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莉 王桂芳
[摘 要]民國時期,由于民族歧視與偏見的存在,政府財政匱乏,旗人自身身無長技,外來移民大量涌入等原因,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東北旗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是民國時期整個旗人群體生存狀態(tài)的一個縮影,折射出在中國由傳統(tǒng)王朝國家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弱勢群體為了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而作出的努力與掙扎。東北旗人在生存狀態(tài)變遷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對民族國家的歸屬感,以及中國其他民族對統(tǒng)一國家的認同,對旗人的接納,對于近代民族國家的整合及民族關系的和諧均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民國;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原因
民國時期,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旗人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了極大改變。他們從前清時期的特權階層淪為普通平民,從曾經的“賴餉而食”轉為自謀生計;從崇尚“滿語騎射”改為接受普通國民教育,從從前的“高人一等”變?yōu)楸妒芷缫暸c排斥。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的這種改變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整個民國時期其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生活苦不堪言,難以為繼。盡管民國政府、當時的東北地方當局以及民間組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設法攙救旗人的生存狀態(tài),東北旗人自身也展開了自救活動,但是其生存狀態(tài)日漸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改善。這一曾經的社會主流群體逐漸被邊緣化。探究導致民國時期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民族歧視與偏見的存在
民國時期,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旗人社會群體的歧視與偏見,使旗人無法擁有相對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這是導致民國時期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的首要原因。
“反滿、排滿”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為推翻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而喊出的革命口號。這一口號是民族資產階級在民族主義問題認識上的一種狹隘,“其認識水平沒有超過朱元璋和洪秀全農民起義軍的認識高度,它把革命的矛頭指向了國內的另一民族,卻忽視了中華民族與東西方侵略者的矛盾。”但是革命時期大量的排滿宣傳,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致民國建立后“反滿、排滿”的民族歧視與偏見并未隨著清廷的覆滅而消失。雖然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中明確指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薄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也規(guī)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但是這種以“五族共和”為基礎的民族平等理念并沒能夠改變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反滿、排滿”的政治氛圍。當時,“各種書報、刊物充斥歧視滿族的宣傳,許多街談巷議流露著排滿的情緒”。
在民國建立以后相當長的時期里,旗人遭遇了后人難以想象的民族歧視。東北旗人做為這一群體中的一員也不例外。他們被貶斥為“封建余孽”、“亡國奴”,被斥罵為“臭旗人、破旗人”,不但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生活上更是處處碰壁,在求職中受到排擠,在求學中受到排斥。以致許多東北旗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冠姓、更名、易籍,隱藏自己的旗人身份。
因此,民國時期,民族歧視的政治氛圍使東北旗人難以擁有一個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處境十分窘迫。
二、政府財力匱乏
民國時期,政府財力匱乏,無力籌劃解決旗人生計日漸艱難的局面,這是導致民國時期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的直接原因。
南京臨時政府在成立后宣告:“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于條約期滿為止,”“清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所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認償還之責,不變更其條件?!币虼耍駠畯某闪⑵鹁兔媾R著國庫空虛、財政困難的窘境。而這之后,軍閥連年混戰(zhàn),軍費開支猛增,民國政府的財政更是捉襟見肘。當時有關文件曾記載:“國家多故,各項稅收因之虧短,而臨時軍費日漸增加,以至收支相抵,不敷甚巨?!釃斦狡戎链耍kU已極!若不墮圖補救,破產即在目前”。因此民國政府不得不以財政收入的大宗——關稅、鹽稅作抵押,向外國借款來填補財政赤字。而借款到期無法償還,只能繼續(xù)以關稅、鹽稅作抵押舉借新債償還舊債,于是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之中。到1920年,民國政府的關稅已經全部被抵做了公債擔保,再無關稅可收。而每年鹽稅的百分之六十也被用作支付外債本息,或被各省擅自截留了。
由此,民國時期政府財政收入始終難以為繼,根本無力籌劃解決旗人生計問題,政府職能部門只能是互相推諉或拖延。如:1912年,民國政府決定設立籌辦八旗生計處來解決旗人面臨的生存困境,但是直到1914年,其“組織如何權限,如何始終”,均“未以明文宣布”,“京外官署亦未認識該處為正當機關。”這一機構直到1916年也無法正常展開工作。
因此,民國時期政府財力匱乏,自顧不暇,東北旗人生活在缺乏有效保障的情況下,陷入了極度貧困的境地。
三、旗人自身缺乏生存技能
旗人自身身無長技,缺乏謀生技能,以致入不敷出,生計艱難,是民國時期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的關健因素。
有清一代,旗人是維系清王朝統(tǒng)治的重要支柱。因此從入關時起,清廷就宣布“永遠免征八旗人丁的差徭、糧草、市匹,從此只承擔兵役”,不從事其他職業(yè)。并通過創(chuàng)立糧餉制度,圈撥旗地,承擔向所有旗人提供生計需求和經濟救濟的責任。在這樣的“恩養(yǎng)”政策下,東北旗人過著完全寄生的生活,逐漸養(yǎng)成了游手好閑、貪圖安逸的陋習。同時,不準旗人從事他業(yè)的規(guī)定,也使東北旗人處于“不農、不工、不商”的境地,喪失了自謀生計的基本技能。民國建立后,《關于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中規(guī)定,保護旗人“原有之財產”,“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先籌八旗生計,于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但是由于政府財政困難,糧食在民國一、二年就不再發(fā)放了,至民國七、八年時,餉銀只在正月、五月、八月三大節(jié)時發(fā)放,民國十三年停止發(fā)放。
