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龍
摘 ?要:本文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在日本、韓國所獲文學獎項為線索,通過對其所獲獎項以及相關譯本的考察,梳理其作品在日、韓的基本譯介現狀,探討其作品在韓日的影響及其動因并指出莫言在獲諾獎前其作品就在日韓受到青睞,并得到了很好的反響,成為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前奏。
關鍵詞:莫言;獎項;譯介;影響
中圖分類號:I0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0677(2015)3-0031-06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時間無疑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上的重要標記,同時這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當代文化給予的最高評價。其實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已經斬獲許多有名的國際文學獎項;據筆者統(tǒng)計,其中國際獲獎包括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意大利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韓國萬海大獎等多個獎項,這從側面說明他的文學作品不僅在國內擁有廣泛的讀者,國際上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
同時,莫言研究隨著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研究熱點,但對于莫言的海外研究比較缺乏,已有的海外研究文章多是莫言作品在歐美的研究,亞洲的研究則相對不足,與莫言研究不太相稱。就日本韓國而言,日本莫言海外相關研究文章屈指可數,有《文藝報》上的《莫言作品在日本》①和新發(fā)表的《莫言在日本的譯介》②,莫言的韓國海外研究僅有一篇《扎根異土的異邦人——莫言作品在韓國》③發(fā)表在《作家》上,他們僅僅作了初步的介紹和歸類工作,深入分析不多,將二者聯(lián)系的研究更是沒有??梢哉f,研究才剛剛起步。本文針對莫言作品在東亞研究的不足,將日韓聯(lián)系起來,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在日韓所獲得的獎項為線索,擬對莫言作品在日韓的基本概況進行一次總體梳理,并通過其作品在日韓的譯介情況嘗試從不同層面評價其影響,探究其背后的動因,以期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背景下,提供一點思考。
一、莫言日韓所獲獎項
莫言作為作家其創(chuàng)作力十分旺盛,迄今已經發(fā)表了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60多篇、中篇小說30多部④,成為了海外文學界閱讀、研究和翻譯的重要來源。隨著莫言文學作品在國外翻譯和出版的日益增多,在日本和韓國,其作品也越來越受到文學界和大眾的關注和歡迎,莫言先后在2006年7月獲得日本第十七屆福岡亞洲文化大獎,在2011年7月獲得韓國文壇最高獎萬海文學獎。這兩個獎項本身也成為莫言文學作品在日韓得到認可的明證。但學界對亞洲的這二個文學獎項介紹不多,比較陌生,本文稍做介紹⑤。
“福岡亞洲文化獎”是1990年日本福岡市為保護和發(fā)展亞洲文化而設立的獎項,其目的是通過表彰為亞洲獨特多樣文化的保存與創(chuàng)造取得杰出成績的個人或團體,促進亞洲人民的相互學習和廣泛交流。該獎項分為大獎、藝術文化獎和學術研究獎三項。其中份量最重的是大獎,其評審要求獲得者必須在文化藝術領域面向全世界展現亞洲文化的價值,在亞洲獨特多樣文化的保存和創(chuàng)造作出極大貢獻,并以其國際性、普遍性、群眾性、獨創(chuàng)性來向全世界揭示亞洲的文化意義。2006年莫言獲得第十七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后也成為繼巴金之后第二位獲獎的中國作家。
作為韓國最有影響的榮譽獎之一,“萬海獎”是1997年萬海精神促進會為紀念萬海的思想和偉大精神設立,其獲獎者均在傳播高尚思想和造就人類發(fā)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績或貢獻。它主要獎項設置包括和平獎、社會奉獻獎和文學獎。而萬海文學獎一直被認為是韓國文學的最高獎項,該獎項特別關注對亞洲文學和社會價值傳播作出突出貢獻的文學作品,其獲得者是文學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士。比如其文學獎得主有科威特女詩人蘇阿德、北韓文豪洪錫中、被譽為韓國小說界現實主義美學頂峰的作家黃皙暎等。這兩個獎項在韓國和日本有比較高的知名度,每年頒發(fā)一次,并舉行相應的文化紀念活動,對于推廣亞洲文化或亞洲文學交流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莫言作品的譯介
