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漢對比作為翻譯學中的核心理論對翻譯實踐產(chǎn)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將英語和漢語兩種不同語系結(jié)合在一起必然會使兩種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語域等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對此進行研究應該將語言放置在兩種差異性的語系范疇內(nèi),所以以英漢對比理論對翻譯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本文從張培基的名篇《父親》入手,對其英譯本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在英漢對比角度下分析了這一英譯本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英漢對比;《父親》;英譯本
隨著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深化發(fā)展,世界各個國家的文化資源不斷發(fā)生交融,對語言翻譯和文化傳播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我國作為具有悠久發(fā)展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作品傳播到世界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中國文化更加受到世界的重視,中國文學作品也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文學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本文以《父親》的英譯本為例,在英漢對比理論的指導下對英譯本的泛音方法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能夠?qū)ζ渌膶W作品的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英漢對比理論簡析
對比語言學是美國著名語言學研究專家沃爾夫首先提出的學術名詞,誕生于外語教學的急切需求下。我國學者許余龍在其相關著作中對對比語言學的概念進行了具體闡釋,認為對比語言學是語言研究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主要學術研究任務就是對兩種或多種語言同時進行對比,說明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并對差異之處進行重點論述,最后將這樣研究具體應用于其他研究領域,為其提供科學全面的信息資源[1]。現(xiàn)階段,我國翻譯學理論正向著全面系統(tǒng)的方向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翻譯理論之中的“直譯意譯”和“信達雅”等學術之爭。新興的、更為科學的翻譯學理論以對比語言學作為重要的理論支撐,通過對對比研究資料的使用提升雙語研究的準確性,避免翻譯出現(xiàn)盲目性。而對于英漢對比來說,這一研究主要通過在翻譯中對大量相關資料的占用來對翻譯的普遍規(guī)律進行歸納,一般研究范疇主要集中在語音對比、詞匯對比、語義對比以及語法、修辭對比等。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深化發(fā)展,英漢對比研究的范疇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的擴大,語言習慣以及文化背景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研究領域的逐步擴展。由此可見,在英漢對比研究的指導下對文學作品的翻譯進行分析應該主要關注語言和翻譯結(jié)構(gòu),并分析語言語境對翻譯詞匯和語法等產(chǎn)生的相應影響,進一步提升翻譯工作的準確性。
二、英漢對比視角下《父親》英譯本分析
在英漢對比研究的支持下對《父親》英譯本進行分析,英譯本的英漢對比特色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即英漢語言系統(tǒng)和翻譯句型結(jié)構(gòu)存在相應的差異、英漢語系的語言表達、思維邏輯順序具有相應的差異、文中存在重復性修辭并且適當使用了英譯合譯法、對漢語長句進行拆譯等,下面本文就結(jié)合具體實例對其中幾點進行細化分析。
(一)英漢語言特色以及結(jié)構(gòu)類型存在的差異
例:“Father is now over sixty,…,a friend of mine from North China told me”(父親已經(jīng)上六十歲了,……,一個朋友從北方回來,告訴了我這樣的話)。
分析:這一句為英譯本中的典型句,首先,體現(xiàn)出所翻譯的漢語是一個連動句,句子的主語可以適當進行承前省略,進而完成多個連續(xù)發(fā)出的動作,并使所有動詞處于并列狀態(tài)中。而在英文翻譯中則將這一句化轉(zhuǎn)換成以謂語為句子核心的主謂句,并且從語句的銜接角度看,這一句的漢語本為意合句,具有明顯的形散神聚特征,而英語則是形合句,語句之間的緊密度更強[2]。具體來說就是在漢語語篇中文中的父親一詞為主語,并且在后續(xù)發(fā)展中連續(xù)使用了多個動詞,將整個句子分成了幾個相對短小的分句,顯示出中國語言形散神聚的特征。而英文則有所差異,其主要具有形合特征,一句話之中一般只有一個謂語,將其他動詞轉(zhuǎn)化為非謂語結(jié)構(gòu)或介詞結(jié)構(gòu),將原本復雜的句子變得相對簡單,明確。
(二)邏輯用語習慣差異以及相應的對應翻譯方式
例:“We had all tried to dissuade him from going out to Hankou,but…”(大家都勸他不要在出門,但是……)。
分析:本句采用了相應的増譯翻譯方式,由于漢語中所指出的出門不是代指主人公年齡大了不方便出門,而是指主人公年齡大了不應該再出門做生意,所以在英譯本翻譯中不得不適當采用補譯的方式,將“from going out to Hankou”這一被漢語省略的部分增加進去,在有效避免歧義的同時,加強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3]。
(三)文中重復修辭的具體運用
例:“…and told me what do with them.”(并告訴我這樣能夠做什么,那樣可以做什么)。
分析:漢語語言在表述中講究工整對仗,一般習慣用排比和對偶等修辭方式,如原文中的漢語“這樣能夠做什么,那樣可以做什么”的本質(zhì)思想就是要表達“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干什么”,而在英語翻譯中為了避免譯文重復,譯者將其直接翻譯為“told me what do with them”,更加精準得當。
三、結(jié)語
根據(jù)英漢對比理論對文章進行翻譯,可以有效分析英譯過程中的具體處理策略,進而提高翻譯的精準性,能夠清晰表達出原文情感。所以英漢翻譯中應該加強對對比語言學學習的重視,逐步提升翻譯質(zhì)量,為讀者提供高質(zhì)量的譯本。
參考文獻:
[1] 劉明,田翠蕓.英漢對比角度下《父親》的英譯本研究[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8-110,118.
[2] 徐菲菲.《圍城》中第三人稱指稱銜接的英漢對比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95-102.
[3] 吳皆凝.英漢對比賞析《靜夜思》詩歌翻譯[J].大觀周刊,2013(14):14-14.
作者簡介:武亞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外語系。