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濤
摘要:通過對歷代典籍的爬梳,研究“燔”字的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書”,認為“燔”字作為歷代華夏文化專屬焚燒之事用字,用作當代香文化概述“焚香”的專屬用詞,特別是用于焚香爐的專用標識,是適當?shù)摹?/p>
關鍵詞:華夏文化;焚燒之事;“燔”字考
中圖分類號:G122;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對字的解讀,古代稱之為“小學”,其中的一個主要分支是“訓詁”(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有了六書系統(tǒng)以后,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tǒng)為依據(jù)。漢代以來,研究漢字,就是以六書為基本規(guī)范的?!傲鶗?,即所謂“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接下來我們從“燔”字的六書釋義、訓詁,對照歷代典籍對燔燒的記載,分析“燔”字作為歷代華夏文化專屬焚燒之事用字,用作當代香文化概述“焚香”的專屬用詞,特別是用于焚香爐專用標識的歷史依據(jù)和文字理論依據(jù)。
一、釋義
“燔”字的出現(xiàn),不見于甲骨文、金文。分解“燔”字,為“火”加于“番”?!胺?,亦不見于甲骨文,然金文中有多種寫法?!墩f文解字》:“獸足謂之番。從釆,田象其掌。”從偏旁象形、指事和整字組合會意理解,最初的“燔”字是,火加于獸足謂之“燔”。
但據(jù)史推論,以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博學者孔子言語論,“燔”字的出現(xiàn)應不晚于春秋時期。三國魏政治家、經學家王肅注《孔子家語》曰:“夫禮初也,始于飲食。太古之時,燔黍擘豚。注:古未有釡甑,燔米擗肉,加于燒石之上而食之。”①
(一)從歷代訓詁“形聲”來看“燔”字的本義
“燔”字,動詞,形聲;從火,番聲;本義:焚燒。
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著《說文解字》,其中“燔”字條說:“燔,爇也。從火,番聲。與焚略同?!蓖瑫r,《說文解字》對“爇”和“焚”的解釋是:“爇,燒也。”“焚,燒田也?!?sup>②
南朝梁、陳間官員,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顧野王撰《玉篇》曰:“燔,扶藩切,燒也?!?sup>③
唐代張參撰《五經文字》曰:“燔,音煩,燔柴。字(?)。”④
南宋著名文學家戴侗撰《六書故》,是一部用六書理論來分析漢字的字書。其中這樣解釋“燔”:“燔猶焚也,燎肉于燄,因謂之燔。詩云,炮之燔之,燔之炙之。傳曰,與執(zhí)燔焉。”⑤
宋元之際精通“六書”的黃公紹撰《古今韻會》,成為字書訓詁集大成的著作。黃公紹的同鄉(xiāng)熊忠嫌《古今韻會》注釋太繁,遂編成《古今韻會舉要》。其中云:“燔,說文爇也,從火,番聲。又,炙肉曰燔。詩:載燔載烈。注,傅火曰燔,貫之加于火曰烈?;蜢芑蛑?,注,燔用肉,炙用肝。燔炙芬芬。注,燔炙有爇味。凡炙煿,皆曰燔?!?sup>⑥
舊韻多起于江南。明代洪武八年,朱元璋令樂韶鳳制定全國性的統(tǒng)一聲韻,用中原雅韻正之,取名《洪武正韻》。其中有曰:“燔,爇也,炙也。傳火曰燔。詩:載燔載烈,注,燔烈其肉。又曰:或燔或炙。注,燔用肉炙用肝。又曰:燔炙芬芬。注,燔炙有爇味。蓋凡炙煿,皆曰燔。唯燔肉,字與脤膰同,泛用燔,炙,非?!?sup>⑦
清代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圣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御定康熙字典》曰:“燔,《唐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并音煩?!墩f文》爇也。《玉篇》燒也。《廣韻》炙也。《詩·小雅》或燔或炙?!豆{》燔,燔肉也。炙,炙肝也。又《大雅》載燔載烈?!秱鳌穫骰鹪混埽峙c膰通?!蹲髠鳌は骞辍放c執(zhí)燔焉?!夺屛摹缝埽肿髂?,祭肉也。又《定公十四年》腥曰脤,熱曰燔?!睹献印缝苋獠恢?。又《集韻》焚,古作燔。注詳八畫。又葉汾沿切?!蹲笏肌の憾假x》琴高沈水而不濡,時乗赤鯉而周旋。師門使火以驗術,故將去而焚燔?!?sup>⑧
從上述歷代韻書、訓詁專著看,從漢代至清代,歷經兩千年,“燔”字的“六書”,用法單一,詞性穩(wěn)定。
(二)從“燔”字會意用于祭祀焚燒,看“燔”的性質和特點
從字面組合會意理解,火加于獸足謂之“燔”。古代祭祀天地君親師,以實柴焚燒犧牲(犧牲即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皆用“燔”字述之。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zhàn)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南朝梁史學家沈約注《竹書紀年》中有:“燔魚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sup>⑨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等初撰、東漢史學家劉珍等初續(xù)、后人不斷繼撰的《東觀漢記》,是編撰時間最早的東漢史料,也是其他各家東漢史作最重要的底本。其中載:“建武元年夏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sup>⑩
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后漢書》載:“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sup>?