獲得日韓文學大獎,本身說明了莫言作品在日韓的影響。本部分擬對莫言的作品譯介情況進行梳理和探討。首先,針對日本情況,其作品譯介基本情況如下:莫言最早的日文翻譯作品是1989年和1990年分別出版的《紅高粱》和《紅高粱家族》,譯文收錄于《現代中國文學選集》中,由德間書店出版,譯者為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井口晃。莫言的中篇小說《?!泛汀吨贰?011年由日中友好話劇人社事務局長菱沼彬晁翻譯,并由巖波書店出版⑥。莫言自傳中篇小說《變》于2013年由長堀祐造翻譯并由明石書店出版。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系藤井省三教授也翻譯了莫言的幾部作品,比如1991年由寶島社出版的《來自中國農村——莫言短篇集》就是他最早的翻譯作品;次年,JICC出版局出版了他翻譯的另外一部小說集《懷抱鮮花的女人》。1996年巖波書店出版了他翻譯的莫言的長篇小說《酒國》,其最新翻譯的《透明的紅蘿卜——莫言精美短篇集》由朝日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莫言作品翻譯最多的也為大家熟知的是日本中國文學翻譯家、佛教大學的吉田富夫教授,他第一部翻譯作品是莫言的長篇小說代表作《豐乳肥臀》,該作品由平凡社于1999年出版發(fā)行;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他2002年翻譯《師傅越來越幽默———莫言自選中短篇集》同樣由平凡社出版,2003年翻譯的《檀香刑》由中央公論新社出版。2004年又翻譯了《白狗秋千架——莫言自選短篇集》,由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出版。2006年中央公論新社出版他翻譯的《四十一炮》,2008年將莫言的《生死疲勞》譯為《耘生夢現》由中央公論新社出版。2011年他翻譯了《蛙》,2013年翻譯的《天堂蒜薹之歌》由中央公論新社出版。如上所述,莫言作品的日譯比較全面,包括長篇小說9部、中篇3部和短篇小說集5部,體現莫言的文學成就的大部分長篇小說都已經翻譯為日語,并介紹給了日本眾多讀者,受到很好的評價。值得一提的是《蛙》在中國出版后僅僅18個月后就有了日譯本,不能不說日本學界翻譯和出版非常迅速,幾乎和中國出版界保持了同步。
在韓國,莫言作品的翻譯作品也不在少數。到2012年已經翻譯主要作品如下:1993年《透明的胡蘿卜》由kyǒng-dǒkYi翻譯,出版社■。⑦作為知名翻譯家和小說作家的樸明愛(■)女士也是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譯和介紹者。她翻譯莫言的一系列作品,2003年翻譯《檀香型》由韓國中央M&B出版社出版,同年《酒國》的韓文譯本由韓國書世界出版社(■)出版。2004年《豐乳肥臀》翻譯并由韓國的間屋出版社(■)出版。《紅高粱家族》2007年由韓國的文學與知性社(■)出版,該社于次年又出版了《四十一炮》韓譯本。
其他翻譯作品還有,2007年韓語版的《天堂蒜薹之歌》由Hong-bin Im翻譯,由間屋出版社(■)出版。同年,《生死疲勞》由金再旭(■)翻譯并由■出版社出版。同年,韓國濟州情報大學的前校長、著名翻譯家沈揆昊教授(■)翻譯的《莫言中短篇作品精選集》和《蛙》由韓國民音社(■)出版。雖然翻譯比日本相比晚了一些,不過從2007年以后作品翻譯呈迅速增長的勢頭,到2012年,莫言大部分主要長篇作品基本被翻譯,短篇和中篇也有涉及。
從日韓譯介過程中可以看出,日本不僅比韓國早譯介莫言作品,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譯介其作品的國家;韓國稍晚,但07年后迎頭追趕,與日本不相上下。在具體選擇作品上雖有些差異,但總體而言,日本和韓國譯介情況相似之處更多,首先,他們翻譯作品都比較多,類型比較全面,都包括短篇、中篇和長篇,而且都以長篇小說為主要譯介對象。其次,翻譯家比較固定,翻譯長篇占到80%左右,遠高于歐美世界,而且莫言作品仍在譯介的過程中,莫言長篇作品在韓日全部翻譯指日可待。再次,從其單行本出版情況看,除新近出版的翻譯作品外,其他主要日韓譯本均有再版情況,其中尤以《紅高粱》為最。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莫言作品在日韓的受歡迎程度。
三、莫言作品的影響評價
針對莫言作品譯本的影響及評價,本部分擬從專業(yè)獎項層面、主要文學家、翻譯家層面、專家教授層面、媒體、出版社層面等加以探討。
首先,就其影響來看,毋庸置疑,日韓頒給莫言的文學獎項本身就是極好的證明。具體而言,委員會評審后所寫的獲獎介紹詞也比較客觀地對莫言作品的影響力進行了中肯的評價。
