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入川
【摘 要】從庫恩的范式理論初始,為研究的角度切入提供了理論視角。本論文正是從“教育即批判”這一命題出發(fā),闡述了批判與教育批判的不同,并通過沿時間維度略論批判教育的歷史,并通過討論教育與批判的關系、教育批判論的功能,得出教育即批判。
【關鍵詞】教育 批判 教育批判論 批判教育學
一、批判與教育批判
庫恩的范式理論,使得我們得以從理論視閥審視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基本理論范式紛繁多樣,教育即批判的研究范式亦即教育批判論。
《詞源》對批判的釋義是:批判,即評論是非。《現代漢語詞典》中認為,“批判即對錯誤的思想或言論或行為做較為系統(tǒng)地分析,并給予駁斥及否定?!痹谖鞣?,“批判”一詞源于古希臘文,其原始含義為:“法庭與醫(yī)療中的分辨及判斷?!彼鶎挠⑽氖恰癱ritic”,除了啟蒙運動中法國懷疑論者貝爾曾取破壞之含義外,“批判”一詞在其他時期自始至終維持著古希臘文原意:意指合理之分析及判斷。
相對而言,在意指破壞程度上,顯然西方相對于國內顯得更加溫和。歷史上,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法蘭克福學派、??露紝ε羞M行過定義。
通過對歷史淵遠長河中各家對于批判一詞的定義,可大致總結出批判一詞之內涵:(1)批判是一種思想、觀念或者經驗的分析、辨析或澄明,如體現于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思想中的批判意識或者批判精神;(2)批判乃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分析、辨析或澄明;如馬克思主義全面發(fā)展學說以及法蘭克福學派對社會及意識形態(tài)之批判,福柯所言和啟蒙無差異之“非統(tǒng)治到那種程度之藝術”,即“自由”或亦可等同于“解放”一意。
本文所探討的“批判”意味著“啟蒙”“理性”“解放”“喚醒”?!皢⒚伞迸c“喚醒”不可分割,啟蒙即喚醒,喚醒人之心靈、人之主體觀;“解放”與“自由”亦不可分割,解放亦是在于使人之精神、意識自由。
“批判”為人類社會獨有的一種實踐活動,教育亦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實踐活動,故批判也具有教育意義,批判過程亦是教育批判要經歷的過程。
批判具有反思性、解放理性,教育中之批判一詞含義和外延更加寬廣, 教育批判需要批判精神,教育批判意指教育之喚醒,教育批判意即教育啟蒙與解放。
“教育即批判”并非說教育直接等于批判,如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也并非直接將生活簡單等同于教育。這就如同英語中的“l(fā)ife as edueation”與“l(fā)ife is edueation”之區(qū)別。本文所言教育即批判應是批判釋義與教育釋義之融合部分?!敖逃磁小比缤粋€命題,如同牛頓第二定律或勾股定理。
二、國內外批判教育之研究略論
20世紀60至70年代,受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影響,教育中的批判便被賦予了啟蒙的使命,批判教育學目的便也導向啟蒙與理性、自由與解放。
從蒙學、古希臘蘇格拉底“助產術”、啟蒙主義、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以斯普朗格為代表的德國文化教育學與“教育喚醒說”、解放教育學、批判教育學等皆有啟蒙與理性、自由與解放之含義。
如斯普朗格便以結構觀為統(tǒng)攝,揭示人有結構、主動性、發(fā)展、層次四特征,并認為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在于人文主義所強調的對于人格、生命、價值之“喚醒”。教育之本質非“制約”,而乃“自由之解放”。這是一種內在性覺醒,強調內在性、主體性與個體性。
有著“拉丁美洲杜威”之稱的保羅·弗萊雷,則是通過人性化教育學實現人的自由解放。他的教育學亦被認為可稱作解放教育學,這從他的諸多教育學著作《解放實踐之教育》《掃盲:識字與識世》《解放教育學》等可窺探一二。
批判教育學發(fā)軔于20世紀60年代中葉,并有兩種流派,一種是源于后現代主義的英美批判教育學,一種是源于法蘭克福學派之德國批判教育學。莫倫豪爾是德國批判教育學之領軍人物,其思想體現在了其代表作《教育與解放》一書中。美國的批判教育學派則有阿普爾、麥克萊倫、鮑爾斯、金蒂斯等。
雖然批判教育學流派不同,思想源泉亦不類同 ,但啟蒙、自由、解放、理性之主題未變,共同訴求亦未變, 即審視人格心靈理性批判意識,將人從禁錮虛幻意識形態(tài)中解放并獲取自由。
我國古代將幼兒識字之初至入大學前稱為蒙學階段,故蒙學亦為啟蒙之教育。從《史糟篇》到《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約有1300余部各類蒙學教材。
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首提范式理論一詞,庫恩認為,只有基本的理論才能被稱為范式,即公理或第一原理。庫恩認為,“一個范式就是一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東西”。
三、“批判教育學”與“教育批判論”之區(qū)別
