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陳軍建,王 東,楊 玲,范 昕
(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1.內分泌科;2.普外科,江蘇鎮(zhèn)江212001)
頸圍與肥胖相關指標及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之間的關系
王 瑩1,陳軍建1,王 東1,楊 玲1,范 昕2
(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1.內分泌科;2.普外科,江蘇鎮(zhèn)江212001)
目的了解肥胖相關指標及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之間的關系。方法選取1965年出生、長期居留鎮(zhèn)江市、2012年4~10月參加該院健康體檢的成年人共461人(其中男237人,女224人),測量其身高、體質量、頸圍、腰圍、臀圍、腰臀比(WHR)、BMI、血脂、空腹和餐后2小時胰島素、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及其他相關指標,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頸圍與WHR、腰圍及BMI呈顯著正相關(男:r=0.412、0.717、0.691,女:r=0.389、0.591、0.643,P<0.01)。頸圍、WHR、腰圍及BMI等肥胖相關指標的增高趨勢分別與高血壓、血脂異常、糖耐量異常及高胰島素血癥的增高趨勢相吻合,且無性別差異,隨著頸圍的增加,上述疾病的發(fā)生率也相應增加。結論頸圍與肥胖相關指標及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有關。頸圍測量可作為中心性肥胖的有效測量指標及臨床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的有效篩查指標。
頸;胰島素抗藥性;肥胖癥;人體質量指數(shù);胰島素抵抗;頸圍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也是代謝綜合征(高血壓、脂代謝紊亂、血栓前狀態(tài)、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等)的危險因素。從糖尿病角度分析,肥胖也是導致糖尿病的原因,同時也是后天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1]。腰圍和腹圍是傳統(tǒng)反映腹腔內臟脂肪堆積(即肥胖)的指標[2]。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上述測量指標仍存在一些缺點。因此有必要發(fā)展更新的、更簡便的肥胖相關指標以更準確地反映肥胖。有研究表明,頸圍與中心性肥胖存在顯著聯(lián)系,可以作為預測中心性肥胖的指標[3]。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代謝綜合征人群頸圍增加,提示頸圍可能與糖、脂代謝異常等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相關[4]。本研究通過對大樣本流行病學資料的統(tǒng)計與分析,旨在了解頸圍與腰圍、臀圍、腰臀比(WHR)、BMI等肥胖相關指標以及頸圍與血脂、空腹和餐后2小時胰島素、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糖耐量等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之間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1965年出生、長期居留鎮(zhèn)江市、2012年4~10月參加本院健康體檢的成年人共461人,其中男237人,女224人。
1.2 方法
1.2.1 研究指標 測量研究對象身高、體質量、血壓、頸圍、腰圍及臀圍等肥胖相關指標,測量其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時胰島素水平及血脂水平,將患者按頸圍、腰圍、臀圍、WHR及BMI采用五分位法分為 P20、P40、P60、P80、P100組(表 1)。分析不同性別受檢者各項指標與血脂異常 [高密度脂蛋白(HDL)≤1.0 mmol/L(男性)或小于或等于0.9 mmol/L(女性)或三酰甘油(TG)≥1.7 mmol/L]、糖耐量異常(已確診的糖尿病或糖耐量試驗符合1998年WHO標準)、高胰島素血癥(空腹胰島素大于或等于13 U/L)及高血壓[收縮壓大于或等于16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張壓大于或等于90 mm Hg或已確診的高血壓)]的相關性。
表1 各體質指標的五分位數(shù)分組
1.2.2 指標測定方法
1.2.2.1 肥胖相關指標測定 頸圍∶被測者身體直立,眼睛平視,兩臂自然下垂,口微張,取甲狀軟骨上方部位進行測量,測量結果精確至0.1 cm(下同)。另測定各組不同性別受檢者身高、體質量、腰圍及臀圍,計算BMI及WHR。
1.2.2.2 血壓測定 受檢者靜坐10 min后,采用歐姆龍HEM-907醫(yī)用電子血壓計測量其坐位血壓數(shù)值(mm Hg,1 mm Hg=0.133 kPa)。
1.2.2.3 血脂測定 采集受檢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應用奧林巴斯AU 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
1.2.2.4 血糖及血清胰島素水平測定 受檢者于試驗前1天晚上禁食8~12 h,第2天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采集靜脈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放射免疫法測定血胰島素。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以±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以中位數(shù)表示,并進行對數(shù)轉換,使其符合正態(tài)分布后處理。頸圍與各項指標相關性采用簡單相關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性別受檢者生理及生化檢測結果比較 男性受檢者身高、體質量、腰圍、WHR、頸圍、舒張壓、TC、HDL-C、餐后2小時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時胰島素檢測結果與女性受檢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不同性別受檢者頸圍與肥胖相關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男性受檢者頸圍與WHR、腰圍及BMI呈顯著正相關(r=0.412、0.717、0.691,P<0.01);女性受檢者頸圍與WHR、腰圍及BMI呈顯著正相關(r=0.389、0.591、0.643,P<0.01)。
