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廣地區(qū)都曾是古百越民族的聚居地,粵語和壯語有不少關系詞。“竹、母雞、虱、馬騮”等詞語都是典型的粵壯關系詞。通過分析它們的語音、語義、來源等,有助于厘清粵語和壯語的歷史實情。
關鍵詞:粵語 ?壯語 ?關系詞
一、引言
廣東和廣西都處于祖國的邊陲,和歷史上中原地區(qū)相距很遠,因此都基本處于自我發(fā)展的狀態(tài)。史書上有關于此方面的記載,如《漢書·地理志》注說:“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敝钡角貪h之際,中原地區(qū)和兩廣地帶才開始聯(lián)系起來,打破不來往的狀態(tài)。
秦漢之前,兩廣地區(qū)主要是少數(shù)民族壯族、黎族的居住地。由于和中原距離遠,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在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兩廣地帶被稱為“蠻夷之地”或“百越之地”。[1]
地理位置的隔絕,也會對語言造成深刻的影響?;浾Z是在中原漢語的基礎上,受到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方言。盡管現(xiàn)今廣東的少數(shù)民族已經(jīng)很少,但由于歷史原因,粵語中有不少民族語底層遺存詞匯,而且由于粵語是強勢語言,又地理位置靠近廣西,廣西的少數(shù)民族語也有粵語的借詞,我們把這些詞語統(tǒng)稱為關系詞。研究粵語和壯語的關系詞,對兩種語言的發(fā)展都有幫助。
二、判定粵壯關系詞的依據(jù)
判斷粵語中的壯語底層遺存詞,要綜合考慮的因素比較多。第一,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沒有類似的說法,特別是距離嶺南較遠的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但可能在閩方言和客家方言中存在。第二,在壯語中存在類似的說法,或者在同系屬的侗臺語族其他語言中存在。第三,這些詞匯應是基本詞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而不是高物質文明的對象。[2](P4)
屬于壯語借用粵語詞匯的依據(jù)則相對簡單:第一,這些詞匯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類似說法,而只是粵語獨特的方言詞。第二,在壯語或者是侗臺語中也沒有相似的說法,而且在侗臺語族的各種語言中使用并不普遍。
三、粵壯關系詞實例
有些粵壯關系詞在語言使用中很普遍頻繁,不深究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不管是名詞,還是動詞、形容詞等都有涉及,下面我們將重點討論幾個名詞實例。
(一)竹
《說文》:“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屬,皆從竹。玉陟切。”[3](P90)上古音構擬為*tiok,粵語讀作tsok?。
從《說文》可看出,許慎時代,竹被視為草類植物,但按現(xiàn)今植物學的分類,竹屬于禾本科。在壯族地區(qū),竹類歸入樹木類,冠以大類名ko?,如竹子ko??uk?,也可以冠以小類名fai?,如薄皮竹fai?tai?、甜竹fai?fa:i?。
壯族人把竹稱作?dok7或者?uk?,竹篾則稱為tuk?,三者和漢語的竹的讀音關系密切。?dok?和tuk?跟“竹”的上古音對應整齊,與粵語今讀音?ok?相距也不遠。tuk?和上古音*tiok相差不遠,而?dok?的韻母和聲調都和古漢語一致,只是聲母清濁不同,但d-和t-的發(fā)音部位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壯漢粵中“竹”的讀音關系緊密,應為同源詞。[4]
竹類植物產(chǎn)于南方,北方較少,秦嶺以北雨量少、氣溫低,僅有少數(shù)矮小竹類生長。除了“竹”音義的對應關系,壯侗民族使用竹類較多,竹文化發(fā)達,從這些角度來審視,把竹看作是百越語留存在粵語或漢語的底層詞,也并不是不可能。
(二)雞乸
雞乸是粵語中很特殊的方言詞,指母雞,讀kai?na:?,在其他方言中沒相似說法。
雞,《說文》中對它的解釋:“知時畜也。從隹奚聲。雞,籀文雞從鳥。古兮切?!盵3](P71)雞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是各方言的基本詞。侗臺語族各種語言中,“雞”的讀音和現(xiàn)代漢語、粵語也很接近。武鳴和靖西、德保等地壯語都讀kai?,一致性非常高。侗語讀ai?,黎語讀khai?,臨高話讀kai?,泰語讀kai?。這些讀音都可以看出“雞”在侗臺語中也是固有詞,和漢語方言是同源關系。