日本福岡文化大獎在其介紹詞中說道,“莫言先生是當代中國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導亞洲走向未來,他不僅是當代中國文學的旗手,也是亞洲和世界文學的旗手。”⑧同樣,韓國萬海文學獎對莫言也作了如下的解說,“莫言是中國當代文學具有代表性的國際知名小說家。韓國人熟悉其作品,幾乎他所有的主要作品已經被翻譯成韓語。他作為全球最有潛力的華人作家,為世界范圍內引入亞洲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⑨這兩個獎項在評價的話語中不約而同的指出了莫言在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地位,更進一步認可了其作品在亞洲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
其次,在文學家層面,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在亞洲特別是東亞文學界較早發(fā)現莫言的文學價值并極力推薦的作家之一。他20世紀末評價莫言時,就認為莫言是中國極其優(yōu)質的作家,21世紀的文學就是屬于像莫言這樣的中國作家。中國如果有作家能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就是莫言。⑩可以說給予了莫言極高的評價;而隨著莫言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也驗證了大江的說法,生動的體現了大江先生極具國際水準的文學鑒賞水平和其敏銳的洞察力。
再次,從莫言作品的翻譯家們來看,其評價也不可忽視。由于他們親身參與了莫言作品的翻譯,他們更具有發(fā)言權,他們的評價也更具有說服力。在日本,藤井省三一開始就對莫言的文學作品從文學價值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認為莫言是中國有代表性的作家,在超越中國傳統(tǒng)文學方面功不可沒。他首次對莫言作品評價中提出“中國農村的魔幻現實主義”{11}一說,與后來的諾貝文學獎評價基本相似。莫言文學作品的主要翻譯者吉田富夫也認為,莫言的作品刻畫出了農民的靈魂。他不是站在農民的立場替農民說話,而是他自己作為一個農民在說話,{12}這深刻指明了莫言作為老百姓寫作的立場。他還說,莫言的作品追求的是人的內心的東西{12}。韓國有名的小說家和翻譯家樸明愛如此評價莫言,“莫言是尊重小說本靈的作家,他正直地履行著小說家的本職,通過小說中的人物表現出深刻、正義、具有良心的世界觀,具有糾正當今扭曲的價值觀的力量”。{13}她從社會精神道德層面深刻洞悉了莫言小說的社會思想價值。
在專家教授來看,日本漢學家谷川毅表示,莫言幾乎可以說是在日本代表著中國當代文學形象的最主要人物之一。無論是研究者還是普通百姓,莫言都是他們最熟悉的中國作家之一。{14}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井波律子教授說:“(莫言作品)最精彩的就是將埋在中國近代史底層的黑暗部分,用鮮艷濃烈的噩夢般的手法奇妙地顯影出來。”{15}他認為《生死疲勞》巧妙地描述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變遷。韓國漢陽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系教授安昶炫對記者表示,隨著近年來中韓兩國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越來越受到韓國讀者的青睞。在這樣背景下,莫言的作品進入到韓國讀者的視野并逐漸受到其歡迎。韓國文學評論家、首爾大學中文系教授全炯俊說,莫言的作品使得韓國的中國文學讀者數量增加,口味也更加多樣化。{16}不言而喻,專家教授感到了莫言作品在日韓所受到的歡迎。
就媒體層面而言,由于大江健三郎90年代的評價讓莫言成為了日本媒體的焦點,從1992年起日本的《讀賣新聞》、《文學界》、《昂》等多家報刊也曾做過專訪和推介{17},圍繞莫言的個人經歷、文學創(chuàng)作和作品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報道和介紹。21世紀初期,隨著其《豐乳肥臀》、《檀香刑》、《酒國》等一系列作品的翻譯,在日本一度引起了一陣“莫言旋風”。特別是在2003年莫言訪問日本時,引起了日本公眾廣泛關注。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曾邀請大江健三郎遠赴莫言故鄉(xiāng)高密采訪莫言,并專門制作了關于“莫言文學”特輯的電視節(jié)目,收到了很好的反響。隨著媒體的關注和介紹,當時的莫言在日本讀者眾多,很受歡迎。
就韓國而言,韓聯(lián)社認為中國作家莫言是一名具有代表性的“知韓派”人士。{18}他于2005年參加首爾國際文學論壇并首次訪問韓國,在此次文學論壇上,莫言被韓國媒體譽為“不僅在中國擁有廣大的讀者,在海外也是中國最有才氣和趣味的作家之一”{18}?!秶H先驅導報》談到,在韓國出版市場最受關注的余華、蘇童和莫言,他們是作品被譯介到海外最多的中國作家。{19}