北宋文學家、史地學家、藏書家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是唐代以皇帝名義頒布的一部分命令的匯編,其中有:“蓋燔柴太壇,定天位也?!?sup>?
宋代撰成兩部文獻性巨著的祝穆,在《古今事文類聚》中講“祭祀之禮”時曰:“禮,太古之時,燔黍捭豚,污尊抔飲,猶可以致敬鬼神。”?
元代陳友仁撰《周禮集說》云:“王洗肝于郁鬯而燔之,以制于主前?!?sup>?
明代抗倭英雄、經學著述家王樵撰《尚書日記》云:“舊說柴句,謂燔柴祭天?!?sup>?
清代庫勒納等著《日講書經解義》有云:“燔柴以祀天曰柴。”?
上述典籍,皆出自耆宿大儒,所論之“燔”字,皆曰用于祭祀,歷經二千年,其義一脈相承。
(三)從“燔”字的焚燒特點,看“燔”字的內涵與外延
除上述“燔”字用于焚燒祭祀外,歷代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居家生活等方面,“燔”字主要用于對焚燒的描述。
早期的“燔黍”,是在燒熱的石頭上烤黍。這里的“燔”字,有焚烤之意。
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注、唐代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的《禮記注疏》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鄭玄注:“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于燒石之上而食之耳?!?孔穎達疏:“燔黍者,以水洮釋黍米,加于燒石之上以燔之,故云燔黍。或捭析豚肉,加于燒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宋代衛(wèi)湜在《禮記集說》中對此有相同說法:“前既言燔黍矣,此乃未有火化者。先儒謂加黍于燒石之上,非火化故也?!?sup>?明代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胡廣等在《禮記大全》中同樣贊成這個說法:“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sup>?清代學者李光坡在《禮記述注》中也傳承了這個觀點:“燔黍,洮淅黍米,加燒石上,以燔之。豚擘,析豚肉,加燒石上,孰之桴鼓槌也?!?sup>?
“燔”字的最常用法,主要還是直接點火焚燒。有關此說,歷代典籍眾多,茲舉例幾則如下。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史記》載:“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長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陽東宮大殿城室?!?sup>?東漢班固撰《前漢書》載:“人民饑餓,相燔燒以求食?!?sup>?
三國魏經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著《周易注疏 》有云:“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絶?!蹦媳背呐崴芍⑴狍S、裴子野祖孫三人,分別以其不朽巨著豐富了祖國的史學寶庫。其中宋裴骃撰《史記集解》有:“昔秦絶圣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sup>?
唐代史學家姚思廉撰《梁書》曰:“燔其林木,絕其蹊逕?!?sup>?后晉政治家劉昫等撰《舊唐書》,乃五代后晉時官修紀傳體唐史,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其中有:“藏玉冊于封祀壇之石?,然后燔柴燎發(fā)?!?sup>?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伊川易傳》云:“火之用,惟燔與烹燔?!?sup>?
元代學者敖繼公撰《儀禮集說》云:“燔柴者,置之于積柴之上而燔之?!?sup>?
明代學者朱謀?撰《詩故》云:“近火而熟者謂之燔,逺火而熟者謂之炙?!?sup>?
清代學者朱鶴齡撰《尚書埤傳》曰:“火出于木而還燔木?!?sup>?