2.3 受檢者肥胖相關指標與高血壓、血脂異常、糖耐量異常及高胰島素血癥的相關性分析 頸圍、WHR、腰圍及BMI等肥胖相關指標的增高趨勢分別與高血壓、血脂異常、糖耐量異常及高胰島素血癥的增高趨勢相吻合,且無性別差異,其中與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的肥胖相關指標中位數(shù)的上升趨勢尤為明顯。見圖1。
表2 不同性別受檢者生理及生化檢測結果比較(±s)
表2 不同性別受檢者生理及生化檢測結果比較(±s)
生理及生化檢測結果性別男女P身高(cm)體質量(kg)BMI(kg/cm2)腰圍(cm)臀圍(cm)WHR(cm)頸圍(cm)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TG(mmol/L)空腹血糖(mmol/L)餐后2小時血糖(mmol/L)空腹胰島素(U/L)餐后2小時胰島素(U/L)173.5±18.9 83.1±10.4 27.4±8.0 95.0±9.2 101.0±11.7 0.9±0.2 41.0±5.4 140.0±17.4 80.0±6.0 5.6±0.2 1.3±0.1 3.6±0.9 1.3±0.1 5.0±1.2 6.5±0.2 10.0±0.5 37.0±7.1 159.0±12.7 68.8±8.1 27.4±5.6 83.5±6.2 101.0±12.4 0.8±0.1 36.0±2.2 142.0±16.1 78.0±4.1 6.0±0.2 1.5±0.1 3.8±0.9 1.2±0.1 4.9±1.1 6.9±0.2 9.0±0.4 40.0±7.6 0.000 1 0.000 1 0.692 0 0.000 1 0.724 2 0.000 1 0.000 1 0.144 1 0.021 3 0.000 1 0.000 1 0.121 5 0.973 9 0.245 2 0.000 1 0.041 2 0.286 1
圖1 肥胖相關指標與高血壓、血脂異常、糖耐量異常及高胰島素血癥的相關性
2.4 頸圍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BMI為自變量,男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糖代謝異常的優(yōu)勢比為1∶1.31(95%CI 0.34~4.91);女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糖代謝異常的優(yōu)勢比為 1∶4.77(95%CI1.61~12.30)。同樣,在控制BMI后,男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優(yōu)勢比為1∶3.41(95%CI1.45~11.20);女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優(yōu)勢比為1∶2.87(95%CI1.14~8.26)。男性受檢者糖代謝異常與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優(yōu)勢比與女性受檢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BMI為自變量,男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高胰島素血癥的優(yōu)勢比為1∶0.995(95%CI 0.958~1.032);女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高胰島素血癥的優(yōu)勢比為1∶1.022(95%CI 0.965~1.083)。同樣,以BMI為自變量,男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血脂異常的優(yōu)勢比為1:1.009(95%CI 0.373~2.731);女性受檢者中,頸圍最大組與最小組血脂異常的優(yōu)勢比為1:1.036(95%CI 0.605~3.398)。男性受檢者高胰島素血癥與血脂異常的優(yōu)勢比與女性受檢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期國內外的研究均表明,受檢人群體質量、BMI、腰圍及WHR的均值平均變化量隨著頸圍均值的增加而升高[3,5-6]。腰圍是國際公認的中心性肥胖的診斷指標,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該測量指標的規(guī)范化測量方法較難保證、冬季測量不便、存在種族與性別差異、易受進餐等因素影響,導致測量值變異度較大且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而國內外對于不同人種、不同人群的研究中得到的能夠相互印證的結果說明,頸圍也能夠作為診斷肥胖的指標。頸圍的測量不易受上述因素的影響,更為準確且更為方便,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頸圍與WHR、腰圍及BMI呈正相關。因而作者認為,頸圍比BMI、腰圍等指標更能有效地反映患者的實際肥胖程度,是值得推廣的中心性肥胖的有效測量指標。國外相關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與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含量有關,而頸圍與WHR、腰圍及BMI等腹型肥胖或肥胖指標顯著相關[7-8]。由于頭面部的肥胖與內臟脂肪堆積之間的相關性[9-10],因而頭面部肥胖的患者代謝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頸圍、WHR、腰圍及BMI等肥胖相關指標的增高趨勢分別與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糖耐量異常及高胰島素血癥的增高趨勢相吻合且存在相關性,提示頸圍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有關,這與Yang等[11]在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所得到結果一致。同時基于對健康人群及糖尿病患者頸圍與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的研究結果[12],頸圍是臨床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的有效篩查指標,對于臨床診斷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更有幫助。由于研究對象種屬差異及統(tǒng)計樣本量的關系,目前對于頸圍切點以預測中心性肥胖及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等因素已有少量報道,但尚未達成共識,因此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曠勁松,張秀斌,劉國良.胰島素在肥胖型2型糖尿病治療中的位置及其治療方案確立[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4,10(5)∶9-11.