出版社層方面,莫言翻譯作品的出版社均為日韓比較出名或重要的出版社。日本有影響的大出版社巖波書店顯示,莫言的作品在日本一直賣得不錯。前日本駐華公使井出敬二也認為,在日本書店,很少有機會看到中國作家的作品,但莫言是個例外。{20}韓國民音社的著作權部理事南有宣說,中國出版商和作家的聯(lián)系并不容易,但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尋找中國作家撰寫的經典純文學小說。民音社相繼出版了中國作協(xié)精選的《中國現代小說選》和莫言的《蛙》?!锻堋烦霭婧蠛迷u如潮,銷售一空,打算再版。南有宣表示,民音社未來計劃出版更多莫言和韓少功的小說和作品,并就其作品出版和漢學翻譯家們已經達成了合作意向。{21}
總之,從專業(yè)文學家同行到專家教授再到媒體出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莫言作品在日韓文學界的美譽度和在大眾中的影響力。
四、原因探討
如上所述,莫言作品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那為什么莫言在日韓受到了如此廣泛的關注并得到大眾的歡迎呢?分析其背后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電影改編的助力
電影《紅高粱》的原作者是日韓讀者認知莫言的重要標簽之一。1988年2月23日,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同名影片在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上榮獲金熊獎。次年又再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jié)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正是因為影片在國際影壇的多番獲獎,使得外國觀眾對被改編的文學原著產生了濃厚興趣?!都t高粱》的原作者也隨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莫言本人也承認電影對于其作品的推動作用。他承認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22}可以說,是電影把莫言帶進了日韓,電影的成功改編引發(fā)的巨大影響迅速地推動了文學作品的翻譯,也使得莫言越來越受到了日韓文學界的關注,為莫言作品的海外傳播奠定了基礎。
第二,翻譯家的功勞
在其改編的電影推動文學作品的翻譯的過程中,莫言作品受日韓讀者大眾歡迎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翻譯質量。而莫言作品翻譯質量很高的原因在于他的翻譯者的固定。從單行本的譯者角度看,莫言作品主要日語譯者吉田富夫和藤井省三,韓語翻譯則主要是樸明愛、沈揆昊等。他們都是母語為譯入語的翻譯家,同時又是學者或教授。他們了解兩國的語言文化差異,又兼有良好的母語寫作水平,這都成為翻譯質量的保證,同時也有利于保持作品翻譯的風格的連續(xù)性。另外,翻譯作品的成功也和翻譯家付出的努力分不開。在翻譯過程中,他們的翻譯態(tài)度嚴謹,翻譯策略得當,都使得莫言作品很快得到讀者的認同,其翻譯也得到了莫言的肯定。比如,吉田富夫在翻譯中特別注意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他在《豐乳肥臀》翻譯中,每一章節(jié)后都添加了副標題,并加注釋說明每一章節(jié)以便于讀者理解小說的歷史背景。翻譯的《檀香刑》用了日本和歌的五七調使得日本讀者更方便理解作品的音樂性。正如莫言在不同場合下表示的那樣,其作品的成功,翻譯家功不可沒。{23}在出版過程中,他們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韓國主要翻譯者樸明愛為翻譯作品的出版積極奔走各出版社,花了7年時間才將早已譯好的《紅高粱》順利出版。《酒國》翻譯1年多出版。沈揆昊翻譯《蛙》用了近2年的時間。
第三,訪問交流和媒體出版的推動
正如前面所討論的,媒體采訪和出版社的推廣活動也有力推動了莫言作品被讀者接受和流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對于日韓的參觀訪問,在日韓進行與公眾面對面的演講與交流無疑也促進了大眾對他及其作品的進一步了解。據筆者統(tǒng)計,在獲得日韓文學獎前,莫言同日本韓國的交流已有多次。日本交流比較早,韓國相對晚一些。在日本,早在1999年,在日中關系學會組織的日本訪問,莫言參觀訪問京都大學和日本駒澤大學并作了演講。以后于2003年9月、2004年12月和2006年{24}三次再次訪問日本并做了關于其作品和創(chuàng)作主題的演講,促進了和日本大眾的交流。