范式作為公理,即庫恩所說的“第一原理”,為其他問題研究范例性提供了一個思路,形成了范式的延伸含義,即研究范式。可見,范式之內涵可分內外兩層:一層是理論范式,即某學科之第一原理;第二層即研究范式,亦源于理論范式而形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上述之批判及與之相關的教育理論是哲學觀寓于教育,并與教育相結合之產物。教育批判論與批判教育學的區(qū)別恰恰在于理論范式與研究范式的不同。批判教育論是從“教育即批判”構建理論基礎,批判教育學則從哲學、政治學角度闡釋教育,其區(qū)別在于一種是以教育理論而教育理論,另一種是為其他理論而教育理論;一種是本體論的訴求,一種是方法論和認識論的訴求。但批判、自由、解放等亦是教育批判論與批判教育學二者的關聯之處。
四、教育批判論的功能
(一)教育批判論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價值
談到教育,便繞不開知識。對知識的價值內涵的解讀亦將一定程度上決定教育之價值取向,各類教育理論對學生知識學習的看法亦有差異。
知識是通過人與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它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有時則表現為反映事物之概念或規(guī)律,歸于理性知識一屬。在哲學上,對于知識來源的觀點并非一致,一種觀點認為知識存在于心智主觀世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知識存在于物質客觀世界,即我們所熟知的唯理論和經驗論觀點。
對知識進行分類,不僅限于心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亦對知識的分類有所關注。在古希臘,哲學家將知識分為文法、修辭、辯證法,即我們俗稱的“三藝”;教育家將知識分為算法、幾何學、天文學與音樂,即我們所熟知的“四藝”。培根則將知識分為:自然界知識、人類自身及人對自然行動知識、學習和科學知識。
教育心理學上,則是有奧蘇貝爾、加涅、安德森以及龍普舍等對知識所進行的分類。
在《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中,石中英將縱觀人類歷史長河維度的知識分為四種形態(tài),亦即知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四個階段,依次為:原始知識型、古代知識型、現代知識型與后現代知識型、科學知識型與文化知識型。
(二)教育批判論對學生學習的作用
教育批判論對學生掌握創(chuàng)造性技能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需在批判性意識下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首先需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從杜威反省性思維的提出,后人對批判性思維進行了各家各類的解讀。鑒于批判性思維界定的各持己見,美國哲學界運用頭腦風暴法,得出了批判性思維的一些一致共識,并認為批判性思維可被理解為是一種有目的且具備自我調節(jié)的判斷能力。如解釋、分析、評價、推斷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方法等的具體說明。批判性思維屬于一種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一種人類普遍共有、自我校正的現象。
(三)教育批判論對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作用
“人生價值觀是對人生內涵、過程、方式所進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是對個人的人生與社會、集體、他人之間的關系等進行認識所持的基本觀念?!?/p>
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趨勢,特別是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現象,即是價值觀多元化時代。進入2014年,在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期,經濟體制隨之產生深刻變革,社會結構亦呈現深刻變動,利益分配深刻調整,故社會思潮亦會空前活躍,價值觀類型亦紛繁多樣。價值觀多元是社會之常態(tài),亦是社會之必然,表征著社會文明的寬容與兼容并包,亦促進了互相之間的融通與互補,進而成為社會創(chuàng)新與前進的動力源泉。
故在形成多元有序的價值觀格局時,尤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能力。價值觀多元交錯時代背景下, 教育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辨別能力, 將價值觀還原到最真實之社會中進行辨別。
【參考文獻】
[1]辭源(合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660.
[2]倪文杰,張衛(wèi)國.現代漢語辭海[Z].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4:705.
[3](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58.
[4]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6.
[5]上官酒瑞.整合多元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訴求[J].理論導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