[2]Wahrenberg H,Hertel K,Leijonhufvud BM,et al.Use of waist circumference to predict insulin resistance∶retrospective study[J].BMJ,2005,330(7504)∶1363-1364.
[3]朱明范,陳慧,王妍,等.體檢人群頸圍與中心性肥胖的關聯(lián)性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5)∶445-447.
[4]Stabe C,Vasques AC,Lima MM,et al.Neck circumference as a simple tool for identifying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nsulin resistance∶results from the Brazilian Metabolic Syndrome Study[J].Clin Endocrinol(Oxf),2013,78(6)∶874-881.
[5]Onat A,Hergenc G,Yüksel H,et al.Neck circumference as a measure of central obesity association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beyond waist circumference[J].Clin Nutr,2009,28(1)∶46-51.
[6]Ben-Noun LL,Laor A.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neck circumferenc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Exp Clin Cardiol,2006,11(1)∶14-20.
[7]Nakamura MT,Yudell BE,Loor JJ.Regulation of ener-gy metabolism by long-chain fatty acids[J].Prog Lipid Res,2014,53∶124-144.
[8]Preis SR,Massaro JM,Hoffmann U,et al.Neck circ-umference as a novel measure of cardiometabolic risk∶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0,95(8)∶3701-3710.
[9]Kraegen EW,Cooney GJ.Free fatty acids and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J].Curr Opin Lipidol,2008,19(3)∶235-241.
[10]Dubikovskaya E,Chudnovskiy R,Karateev G,et al.Measurement of longchain fatty acid uptake into adipo-cytes[J].Methods Enzymol,2013,538∶107-134.
[11]Yang GR,Yuan SY,F(xiàn)u HJ,et al.Neck circumference positively,related with central obesity,overweight,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Beijing Community Diabetes Study 4[J].Diabetes Care,2010,33(11)∶2465-2467.
[12]Vallianou NG,Evangelopoulos AA,Bountziouka V,et al.Neck circumference is correlated with triglycerides and inversely related with HDL cholesterol beyond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3,29(1)∶90-9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3.027
:B
:1009-5519(2015)13-1999-03
∶2015-03-04)
關于醫(yī)學論文中的志謝
本刊編輯部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CXLX13-688);江蘇省鎮(zhèn)江市社會發(fā)展項目(SH2012030、SH2012031);江蘇大學臨床醫(yī)學科技發(fā)展基金(JLY2010110)。
∶王瑩(1977-),女,蘇州吳江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分泌代謝疾病的治療及研究工作;E-mail∶13511694928@163.com。
∶范昕(E-mail∶drfanxin@163.com)。
在文后志謝是表示感謝并記錄在案的意思。對給予實質性幫助而又不能列為作者的單位或個人應在文后給予志謝。但必須征得被志謝人的書面同意。志謝應避免以下傾向:(1)確實得到某些單位或個人的幫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資料,但為了搶先發(fā)表,而不公開志謝和說明;(2)出于某種考慮,將應被志謝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謝者的權利和義務;(3)以名人、知名專家包裝自己的論文,抬高論文的身份,將未曾參與工作的,也未閱讀過該論文的知名專家寫在志謝中。被志謝者包括:(1)對研究提供資助的單位和個人、合作單位;(2)協(xié)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和個人;(3)協(xié)助診斷和提出重要建議的人;(4)給予轉載和引用權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所有者;(5)作出貢獻又不能成為作者的人,如提供技術幫助和給予財力、物力支持的人,此時應闡明其支援的性質;(6)其他需志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