對于韓國,最早始于2005年5月,莫言應邀赴韓國參加第二屆首爾國際文學會議,并在“東亞文學大會”上作講演。后于2007年10月、2008年4月和2008年10月先后訪問韓國并就其作品的理解和專家及普通讀者做了交流。{24}這些莫言本人與日韓民眾的面對面的交流無疑對其作品在韓日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第四,莫言作品的自身特性
莫言作品受到異國大眾的歡迎并獲得國際獎項并非偶然,其根本原因在于莫言作品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其一,莫言小說中具有的獨特的中國經驗和他為老百姓寫作的創(chuàng)作立場使其小說顯得與眾不同。莫言在其作品中對中國現實的介入和對中國歷史的個人化思考,都激發(fā)了讀者了解、探尋現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強烈欲望。許多讀者關注中國文學作品是渴望了解真實的中國,希望看到更多可以反映真實中國的作品,而不是單純的歌頌和贊美。而在莫言的小說中,無論是《酒國》、《豐乳肥臀》、《蛙》還是其他作品,都在展示著真實的中國變遷的歷程。這也一定程度上滿足讀者了解中國社會的愿望。其二,莫言獨特的語言魅力和敘事手法等。文學的主體就是語言。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莫言與傳統(tǒng)的作家有很大不同,他從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模式和規(guī)范,對語言不加節(jié)制甚至有意冒犯。陳曉明教授曾說,莫言的敘述充滿著任意揮灑的快感,語句不只是為了講故事表達思想,而是給予語詞追求自身的快樂自由。{25}莫言在小說語言及敘事上都喜歡創(chuàng)新,大膽突破思維定式,追求與眾不同,運用其超常的文學想象力并以先鋒化的敘事,使他最大限度地打破成規(guī)達到了隨心所欲無拘無束自由不羈的境界,這種魅力使得其作品持續(xù)的吸引著國外讀者。
第五,亞洲文化的共性
除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品質、作家表現出來的藝術創(chuàng)新精神、作品中豐富的內容等因素外,從亞洲來看,中日韓的文化交流環(huán)境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因素。隨著中日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學閱讀交流在大眾中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雖然中國古典文學在日韓仍受讀者推崇,但總體趨勢正呈現式微的狀態(tài),越來越多的讀者更喜歡閱讀一些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當代文學作品,而此時莫言的作品正好符合大眾的閱讀傾向。而對于莫言作品在日韓譯介及影響如此之大,筆者認為,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亞洲文化的共性。日韓和中國均屬東亞,文化上都同屬于漢字文化圈,文化和歷史上都有著悠久的淵源。與西方相比,三國間的共性較多,他們都有著深厚的農業(yè)文明基礎,共同耕作著亞洲這塊土地,都經歷了農業(yè)文明向現代文明蛻變的發(fā)展歷程。這些因素使得日韓讀者很自然地理解莫言反映中國農村現實與變化的作品主題,對中國農民階層與命運的抗爭和追求生存權利的渴望也很容易產生共鳴。這大概是莫言的作品受到日韓讀者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的主要原因。
五、結語
莫言作為一位在海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中國當代作家,其文學作品的海外譯介與傳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外學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方式和認知程度。從莫言在日韓的流播到日韓獲獎的情況來看,其大致經歷的路徑如下:首先是電影帶動作品的外譯,經由固定譯者的高水平翻譯,然后到媒體或出版的推動,作家訪問交流的加深再到外譯作品影響的擴大,最后獲獎水到渠成,當然這些首先要基于作家作品質量過硬的前提之下。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過程也大致經歷了如此的路徑;可以說莫言在日韓的獲獎證明了其作品在東亞的影響力,也許成為了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前奏。這對其他作家作品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傳播和接受提供了十分有意義的啟示。
① 盧茂君:《莫言作品在日本》,載2012年11月14日《文藝報》。
② 朱芬:《莫言在日本的譯介》,《中國比較文學》2014年第4期。
③{13} 樸明愛:《扎根異土的異邦人——莫言作品在韓國》,《作家》2013年第7期。
