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前段,圍繞“成都路怒男司機暴打別車女司機”事件,曾經(jīng)有一場“圍觀盛宴”。
“路怒事件”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逆轉(zhuǎn)的輿論,從對打人男子的一致譴責,到對被打女司機的罵聲一片,一度有調(diào)查稱逾三成網(wǎng)友表示“理解”或“原諒”打人男司機。
身邊對暴打行為“理解原諒”的,也大有其人。他們說,盡管明知打人不對,打女人更違反原則,但因為這個女人“亂駕”行為確實可恨,而自己遇到這種事又多半息事寧人,如今有人愿意出頭,做了自己不愿做、不能做卻又希望有人做的事,理解、原諒也就不難了。
“大路不平眾人踩”,但如果踩的時候有道義、利益上的風險,那最好由別人來踩。道德和法律的約束阻止人做傻事錯事,而能補償這種“自我抑制”造成空虛感的,就是對某種破壞力量的期冀了。
破壞者總是惡棍居多,但人們往往假裝盼來的是英雄,是復仇者聯(lián)盟里的英雄們。
這是人之常情,絕非中國人特有的性格。好萊塢的編劇們絕對是這方面的高手。絕大部分好萊塢英雄片,尤其是超級英雄片,變換一萬種面孔,其實都只為了滿足普通人內(nèi)心陰影處曖昧甚至灰色的期望。
在超級英雄中,《蝙蝠俠》也許是最具有隱喻意味的角色。蝙蝠俠總是在夜晚出現(xiàn),隱喻或許是,假如蝙蝠俠在光天化日下也能“行俠仗義”,就將成為無法管束的力量。
其他超級英雄倒不在乎陽光,但好萊塢編劇們給他們安排了各種陷阱,提示觀眾,做這樣一個英雄是多么不容易。為了讓觀眾能夠自以為選擇站在了“正義”一方,并為自己的正直善良暗自鼓掌,編劇們從不點破:那些大英雄與那些超級危險的敵人們,原本就是一體的,真實的故事應(yīng)該是,此故事中的超級英雄,在彼劇情中可能就是大反派。
不會有超人口袋里掉出來的鑰匙串砸死路人甲,美國隊長亂飛的盾牌也不會誤傷無辜……英雄因此一眼可辨,順暢成為普通觀眾內(nèi)心陰影在虛幻世界的投射。
不作假就無法寬慰觀眾內(nèi)心灰色的需求,就讓普通人期望落空,人們懷著空虛、悔恨和憤怒離開電影院,發(fā)誓從此讓你的票房次次慘淡。
在很多支持者的眼中,成都打人男司機的所作所為,其實和蝙蝠俠類似。只不過,出現(xiàn)在光天化日下的蝙蝠俠,被陽光照出的是“英雄”與“惡棍”的混合體。
當然,也許沒那么多人會公開稱打人男司機是個“英雄”,但輕易理解與原諒一個公然違背法律與良俗的人,與給他加冕“英雄”無異——實際上更糟,因為在電影院的黑暗里,人們尚知道讓自己與看起來像真英雄的角色歸為一類,如今電影院外的人們卻大大降低了標準,把自己內(nèi)心灰色的陰影不加拘束地放縱出去。
這實際上是某種集體性的心理敗壞。在歷史上,這是無數(shù)大災(zāi)難的心理起源,是無數(shù)惡棍稱王稱霸的現(xiàn)實土壤。
現(xiàn)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持續(xù)后果,包括對某些違法者的公然叫好,又或是對正常執(zhí)法的無端嘲笑。
而參與人肉搜索暴露人隱私的網(wǎng)友,則體現(xiàn)出另一種效果:他們滿懷正義感介入爭端,以為自己是正能量的“鍵盤俠”,結(jié)果證明,他們還是適合扮演反派角色。(支點雜志2015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