嚴重,上課睡覺、吵鬧、不交作業(yè)等現象依然普遍,而部分教師無法駕馭課堂紀律,感到力不從心,自然就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因此學校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積極創(chuàng)造寬松的育人環(huán)境。這樣,教師因為喜愛學生,和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就會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心,以更大的熱情對待教學,刻苦鉆研業(yè)務,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而學生也會因熱愛、敬佩教師,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并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此時,雙方都感到與對方相處是輕松、平和、愉悅的,雙方處于接納狀態(tài),這樣就為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相互影響,最終完成教育任務。
3.有利于學校成員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學校的發(fā)展
到技工院校學習的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處于中下水平,且部分學生屬于后進生,受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良因素影響較大,已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進技工院校的部分學生對專業(yè)、對前途認識不清,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自覺性差,是非觀念淡薄。原以為到技工院校學習較輕松,但隨著文化課、專業(yè)課、操作技能課學習的進一步深入,由于初中階段學習基礎差,又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學生感到學習有難度,加上意志薄弱,畏難情緒與厭學情緒加重,于是就喪失了自信心。此時如果父母過多地指責、教師過多地批評,被同學或班級排斥,從而實際被排斥在集體和家庭之外,正當歸屬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冷漠感。這種冷漠心理可能會泛化到對各種事物的態(tài)度上,嚴重的就會產生心理危機、心理紊亂乃至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我、把握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現實中往往有些教師認為懷才不遇,能力未被領導欣賞、得不到重用而憤恨不平;有些教師認為學校制度不合理,獎金分配方案不合理而感到世道不公;有些教師認為榮譽是領導的,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是為領導做的,于是工作熱情與積極性下降。這些教師往往易把情緒發(fā)泄到工作中,易遷怒他人,甚至不思進取,不鉆研業(yè)務,導致學生考試成績差,自然不受學生歡迎。領導若不及時與之溝通,這些教師或許會走極端。長此以往對教師本人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對學校發(fā)展勢必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要積極為教職工創(chuàng)造對話、溝通的機會,把問題提到桌面上去解決。同時領導辦事要有人情味,努力與教職工處理好人際關系,這樣會有利于學校的發(fā)展。
4.有利于鞏固和發(fā)展學校組織,實現高效率的管理
只有人際關系密切、和諧,教職工認同感強,才會有組織的強大凝聚力,個人目標才會與組織目標相統(tǒng)一,才會形成集體意識,學校成員才能去追求組織目標。在這種合力的作用下,組織將變得更為有效。因此凝聚力是一個學校戰(zhàn)斗力的標志。若人際關系緊張,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安全感就會下降,加之有些教師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慢慢地就會變得壓抑,不僅會影響心理健康,影響工作,還會萌發(fā)調離學校的想法。這時,學校組織就難以鞏固,更談不上有什么發(fā)展。因此在管理中應重視發(fā)揮人的主體作用,重視激發(fā)每個人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造意識。在管理中形成尊重、理解、信任的人文精神,營造團結、和諧、進取的組織環(huán)境,建立寬松、有人情味的管理文化。這樣就為每個教職工個性心理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增強教職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管理效率。
在管理的各種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要素。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是技工院校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吳志宏.教育行政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吳志宏,馮大鳴,周嘉方.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詹姆斯·庫澤斯,巴里·波斯納.激勵人心 提升領導力的必要途徑[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臨安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