在這種情況下,東北旗人的生活立刻陷入了極度窘迫的境地。很多旗人衣食無著,靠典當度日,甚至因貧自盡,淪為乞丐、娼妓等。時任民國參議院議員的旗人訥謨圖,在《征求關于籌劃八旗生計啟事》中曾描述:“我旗同胞,痛苦流離,餓殍載道者有之;懸梁投井,或賣兒鬻女者有之。種種慘情,言者痛心,聞者落淚?!?/p>
因此,民國時期,東北旗人在失去賴以生存的經濟保障的同時卻沒有基本的生存技能,長期養(yǎng)成的奢侈浮華的生活習性一時又難以根除,生活極端貧困,苦不堪言。
四、外來移民爭奪土地生計
關內移民大量涌入東北,與旗人爭奪土地資源,是導致民國時期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的重要因素。
民國時期,為化解邊疆危機、緩解財政窘境,以及解決由于連年災荒和軍閥混戰(zhàn)所造成的關內難民問題,“移內地之民,開發(fā)邊疆,久已公認為謀國之良策?!币虼苏C布了《國有荒地承墾條例》,規(guī)定:“凡國有荒地,除政府認為有特別使用目的之外,均準人們按照本條例承墾”,并設立墾殖機構,為移民在組織輸送、生活安置、生產建設等方面提供便利。
我國東北地區(qū)由于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土質肥沃,成為了民國政府推行移民政策的重點地區(qū)。各移民輸出地政府也紛紛支持中央的舉措,認為“本省年來災害頻仍,人民痛苦已極,移民東北,不但可以救濟災民,均調人口,且系實行總理殖邊遺教,為黨發(fā)展國力,防止帝國主義覬覦邊境,最有效力之政策”。各地紛紛設立賑務處或賑委會,宣傳移民墾荒政策,大力疏導移民。而東北地方政府為了抵御日俄侵略,充實東北地區(qū)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對關內移民采取積極接納,努力安置的政策。
由此,20年代東北地區(qū)出現(xiàn)了移民浪潮。1923年進入東北的移民有30余萬人,以后逐年遞增,1927年以后每年移民已增至100余萬人。
大量關內移民的涌入加快了東北地區(qū)的土地開發(fā)與邊疆的充實,但是也給東北地區(qū)旗人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這些移民在關內的災荒和連年的戰(zhàn)亂中已中經斷絕了一切生路,來到東北后,不惜一切代價謀取生存的機會。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拼搏進取、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對土地的強烈渴求是過慣了寄生生活的東北旗人所望塵莫及的。在與移民爭奪土地資源的過程中,東北旗人顯得極其軟弱無力。
因此,民國時期,在大量關內移民涌入東北,致使東北旗人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生活雪上加霜。
綜上所述,民國建立后盡管中央政府、東北地方當局、社會各界以及旗人自身展開了形式不同、程度不等的生計籌劃與自救活動,但是由于民族歧視與偏見的存在,政府財政匱乏,旗人自身身無長技,外來移民大量涌入等原因,民國時期東北旗人的生存狀態(tài)不斷惡化,并始終沒有得到改善。
東北旗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是民國時期整個旗人群體生存狀態(tài)的一個縮影,折射出在中國由傳統(tǒng)王朝國家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型的過程中弱勢群體為了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而作出的努力與掙扎。東北旗人在生存掙扎中逐漸認識到,他們已由過去的統(tǒng)治階層變?yōu)榱伺c其他民族平等的社會群體,逐漸接受了自己的平民身份,在生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不再固守著旗人的某些傳統(tǒng)與禁錮,努力融入新的社會當中,希望被接納,并開始從事多種職業(yè),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其他民族也逐漸接受了旗人新的身份和地位,認識到:現(xiàn)代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分子,大家擁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總之,民國時期,無論是東北旗人在生存狀態(tài)變遷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對民族國家的歸屬感,還是中國其他民族逐漸對統(tǒng)一國家的認同、對旗人的接納,對于近代民族國家的整合以及民族關系的和諧均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對于今天我國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處理民生問題、加強民族融合以及解決“民工潮”引發(fā)的社會問題也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海林.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認識“民族主義”重探[J].江蘇社會科學,2002,(4).
[2]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徐祥民,胡世凱.中國法制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4]閻崇年.北京滿族的百年滄桑[J].北京社會科學,2002,(1).
[5]楊學琛,周遠廉.清代王公貴族興衰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6]吳申元.中國近代經濟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刊民國外債檔案史料(第一卷)[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
[8]楊陰溥.民國財政史[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
[9]戴迎華.民初旗民生存狀況述論[J].長白學刊,2009,(6).
[10]刁書仁.滿族生活掠影[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1.
[1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一、二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2]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遼寧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滿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下冊(第5輯)[M].北京: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63.
[13]齊黎明.辛亥革命后的滿族:生活貧困職業(yè)多元[N].中國民族報,2011-10-14(7).
[14]國立東北大學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東北集刊(第2期)[M].東北大學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1941.
[1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6]東北文化社編印處.東北年鑒(民國二十年)[M].東北文化社,1931.
基金項目: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重點科研項目《民國時期東北旗人生存狀態(tài)研究》(院科字[2012005])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