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咪
【摘要】舞蹈是一門以人體動作為主,與眾不同的藝術手段構成,但舞蹈絕不僅限于人體動作本身。佤族舞蹈大多來源于生活中的勞作生活,節(jié)慶節(jié)日與宗教祭祀。佤族舞蹈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變遷,原始舞蹈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民族民俗舞蹈需在保護的基礎上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后人才能在傳承的道路中保留本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合理的探究、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佤族;民俗舞蹈;傳承;發(fā)展
一、民族概況
佤族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環(huán)境,地處祖國的最西南邊陲,與緬甸比鄰,國境線長約一百五公里。佤族俗稱阿瓦山區(qū)與“葫蘆王地”,是鑲嵌在祖國最西南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歷史積淀深厚、民族文化燦爛、自然生態(tài)優(yōu)越、區(qū)位優(yōu)勢突出。滄源與西盟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分別位于滇西與滇西南。佤族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動植物繁多,日照充足,氣候溫暖,年均氣溫18度,是天然的溫室和最佳呼吸之地。
佤族是一個無酒不歡的民族。佤族人熱情好客,進入佤山時必定要喝水酒,通過喝酒這樣的方式增加各村寨之間的信任,拉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佤族人有喝酒前往地上“滴酒”的習俗,意思是敬神送鬼,是一種與鬼神交流的生活習俗傳承。來到佤族人家時,常常會奉酒迎接客人。在西盟地區(qū),拜訪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尼短老師時,主人端酒起身,熱情而歌,當歌聲一落,賓客則用“啊”回應主人,便一口飲酒完畢。主人演唱時眼神中透露出的對賓客的尊敬與歡迎,那真摯的目光與樸素的表達,原生態(tài)歌聲靜靜地回蕩在耳邊,深深觸動著心靈。
二、歷史簡介
佤族“司崗里”傳說是創(chuàng)世史詩?!八緧彙敝浮吧蕉础被颉昂J”,“里”是出來之意?!八緧徖铩敝溉祟愖嫦仁菑纳蕉椿蚝J里誕生的,一直把山洞與葫蘆奉為“圣地”或“圣物”,便有了流傳到至今的葫蘆崇拜。也有其傳說,神用泥巴捏造成男人,男人靠吃樹來維持溫飽,后來神覺得男人太孤單,取下男人一根肋骨,造成了女人。女人出現(xiàn)后,雙方都覺得裸露身體很不自在,他們便用樹枝與樹葉編織成衣服,穿在身上遮蓋其部位。之后他們一起生活、嬉戲,以狩獵為生,開啟了一段新的歷史篇章。司崗里傳說中認為,萬物皆有靈,是自然賦予了他們的靈魂,是自然創(chuàng)造了他們的語言。
佤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佤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外,還信奉佛教與基督教。在原始社會,牛是阿佤人民在田地里耕作勞動、生產(chǎn)生活的唯一幫手,殺牛獻神,意為把最寶貴的禮物獻給神,感謝神賜予我們安定的生活,愿神保佑佤族平安,稻谷豐收。走訪佤族村寨時,無論是屋脊或是民族服飾到處可見牛頭骨及標志,牛頭骨既是家中裝飾,又是祭祀對象,它在阿佤人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為了得到鬼神的保佑,佤族開展了許多宗教活動。每年全寨性的祭祀由祭水鬼祈求風調雨順開始,接著拉木鼔、剽牛、獵人頭等活動,獵人頭的風俗是原始社會的殘余,獵殺的對象一般是男人,不允許砍婦女與兒童的頭,因男人有胡子,胡子越長就代表稻谷生長的越好。木樁便是擺放人頭的“人頭樁”,不過,1975年獵人頭的習俗已在政府的勸導下被廢除。佛教有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漢傳佛教是由大理傳入滄源巖帥鎮(zhèn)和單甲鄉(xiāng);南傳佛教首先傳入滄源班老鄉(xiāng),后傳人勐角鄉(xiāng)等?;浇虃魅胴糇宓貐^(qū)是在20世紀初,滄源信教的教徒主要分布在永和社區(qū)?;浇淘诎⒇羯絽^(qū)的傳播,使佤族原始生活和信仰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本民族的節(jié)日慶典、祭祀儀式,還加入了基督教的耶穌節(jié),及在飲食上等方面也有所改變。
三、民族服飾