④ 葉開:《莫言的文學共和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300頁。
⑤ 此2個獎項主要參考網站http://fukuoka-prize.org/和http://manhae.com/
⑥ 寧明:《海外莫言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147頁。
⑦ 鄭娜:《莫言小說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⑧ 李桂玲:《莫言文學年譜(下)》,《東吳學術》2014年第3期。
⑨ 參見網址http://manhae.com/http://manhae.com/sub6.html
⑩ 參見網址http://www.arcadepub.com/Book/index.cfm?GCOI=55970100309310&fa=reviews/1005-1-8.
{11} 莫言、藤井省三:《壓抑下的魔幻現實特集:中國當代文學的旗手連續(xù)訪談》,《昂》1996年第5期。
{12} 舒晉瑜:《十問吉田富夫》,載2006年8月30日《中華讀書報》。
{14} 高曉春:《莫言:高密東北鄉(xiāng)走出國門》,載2010年第1期《全國新書目》。
{15} 寧明:《莫言海外研究述評》,《東岳論叢》2012年第6期。
{16}{19} 彭茜:《余華、莫言、蘇童—中國當代文學的韓國版圖》,《國際先驅導報》2014年6月26日。
{17}{20} 晏陽紅:《莫言在日本的全方位評價研究》,《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18} 姜智芹:《他者的眼光:莫言及其作品在國外》,《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21} 彭茜:《中國當代文學書香飄韓國》,參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19/c_1111228258.htm
{22} 劉江凱:《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寫作——莫言的海外傳播與接受》,《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4期。
{23} 沈晨:莫言指出翻譯的重要性,參見中國新聞網http://news.sina.com.cn/c/2012-12-08/012525759229.shtml.
{24} 張秀奇:《走向輝煌:莫言記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6-58頁。
{25} 陳曉明:《在地性與越界——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質和意義》,《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1期。
(責任編輯:莊園)
The Influence of His Works and Its Translation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before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Du Qinglong
Abstract: By tracing the awards he had won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before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combs 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volving the translation of and introduction to his works in the two countries by examining the awards he had won and the relevant translated texts and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his work in the two countries while pointing out that, even prior to his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Mo Yans works had been favourably received in the two countries, providing a prelude to his winning of the Nobel Prize.
Keywords: Mo Yan, award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