二、特點
為探本溯源“燔”字,我們爬梳剔抉,遍閱經、史、子、集各類典籍2000多部,查閱歷代辭書字典,尋遍《四庫全書》中記載的5417條“燔”字,所有這些典籍中,“燔”字所敘述之意,不外乎祭祀燔燒、天火燔燒、戰(zhàn)爭燔燒、宗教燔燒及生活燔烤,即無論是天文地理、人文風土,“燔”字皆不離焚燒之意(人名“李燔”等除外),即便是后朝引前人字句,“燔”字亦為“不刊之論”。
由上述引據(jù)可知,“燔”字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以春秋時孔子論“太古之時,燔黍擘豚”看,至遲在春秋時“燔”字已流傳于世,并確定為焚燒之意。即便是甲骨文中已出現(xiàn)“焚”字,且意思與“燔”略同,但“燔”字仍以其詞性穩(wěn)定,描述準確,概括性強,基本無轉意,而獨樹一幟,表現(xiàn)出極強的專屬性。有據(jù)可考的“燔”字從春秋到于今,歷朝歷代,用法單一,詞性高度一致,足見“燔”字用于描述焚燒之意的穩(wěn)定性與權威性。顯然,古代經學、儒學、文學大家對“燔”字有共同的理論認識。不僅歷代學界相關用詞不變,歷代皇家御敕編撰典籍,亦選用此字不變。民國以來,“燔”字所用極少,詞性更加生僻而穩(wěn)定??梢?,“燔”字傳承有序,歷代學者在對“燔”字的引用與解釋時,學術認同高度一致。歷代“學界”名師,“集體”發(fā)聲,一致認同,說明“燔”字之性質、特點的內涵明晰、指向單一、外延穩(wěn)定 。
最后,還要討論的是,“燔”字曾作為假借和轉注出現(xiàn)在典籍之中。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注、唐代陸徳明音義、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有云:“羞燔者受,加于肵,出?!?sup>?肵,盛炙肉的祭器。又,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范曄撰、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后漢書·馬融傳》曰:“酒正案隊,膳夫巡行,清醪車湊,燔炙騎將,鼓駭舉爵,鐘鳴既觴?!?sup>?此兩處“燔”者,是假借,本字當為“膰”,即熟肉。宋代學者陳祥道云:“膰,燔以熟之也?!?sup>?唐代醫(yī)學家王冰次注、宋代醫(yī)家林億等校正的《黃帝內經素問》有曰:“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宋代文豪蘇軾云:“汝一念起,業(yè)火熾然,非人燔汝,乃汝自燔?!?sup>?此兩處“燔”者,是轉注,皆形容如火焚燒,非真火焚燒也。
“燔”字作為假借和轉注出現(xiàn)在典籍之中,盡管其假借和轉注僅限于上述兩類做名詞和形容詞,但亦說明其具有較強的約定俗成性和廣泛的社會認知度。而且,其假借和轉注亦是由“燔”字本意焚燒而來,萬變不離其宗。
總之,“燔”字作為華夏文化歷代專屬焚燒之事用字,其功能亦燒亦烤,于今世香文化焚香之描述,既可用于公祭焚香之禮,亦可用于宗教焚香之敬,又可用于社交焚香之儀,還可用于生活焚香之趣?!办堋弊忠云渚珶挼母爬ㄐ?、準確性、專屬性、權威性、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作為歷代華夏文化專屬焚燒之事用字,用作當代香文化概述“焚香”的專屬用詞,特別是用于焚香爐專用標識,是適當?shù)摹?/p>
注釋:
①(三國)王肅《孔子家語》卷一。
②(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③(南朝)顧野王《重修玉篇》卷二十一。
④(唐)張參《五經文字》卷中。
⑤(宋)戴侗《六書故》卷三。
⑥(宋)黃公紹、熊忠《古今韻會舉要》卷五。
⑦(明)樂韶鳳《洪武正韻》卷三。
⑧(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御定康熙字典》。
⑨(南朝)沈約《竹書紀年卷下》。
⑩(東漢)班固、劉珍等《東觀漢記》卷一。
?(南朝)范曄《后漢書》卷一。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六十六。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別集卷十五。
?(元)陳友仁《周禮集說》卷四。
?(明)王樵《尚書日記》卷二。
?(清)庫勒納等《日講書經解義》卷一。
?(東漢)鄭玄,(唐)陸德明、孔穎達《禮記注疏》卷二十一。
?(宋)衛(wèi)湜《禮記集說》卷五十四。
?(明)胡廣等《禮記大全》卷九。
?(清)李光坡《禮記述注》卷九。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十一。
?(東漢)班固《前漢書》卷八。
?(南朝)裴骃《史記集解》卷一百十八。
?(唐)姚思廉《梁書》卷二十二。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八。
?(宋)程頤《伊川易傳》卷四。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卷十。
?(明)朱謀?《詩故》卷八。
?(清)朱鶴齡《尚書埤傳》卷三。
?(東漢)鄭玄,(唐)陸徳明、賈公彥《儀禮注疏》卷十五。
?(南朝)范曄,(唐)李賢《后漢書》卷九十。
?(宋)陳祥道《禮書》卷八十六。
?(唐)王冰次,(宋)林億《黃帝內經素問》卷一。
?(宋)蘇軾《東坡全集》卷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