佤族婦女在生活中從事紡織業(yè)。她們織布用腰機織作,以紅色和黑色為主要顏色,麻布為主要布料,搭配玫紅、白色等顏色構成幾何條紋,用于生活中的衣服、背包和被單等。男人衣服幾乎為全黑,衣服左胸位置會用彩線繡上牛頭標志,黑色麻布纏頭,有威望的人會插上白鷴鳥的羽毛,黑色短衣,黑色大腳褲,脖子與右手會佩戴銀器制作的項圈、手鐲。佤族婦女喜歡長發(fā)披肩,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短裝,腹部裸露在外。下半身穿筒裙,用紅色、藍色、紫色、黃色或白色的彩線,混織成條紋撞色的服飾。脖子上或頭上佩戴銀器制做的頭箍、項圈、項鏈、手鐲等首飾。這樣的服飾在炎熱的亞熱帶氣候中,搭配得十分自然得體,不僅展示了佤族婦女的心靈手巧,又突出了阿佤人民的個性特征,是民族服裝中的藝術杰作。
四、節(jié)日慶典與祭祀儀式
(一)新米節(jié)
2015年國慶節(jié)有幸來到滄源佤族自治縣,感受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節(jié)日與祭祀儀式。新米節(jié)是佤族最為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新米節(jié)為國慶節(jié)10月1至3號,過節(jié)三天,新米節(jié)前幾天佤族婦女就會到到地里采回新鮮的稻谷,把新谷背回家后,炒熟烘干,舂成新米。第二天全家開始吃新米,吃新米時不準將飯粒灑在地上,家人吃完之后便會請外人來家中,一起享用新米,一起祝賀豐收的喜悅。往后,為了讓大眾熟知,所有村寨的人員在新米節(jié)前后都來到滄源的葫蘆小鎮(zhèn),讓眾人免費品嘗新米,全縣的人們一起過新米節(jié)。這個儀式一代代流傳下來,就形成了佤族的新米節(jié)。新米節(jié)反應了佤族先民對大自然的認識,豐收不僅是阿佤人民勞作所得,更受到祖先的庇護、谷魂的恩賜才得以發(fā)展。
(二)拉木鼔
拉木鼔是佤族木鼓文化的重要活動之一。據(jù)佤族老人講:古老的時候,佤族的一對祖先背著孩子帶著農具去山上打獵。在火燒地栽種完畢后男人接著去狩獵,女人留在附近采摘果子,給孩子喂奶。突然,叢林中竄出一只老虎,為了保護后代,女人撿起一根木棍不停敲擊身邊的紅木大樹。大樹發(fā)出的聲響震懾了老虎,狩獵的男人聽到大樹發(fā)出的聲響與女人的呼救聲,便飛奔過來與老虎搏斗。女人繼續(xù)敲擊紅木樹為丈夫助威,男人聽到這聲響力量倍增。在兩位祖先的齊心協(xié)力下終于打死了老虎。佤族的祖先與后人都認為這是紅木樹神仙顯靈,解救了他們。此后,人們就將紅木樹抬回寨子,搭建木鼓房,祭祀木鼓神。在寨人在森林祭祀后,會拉著木鼓,唱著歌,將木鼓從山上拉到村寨的廣場上,場面壯觀,熱血沸騰。木鼓是佤族的標志,是佤族人民心中崇拜的神圣之物。木鼓象征著母親,木鼓的聲音就如母親的召喚。木鼓是佤族傳統(tǒng)的祭祀工具和樂器,原始社會中木鼓用來召集人民、驅逐辟邪、祈求村寨平安和振奮人心的作用。因此,節(jié)日慶典和宗教祭祀都離不開木鼓。
(三)拉木橋
拉木橋往年只是在村寨里舉行,今年新米節(jié)在滄源縣城里推出該儀式。拉木橋的樹是佤族的祭司選定的。人們眾志成城將大樹砍倒,根據(jù)木橋尺寸所需,造好橋梁,栓上結實的粗麻繩子,把木頭拉回鎮(zhèn)上。拉木橋時,祭司手持樹枝,念佤族祝福語,請求神靈保佑。拉木橋隊伍分為前后兩部分,前方的人負責在平路和上坡路拉動木橋,后邊的隊伍控制拉木橋的速度以及在下坡時防止滑落。隊伍中男女老少,伴隨著歌聲齊心協(xié)力拉著木橋。當木頭擺放在木橋的橋上后,佤族的少女走上木橋,男人在河邊用竹筒給少女傳遞溪水,用河邊的溪水邊澆灌著新的木頭,邊歌唱,寓意一個新的開始。清結完畢后,無論阿佤人還是觀眾都要走過這座木橋,寓意一起努力向著美好幸福的生活前行。
(四)叫谷魂
叫谷魂,是農耕祭祀的重要內容,它源于佤族對大自然的崇拜,普遍流傳在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叫谷魂不僅是宗教祭祀,也是節(jié)慶活動?;顒赢斕?,祭祀臺上站滿了由老人、少年組成的祭祀隊伍,各村寨人員已經(jīng)準備好了敬獻給谷魂的物品,那琳瑯滿目的貢品,既是一年來的勞動成果和感謝谷神賜予的糧食,感恩大自然豐富饋贈的象征,更是阿佤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豐衣足食的向往。祭谷魂儀式需在場的所有人蹲下,佤族人雙手合十,以表對谷神的尊敬。祭祀詞由昭畢昭寀來致辭,大意為呼喊谷魂和召喚谷魂回來。禮畢后,全體起立,張開雙臂呼喊一聲,迎接谷魂的來臨。在谷魂被認為回來后,佤族人民變吹奏樂器邊起舞,以祈求豐收。
五、傳統(tǒng)舞蹈的多樣性
佤族民俗舞蹈貫穿于勞作生活、節(jié)日慶典、宗教祭祀之中。在佤族各類型的活動中,可以看出佤族舞蹈的動律主要力量、力度在腳下,屈膝彈動,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強,動作幅度大。佤族民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主要分為祭祀性舞蹈和自娛性舞蹈。
(一)祭祀性舞蹈