《說文》沒有收“乸”字,這是粵語的方言字。但是“乸”的來源也值得考證?;浾Z把“母”稱為“乸”,和“公”相對,而且作為語素組成的詞很多,如“鴨乸、牛乸、蛤乸”,很多女性也用“乸”表性別。但“乸”在古漢語和方言中都找不到相關依據(jù),我們可以嘗試從民族語中尋找其根源。壯語中,舅父和舅母都稱na?;姨母,不管是母之姐還是母之妹,都稱na?或ja?na?,這兩個詞都和母親有關聯(lián)?;浾Z中的“乸”可能借自壯語的“na?”,轉化成“母”的意思。因此,“雞乸”有可能是漢語和壯語的合璧詞。
和“雞乸”一樣,粵語的“雞項”也是漢語侗臺語的合璧詞。雞項在粵語的發(fā)音是“kai?h???,指基本已經(jīng)成熟,但還沒下過蛋的小母雞。前面分析過,“雞”是漢語和民族語同源詞,但是“項”也是壯語底層詞。連山把未下蛋的小母雞稱h???kai?,武鳴壯語稱ha??,侗語稱la??。[2](P5)粵語的“雞項”除了在侗臺語中能找到相近的音義,其他方言中完全沒蹤跡,因此,“雞項”和“雞乸”一樣,是漢語和侗臺語的合璧詞。
(三)虱
“虱”是普通話的“跳蚤”,在粵語中讀sat??;浾Z中的“虱”是一個自由語素,也可以單獨使用,獨立成詞?;浾Z和壯語的“虱”是關系詞。
虱在古代繁體字寫作“蝨”,《說文》記載:“齒人蟲。”[3](P285)又《唐韻》:“所櫛切。”不少古書都有虱的相關記載,如《抱樸子·塞難》:“蝨生於我,而我非蝨父母,蝨非我子孫?!薄侗静荨芬舱f:“所在皆有之,雨後人晨昏踐沙,必著人,如毛發(fā)毛髮,刺人便入皮裏。又牛蝨,在牛身上?!庇纱丝煽闯?,在古代中原地區(qū),虱是個常用詞,而音義都和粵語接近。
粵語的虱用法靈活,作為自由語素可以構成很多詞語,比如“狗虱”“木虱”“虱乸”等等。壯侗語族的各種語言也和粵語一樣,虱可獨立使用。廣西壯語虱讀m?t?,連山壯語有m?u?m?t?的說法。除了壯語,毛南語、布依語、臨高話、泰語都讀mat?。由以上發(fā)音可看出,虱在壯侗語的讀音非常一致,應該是本民族固有詞。
結合以上古漢語、粵語和壯侗語的分析,我們認為粵語和壯語的“虱”應當是同源關系詞。
(四)馬騮
“馬騮”是粵語方言詞,指猴子,在其它方言沒有見到類似說法?!墩f文解字》中,對“馬”是解釋是:“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屬皆從馬。”[3](P198)對“騮”的記載是:“赤馬黑毛尾也。從馬、留聲?!盵3](P198)可以看出,在古漢語中,“馬”和“騮”都指駿馬,和猴子沒有關系。而古代猴子也有固定說法,《說文》原文:“夒也。從犬矦聲。乎溝切。”[3](P205)《白虎通》對猴也有記載:“侯,□也。楚人謂之沐猴。舊說此獸無,以行消食。猨之德靜以緩,猴之德躁以囂?!币虼丝傻贸?,猴的古音義和現(xiàn)代漢語差距不大,但和粵語相距甚遠,“馬騮”是粵語方言詞。
武鳴壯語的猴子讀作tu?li??,靖西讀l???。除了壯語,侗臺語族的其他語言中,猴子也有民族固有的說法,和壯語讀音相對一致。布依語讀li??,傣語和泰語都讀li??。但是連山壯語的猴子讀ma?l?u?,賀州壯語讀ma?l?u?[5](P69),仫佬語讀m??lau?,臨高話讀ma?l?u?。這些讀音應該是借自粵語。
四、結語
粵語的形成過程是很復雜的,但學術界一致認為其語音、詞匯、語法系統(tǒng)整體上保持著漢語的特點,也存在百越語的底層,是漢語的一種特殊方言。廣東和廣西地理位置接近,粵語和壯語的接觸也會產(chǎn)生借詞,粵語和壯語的關系詞是雙方詞匯系統(tǒng)不可忽略的部分,研究粵壯關系詞,能加強對方言和民族語的認識,也能充分證明粵語和侗臺語歷史上存在淵源,促進方言和民族語共同發(fā)展。
(本論文受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田野調查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gxun-sdc201415]。)
注釋:
[1]李新魁:《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劉叔新:《粵語壯傣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匯問題研討》,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3][宋]許鉉校定,[漢]許慎撰:《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2年版。
[4]蒙元耀:《壯漢語同源詞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廣西民族語言方音詞匯》,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邵蘭珠 ?廣西南寧 ?廣西民族大學 ?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