最為盛大的祭祀是木鼓祭祀活動,在木鼓祭祀活動中表演的舞蹈稱為“木鼓舞”。根據(jù)祭祀過程可分為拉木鼓、跳木鼓房、剽牛舞、砍頭刀舞、迎頭舞和送頭舞等等。它與佤族特有的歷史文化和民間習俗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與佤族古老的禁忌風俗密不可分。佤族傳統(tǒng)民俗舞蹈被舞蹈工作者挖掘創(chuàng)作后,成為舞臺上的表演藝術,給人留下震撼的印象。作品《木鼓聲聲》、《佤山組舞》等,熱情似火的舞蹈,伴隨著木鼓聲、歌聲、吶喊聲,強烈地表現(xiàn)了佤族人民質樸的情感,及“萬物有靈”的體現(xiàn)。
(二)自娛性舞蹈
佤族民俗舞蹈多為自娛性舞蹈。佤族自娛性舞蹈以模仿動植物頗多,人們通過觀察各種動物、植物的生活狀態(tài)來娛樂自己的生活。除模仿動植物的舞蹈外,表現(xiàn)勞作生活的舞蹈也十分生動和形象。自娛性舞蹈有甩發(fā)舞、蘆笙舞、蜂蛹鼓舞、彈棉花舞、繞線舞、竹竿舞、白鷴舞、豹子舞、斑鳩舞、手巾舞、斗屁股舞、對腳舞等等。
1、甩發(fā)舞是佤族女子跳的舞蹈。甩發(fā)舞源自阿佤女人在河邊洗完頭發(fā)后,甩干頭發(fā)的生活動作。佤族女人喜歡留長發(fā),用烏黑亮麗的長發(fā)來吸引異性的目光。據(jù)民俗舞蹈家鮑葉內老師說,甩發(fā)舞又源自對白鷴鳥的模仿,白鷴翎毛華麗、體色潔白,尾巴長而美麗,在微風吹拂下隨之飛舞,阿佤人覺得白鷴鳥的尾巴就像女人的頭發(fā)一樣美麗,甩發(fā)時也隨風飄起,充分展示了女性的魅力。崇拜白鷴鳥代表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舞蹈既可單人舞,又可集體舞,“甩發(fā)”為該舞的主要特征。原始舞蹈動作比較單一,大多為前后甩,舞蹈工作者后期把甩發(fā)豐富為前后甩、左右甩、轉甩、跪甩等。如今的甩發(fā)舞被文藝工作者用來與木鼓舞編創(chuàng)在一起,在國內外多次獲獎,由此“甩發(fā)”變成為了佤族標志性動作之一。
2、打歌是西南許多少數(shù)名族都有的民俗歌舞,為祝福之意。佤族也有本民族專屬的打歌。佤族的打歌一般在節(jié)日儀式、婚嫁喪葬,及休閑時跳,它不受任何場地、時間的限制,表現(xiàn)阿佤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愉悅之情,又有祈求農業(yè)豐碩、風調雨順的內容。打歌的樂器有:獨弦琴、葫蘆笙、三弦、笛子等。佤族的打歌由樂器吹奏者領舞,舞者站成圓,或是站成兩排,或眾人圍成內外兩圈進行舞蹈。舞蹈時,歌聲、呼喊聲、樂器伴奏的樂聲融合成歡快火熱的場面,十足具有感染力。佤族的打歌有72種套路,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團結舞,顧名思義團結需要很多人,跳舞的人數(shù)需要在兩人以上,手拉手進行表演。在解放前就出現(xiàn)了打歌,動作狂野,幅度大。但由于生活條件變好,舞蹈動作也慢慢變小了。西盟地區(qū)的打歌不叫打歌,稱作“對歌”。對腳歌通常為男女對跳,人數(shù)為偶數(shù)。從佤族不同地區(qū)的打歌可以看出,佤族打歌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每一區(qū)域的舞蹈都有不同的特征。
六、傳承、保護與發(fā)展
佤族民俗舞蹈主要有兩種傳承方式:家族祖?zhèn)?,師徒傳承。甩發(fā)舞傳承人鮑葉內老師,現(xiàn)已將甩發(fā)舞傳遞給孫女繼承,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傳承才使純真的原始民俗舞蹈保留至今。保護是為了發(fā)展,發(fā)展以傳承為基礎,尊重民俗文化元素,傳承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舞蹈。佤族文化是中華民族中的寶藏,我們既要保護和傳承民族舞蹈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要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弘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風。民俗藝術需要忠實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更需要有積極倡導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工作者。田野調查的價值就在于它將佤族舞蹈研究同社會文化變遷緊緊相系。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就像一條長河,牽系著民族的生命,支撐著我們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金秋.中國區(qū)域性少數(shù)民族民俗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9(3).
[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